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数据新闻是如何使用地图的?

  2012年12月20日,《纽约时报》网站发布题为《雪崩》的数据新闻专题报道,受到了超过290万用户的关注,在全球引起轰动。该报道将新闻内容与新媒体互动技术进行了融合,用图片、文字、音视频及3D技术展现了发生在华盛顿州喀斯喀特山脉一次惊天动地的大灾难。早在2009年,西方数据新闻报道的先锋《卫报》已在其网站上设立了数据博客,开始了数据新闻报道。这种以数据库和信息视觉化为基础、以事件可证性为特征,通过图表、地图、线图等直观、交互式新闻报道形式,在数据信息爆炸、可视化技术和数据挖掘分析技术日益成熟的时代被认为是一种能更好地解读现象复杂性、满足用户好奇心、逼近事实真实性和客观性的一种新闻样式。数据新闻实践者认为“数据新闻使新闻回归了本质”。[1]自此,数据新闻报道形式开始广泛应用。
  数据新闻报道中,地图可视化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呈现手段和技术,它能直观再现事件发生地域空间、时间整体推进过程以及波及的范围与影响,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数据新闻报道中。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数据新闻实践中,不仅使用“互动地图”展现大量庞杂的数据信息,还使用实景地图、卫星地图等多种地图可视化形式去呈现新闻事实,或整体或局部提供真实环境信息贴近、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这些实践探索为数据新闻报道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启示。
  反观国内数据新闻使用的地图可视化形式,大多以静态信息图为主,呈现数据较为简单,并主要运用在经济类、统计类的话题中。[2]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当下国内媒体在数据新闻生产过程中,在专业性(组建包括数据工程师、图表设计师、记者的数据新闻团队)、获取多元数据库、选题多样性、用户参与度等多个方面与国外数据新闻报道领先的媒体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此,本文以《卫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三家世界知名的、数据新闻发展较早的传统媒体为研究对象,分析探究其数据新闻报道中的地图使用方式,期望总结和归纳其经验、探讨其使用丰富多彩的数据地图新闻的成因,以对国内地图可视化形式的运用乃至数据新闻的生产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地图可视化的议题选择及使用
  地图作为一种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及绘图规律展现部分或全部物理空间的地理、地貌、地质信息以及政治地理信息的图形,在石器时代就已经被人们使用及熟知。[3]广义上说,地图是一种古老的信息图。大众对地图比其他图形更为熟悉的特点使得地图视觉化方式更便于运用到新闻报道中。随着数字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数据新闻可视化报道中,地图既能以色块展现统计数据的差异,又可使用动态图形同时展示地理空间中整体宏观结构和微观的细节,还可以使用音视频信息,为地图可视化提供丰富多彩的展示手段。
  (一)涉及空间范围广的灾难性报道中的地图可视化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蟮馈R恍┲卮蟮脑帜研允录?往往是新闻报道的重要主题。借助数据新闻的地图可视化形式,可以使新闻报道更加直观、具现场感和具有震撼力,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传统媒体在此类报道中,经常会采用地图可视化新闻报道形式。如飓风、火灾、洪水、石油泄漏等危害性大的新闻报道,这些媒体会使用多种不同类型的地图进行阐释解读。例如,2010年8月美国东海岸遭遇强大飓风袭击后,《纽约时报》采用一幅新奥尔良第9街区的电子地图讲述了整个新闻故事。图中第9街区为整体规划的社区。其中有两条笔直并列的道路。用户只要点击地图上面的播放按钮,就可以看到,两条马路由灰色一点点变为红色,同时左边四幅对比飓风灾难前后5年的实景图便随之动起来,随着马路颜色的变化而变换实地景色,读者可以看到2006年一场洪水灾难刚刚发生后到2010年灾后街区主干道路两旁建筑重建完成的整个变化过程。这种可交互式的地图给读者以强烈的现场代入感,能让人们对灾难的破坏力度以及修复的困难程度有一定的认识。
