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陶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

  一、引言
  文化产业一直被称为旅游产业的灵魂,并以旅游产业为载体,二者彼此渗透融合、共生发展成为基本趋势。提高旅游产品品味、拓宽旅游产业业态、增强旅游产业吸引力以及扩大旅游产品市场离不开优秀的文化资源支撑;而推进旅游产业化、市场化,是创新文化产品、加速文化品牌建设、激发文化发展活力的不竭动力。为进一步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2018年,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并积极推动地方行政管理机构职能整合,有效破除了各地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行政壁垒,加速了产业融合进程。
  享誉“世界瓷都”的景德镇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名列其中。一千年制瓷文化史、六百年御窑文化史等等为景德镇这座千年古镇扎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早在2017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便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作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实验基地的景德镇,不仅有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而且富有以陶瓷为鲜明特色的旅游资源。目前,景德镇古窑遗址是国内唯独一家以陶瓷为特色的5A级景区,同样以陶瓷为主题的还有7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为促进陶瓷文旅融合发展,本文基于共生理论,以景德镇为实证研究对象,首先分析陶瓷文旅融合系统的共生理论框架,再结合景德镇陶瓷文旅融合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共生策略,为陶瓷文旅融合发展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共生理论及其在陶瓷文旅融合领域的应用
  1950年代以来,共生(Symbiosis)概念由生物学领域逐渐渗透到经济和社会诸多领域。共生是指各参与主体(共生单元)之间通过紧密合作,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持续性特殊物质关系以应对外界的变化,它由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组成,其核心理念是双赢和共存。共生单元是共生关系中能量生产和交换的基本物质单位。共生环境是共生关系得以存在的外在条件。在陶瓷文旅融合过程中,政策扶持、法律保障、经济基础、科技支撑、人才资源等是形成共生环境的基础条件。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根据共生单元之间利益和信息的交流与联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
  另一方面,共生度、共生界面、共生模式构成了共生理论的基础分析框架。其中,共生界面是指共生单元之间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或者说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它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陶瓷文旅之间是一种相互赋能、彼此促进的互动关系。陶瓷文化能有效提升旅游业的品位内涵,增强旅游业的吸引力;而陶瓷旅游则能有效促进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是发展陶瓷文化的重要载体。这种融合关系正好契合了共生理论的互利共赢的基本理念。陶瓷文旅产业在资源、产品、市场、业态、价值以及管理等方面通过共生界面不断融合渗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为推进文化与旅游“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学术界主要从文旅产业互动关系、融合模式、融合动力机制、融合水平评价以及融合发展对策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共生理论的引入起初是在旅游领域,相关研究主要在区域旅游合作、旅游产业利益相关者关系、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异质共生方面。随着文旅融合研究的深入,共生理论被引入该领域,谭晓静将文旅共生模式分为互斥型、互补型、和谐型三种,其中和谐型共生是文旅系统的最佳共生模式。程质彬通过计算共生度指标揭示了安徽省文旅两大产业的共生模式,研究表明,安徽省文旅产业处于连续共生向一体化共生过渡的共生组织模式和非对称互惠共生的共生行为模式。丁世华、范盈格认为,政策保障、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资源、科教实力、区位条件分别构成了文旅共生环境的五种推动力,即制度推动力、基础推动力、核心推动力、创新推动力以及地缘推动力。王秀伟揭示了文旅共生系统的演化逻辑,即经历产品、业态、要素、市场、价值五个维度且层层递进的融合趋势。邵明华、刘鹏基于共生三要素构建了红色文旅产业共生系统,将其共生关系分为市场主体共生、产品共生与利益共生三个维度,并从壮大共生单元、软化共生界面、优化共生环境提出了红色文旅产业共生路径。柴寿升等构建了红色文旅共生融合发展生态系统,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从提升共生能量、创新共生界面和优化共生环境三方面提出了我国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共生发展的路径。