  另外,在数据新闻的地图可视化中,既可以通过分阶颜色展现灾难对各个地区不同的影响程度,让观者了解整体情况;也可以通过实景地图让受众直观感知自身周边,与己相邻地区的受灾真实详情;还可以通过不同时间段所拍摄的卫星地图向用户传达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及其所造成的严重影响。
  除此之外,媒体还把地图与图表、图标结合,将统计出的受环境灾害而伤亡的人数以红色圆点的方式标记在地图上。当地图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红点时,受众对伤亡情况的认知将不会停留在一个个冰冷的数字上,而是有着更为直观和震撼的印象。例如,在报道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时,《纽约时报》的数据新闻团队便制作了一幅布满黑红点的地图――海龟及海鸟的死亡地图(如图1所示),它将每个因石油污染而死的海鸟和海龟以黑点和红点替代,在地图上标注出它们的死亡地点,让用户在一个全局的层面了解到灾难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地理要素在突发性灾难报道中承载着重要功能,最主要的是给予不能亲历事发现场的读者现场的带入感和震撼力,使其不需要真实的人际交流和实地考察就能产生与事件亲历者类似的共感。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媒体的此类报道,旨在让人们对或近或远的灾难的影响有更整体的认知,从而深刻地了解和反思人类与大自然共生共存的关系。
  (二)涉及社会人口、族群的主题,地图可视化可做背景的解释   涉及社会人口、族群或民族的新闻报道主题,地图可视化则能发挥解释背景的功能。人类社会的聚集,文化的发展本身与地理、地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将人口分布、移民迁徙流动与地理区域结合起来,或者对某一特定人群聚居形态呈现出来,都能补充说明发生的新闻事件的背景,能够很好地引导读者思考新闻报道背后的深层背景。
  例如,在2015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强制全国各州实行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事件中,许多人认为这一结果是一次平等、民主的胜利。然而,美国首席大法官罗伯茨却在他入主最高法院10年后,第一次公开宣读了异议意见:“庆祝你们达成了一个渴望已久的目标。庆祝你们获得了一种新的表达承诺的方式。庆祝你们获得了新的福利。但请不要为了宪法而庆祝,这一切与宪法无关”。美国强制同性恋婚姻合法化这一事件的复杂性很难用三言两语解释,而《纽约时报》“The Upshot”栏目制作了一幅“美国同性恋伴侣居住地图”来引发受众对这一事件的多角度思考(如图2)。这幅地图用色阶标明了当时美国不同州的同性恋夫妻比例,并且用黑色的粗线标明了在最高法院宣布结果之前,不承认同性恋婚姻合法的14个州的地理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到,这14个州主要分布在美国中东部地区,宗教上以信仰罗马天主教为主,相对比较保守。报道指出,居住在这14个州的同性恋伴侣比起其他州的同性恋伴侣在经济实力上弱于同州的异性伴侣。人口、文化、经济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些州在最高法院的结果出来之前很难实现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由图2可知,原本居住在这14个州的同性恋伴侣相对其他州人数也较少,仅占全美同性恋伴侣数的1/4。这个地图显示的情况可以让受众在一片为同性恋婚姻全美合法化叫好中进一步思考,强制这14个州接受同性恋婚姻合法化会给当地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个决定是否正确,当下是不得而知的,未来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分析。
  (三)涉及选民的政治新闻,地图可视化助益新闻报道
  在政治新闻方面,以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为代表的选举活动是地图新闻的富矿。由于选举活动的特点是针对不同选区,即居住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选民选择在特定选区投票,使得地图可视化方式成为美国大选新闻报道的最佳报道方式之一。这类话题便于收集到大量带有地理信息标签的数据,使地图报道有充分的制作基础。同时因为选举不仅仅是社会人员广泛参与的新闻事件,也是一个复杂的政治活动。参与投票的对象,即美国民众虽然在两百年前便获得了选举权,但至今相当一部分民众没有搞清楚现行的投票制度。之前,尽管媒体用多种方式反复解读,但是仍有很多民众不了解选举人制度。[4]而地图这种简易直观的方式配以党派鲜艳的红、蓝两色符号,可以让选民了解与美国大选有关的各种背景资料。此外,与美国大选类似的政治事件具有很强的预测特点,大数据的一个作用就在于可以基于现在的海量数据进行发掘分析、建立模型,为即将发生的事情做出合理的判断。因而使用收集到的选举数据,设计算法,用地图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各大州预测结果,可以帮助人们对选举结果有一个认知。
  利用地图可视化具有的特定功能和作用,与新闻内容进行多方面的融合,可以强化数据新闻报道中客观、准确、生动、现场感的特性,拓展数据新闻报道主题。需要说明的是,地图可视化形式可用于多种不同主题的新闻报道,其重要前提是及时获取这些新闻事件的大量相关数据。
  二、地图新闻的数据来源
  美国数据新闻报道能领世界数据新闻风气之先,不是偶然的,它与美国科技创新、政府率先开放相关数据源等因素密切相关。
  奥巴马政府执政时期,大力推动数据开放运动,建立了数据开放平台(data.gov),截至2013年,?平台已经收录了91054个数据集。欧洲一些国家也意识到数据开源的重要性,纷纷加入数据开放运动中。英国2012年开始实行数据海啸运动,在其政府公开数据网站上(data.gov.uk)已经收录了10470个数据集,英国国民可以申请开放目录上列出的任何数据。这些数据集包括政府预算、支出、选举、污染等多个领域,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5]
  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为代表的新闻媒体,在使用地图可视化生产数据新闻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政府、各州/郡以及专业机构的数据。这些数据库数据一般具有权威、公开、全面、数据量大的特点,并设立专门的网站,提供免费的数据服务。这些举措一方面为使用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成本,另一方面也利于新闻机构在进行数据报道的同时,提供链接使受众广泛使用数据库,共同探讨和检验数据,增强新闻机构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
  随着社交网站的火爆发展,数据新闻的制作又有了新来源,除了政府开源数据之外,从社交媒体获取海量数据资料成为可能。2013年美国皮尤中心统计显示,64%的美国人使用Facebook,其中30%的用户通过社交网站获取新闻。[6]《纽约时报》《卫报》等媒体不仅设立了社交媒体编辑的职位,也越来越多地从Facebook、Twitter上发布新闻活动,邀请用户分享与新闻主题相关的经历,丰富新闻内容。由于可以从社交网站上抓取用户的位置信息,因而将由用户生产的数据用地图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使用户对区域群体认知产生新想法,激发用户兴趣,引导用户参与讨论。《纽约时报》在2013年曾推出了一个趣味性很强的有关运动的地图报道,它与Facebook和Twitter合作,抓取了两大社交网站关于美国的骑行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理之后放置在地图的相应位置。通过它,用户首先可以了解到整个美国选择骑行的地点大多集中在哪些位置;其次可以点击页面上提供的不同城市的缩略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理位置,在大幅地图上查看这段路程他人的骑行反馈;再次用户还可以直接在地图上用鼠标定位自己骑过的路线,留下自己的感想,丰富地图内容(如图3)。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数据新闻制作机构获取数据信息方式、生产地图可视化新闻提供了基础,使记者能够挖掘数据背后的真相、呈现隐藏在数据资料中的事实。在愈加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里,要迅速将由多种、不同的大数据联结建构的复杂事实以简明易懂的可视化形式(如地图)传播给受众,仅仅依赖传统的新闻报道样式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三、地图新闻的呈现形式