  陶瓷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在实践中发展较快,虽有部分学者从陶瓷文旅融合动力、融合路径、融合机制、融合模式等方面展开了初步探讨,但相关理论仍十分滞后。综上可知,围绕旅游产业的共生研究比较丰富,但研究文化和旅游融合共生的文献却相对较少,尤其是陶瓷文旅之间的共生研究更少有文献涉及。因此,本研究拟结合当前国内各级政府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千年瓷都景德镇为案例,解构陶瓷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共生要素,建立二者融合发展的共生理论框架,为陶瓷文旅产业共生共赢发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借鉴。
  三、陶瓷文旅融合的共生要素
  (一)共生条件
  共生关系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条件,按照共生理论,一是共生单元之间存在特定的内在联系,并通过特定途径和媒介(共生界面)进行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换;二是按照一定的选择机制来确立共生伙伴关系;三是各共生单元的规模由共生系统的共生密度决定,以维持共生关系的稳定;四是存在有利的共生环境,对共生关系产生推进作用。依据上述理论,陶瓷文旅融合发展应具备如下共生条件:
  1.陶瓷文旅合作单位之间存在兼容的质参量质参量反映两个共生单元之间最根本的内在联系,是形成共生关系的基础。两个兼容的质参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Zi=f1(Zj)或Zj=f2(Zi),即质参量之间可以相互表示,其中,Zi与Zj分别表示共生单元i与共生单元j的质参量。例如,陶瓷文化品牌知名度与陶瓷旅游收入之间存在双向的推动关系,陶瓷旅游可以扩大陶瓷文化品牌知名度,陶瓷文化知名度的扩大能提升陶瓷旅游收入,因此,陶瓷文化品牌知名度与陶瓷旅游收入是一组互相兼容的质参量。共生单元与共生单元由于存在互相兼容的质参量,从而产生共同的利益目标,因此才有可能形成共生关系。
  2.陶瓷文旅合作单位之间至少能够生成一个共生界面
  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和载体,是共生关系形成的重要条件。共生界面具有信息传输、物质交流、能量传导以及中介等基本功能。畅通的共生界面能加速物质、信息与能量在共生单元之间的交换,产生更多共生新能量。对陶瓷文旅产业而言,交通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平台等是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高效运转的物质载体或媒介,因而是陶瓷文旅共生系统的基本共生界面。
  共生系统的复杂程度不同具有不同数量的共生界面,但要形成共生关系则至少具备一个共生界面。陶瓷文旅产业共生系统存在多种不同的共生界面。
  3.陶瓷文旅合作单位之间通过融合产生共生能量
  陶瓷文旅合作单位之间之所以选择融合共生,是基于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以获取更大共生能量E(如利润),而选择融合发展也会产生相应的交易成本,从而形成共生损耗L。只有通过融合获取的共生能量大于共生损耗,各合作单位才会选择融合发展,形成共生系统。按照共生理论,共生能量与共生损耗之间逐渐趋于均衡状态,这一均衡状态的实现取决于共生维度与共生密度变化。共生维度表示共生系统中不同共生主体的类型,共生密度则表示各类共生主体的数量。随着共生主体类型的不断增加,边际维度共生能量(Ms=坠E1坠λ,λ表示共生界面效率,下同)不断下降而边际维度共生损耗(M1=坠L1坠λ)不断增加直至两者相等(Ms=M1),此时共生维度实现均衡,在共生密度不变情况下共生系统也达到均衡状态。这表明在一个陶瓷文旅共生系统中,共生主体种类开始时由于各主体能够获取更大共生能量而不断增加,直至达到临界状态,如果超过该临界状态,能量损耗会大于能量增加,从而导致共生效益下降。
  类似地,陶瓷文旅共生系统的主体数量也存在临界值,主体数量无限制增加,将引起资源瓶颈与过度竞争,导致共生系统的整体效益下降。
  在给定的共生维度条件下,随着共生主体数量的增加,边际密度共生能量(Md=坠E2坠λ,λ含义同上)不断下降而边际密度共生损耗(M2=坠L2坠λ)不断增加直至两者相等(Md=M2),此时ΔE2=E2-L2达到最大值,共生密度实现均衡,共生系统达到均衡状态。
  (二)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也即共生主体,是物质生成与能量交换的基本单位,通过兼容的质参量建立共生关系。陶瓷文旅融合构成的是一个多层次的共生系统,该系统以产业为核心,以资源为基础,以技术为媒介,以项目为支撑,因而存在多种共生单元。这些共生单元按层级不同可分为核心共生单元与扩展共生单元。
  陶瓷文旅融合的共生系统由于具有多层级共生单元,共生密度较高,因而产生更多共生能量,奠定了共生系统的坚实物质基础。根据共生理论,陶瓷文旅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可通过质参量来描述,且存在共生关系的两个共生单元至少存在一组相容的质参量。用Zci(i=1,2,3,...)表示陶瓷文化企业的一组质参量,用Ztj(j=1,2,3,...)表示陶瓷旅游企业的一组质参量,则至少存在一个Zci=φZtj。
  质参量是陶瓷文旅共生单元的一系列基本活动要素,反映了陶瓷文旅共生单元的内部性质。投入产出关键指标可以揭示陶瓷文化企业的一系列活动基本要素,参考文献,得到反映陶瓷文化企业内部性质的质参量。
  陶瓷文化企业的投入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源、技术资本、文化、文物事业费等,产出为知识产权、文化产业增加值、企业利润等。这些物质和能量就是陶瓷文化企业的质参量。这一投入产出过程反映了物质和能量在陶瓷文化企业中的流动和转化,为陶瓷文化企业与其他共生单元的质参量兼容提供了可能性。
  陶瓷旅游企业的质参量也可以用其经营活动的基本要素来表示。根据陶瓷旅游企业投入产出中的关键指标,可构建其质参量。
  陶瓷旅游企业将资源禀赋、物质资本、人力资源、支持性设施等能量和物质转化为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等产出。资源禀赋、物质资本、人力资源、支持性设施以及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等投入与产出关键指标反映陶瓷旅游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内部能量传递和转换,因此可作为陶瓷旅游企业的质参量。