  随着数据新闻报道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制作地图可视化手段亦愈加丰富多样,尤其是一些动态元素引入后,地图可视化的数据新闻事件表现力更加突出和完整。当然,这首先得益于像《纽约时报》《卫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对数据新闻的高度重视,以及由此设立的专业数据新闻制作团队。
  (一)动态笑脸图
  2014年,《纽约时报》推出数据新闻栏目“The Upshot”,栏目团队共15人,除了5位记者、5位编辑外,还包括3位图像编辑、1位相片编辑、1位美术指导。《卫报》则是成立了专门的数据博客部门,部门人员专门跟数据与图形打交道,办公地点毗邻《卫报》新闻编辑部,便于记者与数据工程师们交换意见。《华盛顿邮报》也在其数据新闻部门设立专门的数据图表设计师。新闻工作团队中增加了可视化设计职位,便于处理新鲜、有趣数据的可视化,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例如,《华盛顿邮报》在描述全球各个国家的幸福指数的新闻中,绘制了一个全球地图,并以圆形地图为脸,在跨越大洲的大洋上画出了两只眼睛、两个圆形和一条嘴巴条线。当用户将鼠标悬浮在地图上的某一国家时,嘴巴会变换为上扬的弧线、笔直的平线或者下垂的弧线,从而使整张地图像一个人脸一样,看起来时而微笑、时而忧伤、时而面无表情。受众可以据此表情的“晴雨表”直观地了解到这个国家国民的幸福感。上扬嘴角的国家,居民幸福指数一定高于嘴角下撇的国家。
  (二)轮廓化地图
  随着数据新闻报道实践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一套可视化规则正在数据新闻报道中逐渐形成。众所周知,自人类开始认识世界以来,人们以自己的手足丈量土地,凭着不断积累的经验绘制着眼中的世界。地图的范围可大可小,从自家背靠着山丘的地形图到发现新大陆的全球航海图,地图承载的信息可简可繁。在数据新闻领域,《卫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率先使用了轮廓化地图。这类电子地图本身并没有包括大量的地理信息,仅用黑色线条绘出某地域地理的轮廓,其余部分以白色或灰色作为背景色。在可视化过程中,制作者按照新闻的主题及数据,给不同区域标以不同的颜色,或是同一色系的色阶。例如,2015年一则报道美国干旱蔓延态势的数据新闻,采用了轮廓化地图,将美国国家行政地图使用灰色作为背景色、用白色线条划分大州、黄色―橘色―红色渐变颜色代表从弱到强的干旱程度,以时间轴动态的方式展现了干旱在美国大陆上随时间的推进扩散的状态(如图4)。
  轮廓化地图使用简明的绘制风格和少量的地理信息,既是为了避免用户的注意力被多余的线条、图形所分散,能够一目了然地知晓新闻事件所涉及的地理位置,也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加载详尽的地理信息的制作。这类轮廓化的地图,数据新闻团队一般使用R语言进行绘制,它能使图表编辑通过几十行代码的书写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大量的标准化地图,满足新闻报道制作速度的需要。
  轮廓化地图一般通过图表、图标、时间轴等元素,运用鼠标的悬浮、点击使用户能与地图互动,从而形成动态结构。添加以上元素的地图不只用以阐明现状,更为用户传达了变化着的信息,让他们进一步了解过去、审视现在、洞察未来,或从细微和全局两个方面了解事件的全部。上文提及的《纽约时报》制作的关于墨西哥湾石油泄漏的报道中,海鸟、海龟死亡的地图只是整个数据新闻的一部分。整篇新闻利用了多层次的地图视觉化方式对这一灾难性事件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报道。报道包括六个部分:石油在海上的扩散情况、石油在沿海岸的聚集情况、阻止石油泄漏的方法、石油泄漏对野生生物的影响、钻井平台爆炸的调查、最后的时刻。其中三个部分使用了地图视觉化手段。如,在介绍泄漏石油海上扩散情况和岸边聚集情况时,《纽约时报》使用了“时间轴+轮廓地图”的方式,动态地播放事故发生后从4月22日到8月2日在墨西哥湾水面上,石油泄漏面积从小到大、再从大变小的过程,以及墨西哥湾沿岸石油聚集从少到多的过程,使大众对灾难事件的开始、扩散发酵及事后救援的整个进程有了全程的认知。同时在动态轮廓图的左下角还有一个切换按钮,用户点击进去能看到数十幅静态的轮廓图,依据不同时间展现不同的石油在海面的分布情况。
  轮廓化地图的优势十分明显,它在传达丰富信息的同时加载速度较快,不需要音视频的缓冲时间,可以即时互动,能够跟随着用户的鼠标或触屏手指而展现数据的变动情况,满足用户急于获取信息的需求。此外,它具有个性化,用户不必按照记者的逻辑看完整个连贯的音视频内容,而是可以自行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详细阅读。另外,在移动媒介发展蓬勃的时代,这类地图视觉化样式因节省流量很受用户的欢迎。
  四、?Y语
  《纽约时报》《卫报》《华盛顿邮报》使用地图可视化技术,在政治、社会人口、自然环境、军事、运动等多个报道领域较好地呈现了新闻内容及与之相关的数据,全面、客观呈现了新闻事实,满足了用户的期待需求。这得益于三家媒体在以下方面的探索和努力。
  首先,三家媒体高度认识到数据新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性,为此成立了具备快速处理大量数据、可视化地图能力的专门数据新闻团队,其能紧跟社会发生的热点事件,及时为用户提供新鲜有趣、容易理解的地图报道。相较而言,国内的数据新闻人才比较匮乏,成熟的数据新闻团队较少,成立专业数据新闻团队的媒体可谓凤毛麟角。
  其次,在数据收集方面,三家媒体都能够获得大量免费、公开、权威的政府、机构数据。此外,它们比较重视社交网络用户数据的挖掘,纷纷设立社交媒体编辑,对Twitter、Facebook上的用户信息进行大量抓取,与社交网站进行不同程度的合作从而绘制地图,并在每篇地图新闻页面上都设置了分享到Twitter、Facebook的按钮,使地图报道能够取之于社交网络,传播于社交网络,提高信息传播能力,扩大影响力。反观我国现阶段地图制图,还仅限于小数据范围,数据量十分小导致地图无法传递出更多的信息,限制了地图视觉化的范围,停滞于信息图层面。在中国开放数据较少的大环境下,国内知名媒体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才能获取大量数据。为使数据新闻长足发展,政府、商业机构开源数据应成为未来的重要举措。   再次,在地图呈现形式方面,三家媒体可谓博采众长、匠心独运,运用编写代码、与可视化网站合作、使用制图工具等手段,产生了动态图、轮廓图等丰富多样的地图风格,这有利于在视觉传播时代吸引浅阅读的受众的有限注意力。与此同时,三家媒体还形成了一套地图可视化的规则,如轮廓化地图,地图报道互动成本和技术难度均低于含有音视频的街景地图及互联网纪录片形式的地图报道,但其所蕴含的信息高于静态信息地图。如果将这一类型的地图应用于数据新闻生产中,将能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受众对新闻时效性的需求。遗憾的是,国内新闻媒体由于在专业团队及大数据资源获取方面的不足,在地图呈现样式上多停留在制作静态信息图的水平上。
  数据新闻又被称为数据驱动新闻,在数据每日持续暴涨的时代,它是新闻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纽约时报》《卫报》《华盛顿邮报》等老牌传统报业认清行业趋势与走向后纷纷转型。在数据化的浪潮下,以庞大的数据库基础及新颖的可视化形式满足用户逐渐变化的需求,已成为未来新闻生产的重要趋势。国内媒体在未来如何更好地获取丰富的数据资源,与本土的社交网站合作,从而发展出适合自己可视化的传播形式,是数据新闻生产和持续发展的重点。

相关论文

地图数据如何新闻
新闻短视频的配乐问题探讨
浅谈大数据发展背景下的企业财务内部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试论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
试论如何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与创
大数据背景下日化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策
浅谈大数据时代房地产企业新型营销路
浅谈如何提高办公室文秘工作的质量和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大数据时代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