  随着陶瓷文旅产业融合渗透的深入,其共生单元的质参量之间发生越来越紧密的物质能量交换关系,陶瓷文化产业的产出绩效水平随陶瓷旅游产业投入产出绩效水平提高而提升,即Zc5=φ(Ztj),j=1,2,3,...或Zc6=φ(Ztj),j=1,2,3,...;与此同时,提升陶瓷文化产业投入产出绩效水平也会提高陶瓷旅游产业的产出绩效,即Zt5=φ(Zci),i=1,2,3,...或Zt6=φ(Zci),i=1,2,3,...。质参量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促进了陶瓷文旅产业互利共生发展,参与交换的物质能量越多,陶瓷文旅产业共生关系越紧密,融合程度越深入。
  (三)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是陶瓷文旅融合共生的外部环境,既包括宏观环境,也包括共生单元的微观环境。共生环境对陶瓷文旅共生界面打造、共生关系建立以及共生能量生成等会产生直接影响,良好的共生环境对共生关系产生正向推动作用,反之,则会阻碍共生关系发展。陶瓷文旅产业的共生环境涉及自然、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要素。
  (四)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反映了陶瓷文旅共生单元的结合方式以及能量交换特征,决定了陶瓷文旅合作的深度、广度和合作形式。共生模式分为共生行为模式和共生组织模式。共生模式随共生单元或者共生环境的变化而出现动态演变特征,寄生、点共生的低级共生关系可演变为一体化互惠共生。陶瓷文旅融合共生模式越向高级阶段演进,就越能获取最佳共生能量,从而建立稳固的共生关系。
  从行为模式看,陶瓷文旅产业应以互惠共生为目标,该种模式下,陶瓷文旅产业共生单元均能获得新的共生能量,实现互惠互利,使共生关系得以持久稳定。在共生组织模式中,陶瓷文旅产业的点共生是指在某个时点发生的融合共生活动。陶瓷文旅企业之间的品牌使用权转让、专利技术转让属于这种模式。品牌使用权或专利技术使用权转让方通过有偿转让获得一定报酬,受让方利用品牌或专利技术使用权获得市场收益。在点共生模式中,陶瓷文旅产业的共生关系简单,质参量单一,往往只有一对质参量发生能量交换,这种合作具有随机性与开放性,合作关系稳定性差。
  陶瓷文旅产业的间歇共生模式是指在非连续时间内发生的融合活动,双方通过这种融合活动均能获取新的共生能量。景德镇每年举办的国际陶瓷博览会、暑期“全球学子乐游瓷都”等活动属于这种共生模式。在间歇共生模式中,陶瓷文旅产业双方通过定期开展活动,既能拓展陶瓷文化市场,又能带动陶瓷旅游发展,双方均获得相应利益。在间歇共生模式中,陶瓷文旅产业的共生关系相比点共生模式有所深入,系统内企业逐渐增多,系统规模不断扩大,共生密度增加。陶瓷文旅共生单元间的共生界面也逐渐增多,在主质参量之外可能有其他质参量一起发生能量的交换,这种合作仍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合作关系稳定性较差。
  陶瓷文旅产业的连续共生模式是指在连续时间内发生的融合活动,双方通过这种融合活动均能获取新的共生能量。景德镇开发的陶瓷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如陶溪川文创街区、三宝国际瓷谷属于这种共生模式。在连续共生模式中,陶瓷文旅产业实现长期合作,将各自的优势资源投入合作过程,多个质参量之间发生连续的能量互动。这一模式下,随着陶瓷文旅企业以及相关机构不断进入,系统的共生密度和共生维度均在不断增加,共生单元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共生关系相比间歇共生模式下更为复杂,参与互动的质参量也更多。与此同时,共生单元间的共生界面不断优化,降低了交易成本,共生主体间建立了较好的信任基础,合作关系稳定性较强。
  陶瓷文旅产业的一体化共生模式是指陶瓷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生单元融合为共生体的组成部分,陶瓷文旅产业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实体。景德镇的古窑民俗博览区、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及高岭·中国村属于这种共生模式。这种模式下,陶瓷文旅融合共生系统不断成长和发展,直至系统的共生密度和共生维度达到均衡状态,共生能量实现最大化。共生单元间形成了多层次的共生界面体系,质参量互动关系紧密,共生关系复杂且稳定,合作的开放性最弱。该阶段要不断完善共生界面体系、优化共生环境以维持系统稳定,避免系统均衡被打破而出现共生模式的退化。
  四、结语
  融合发展是陶瓷文旅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互利共生是则是其融合发展的基础。共生理论能更好地揭示陶瓷文旅融合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推动陶瓷文旅融合并把握其长期趋势提供理论依据。论文从共生条件、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四方面解构了陶瓷文旅融合的共生要素,形成了陶瓷文旅融合的共生理论框架。

相关论文

陶瓷文旅产业产业融合共生
北京冬奥会对辽宁省冰雪体育产业发展
基于智慧文创的公园城市建设文旅融合
浅析现代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
浅谈林业生态保护与林业产业发展
试论广西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
音乐综艺类节目对音乐文化产业的推动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浅谈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传媒产业价
后疫情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策略——以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