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新经济学论文

论经济发展与审美倾向

  摘要:电影《死亡诗社》的开始,就有这么一幕:“如何来简化诗歌的审美呢?只要以‘完美’为横轴,以‘重要程度’为纵轴,在这样一个座标系中,你可以把任一首诗歌放入其中,并得到它的面积。面积越大,这首诗的成就也就越高。”幸亏基廷老师让学生们把这一页撕掉,避免了我们真的认为审美规律就是如此简单,只需画一个座标轴就可以轻易区别出经典与非经典、后现代与涂鸦之间的区别了。
  关键词:经济发展;审美倾向。
  对历史的结构,笔者更倾向于阿恩海姆的观点:“单元并不是单个的艺术和它们的集合,而是它们的构成要素。”①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中,找到一个一以贯之的规律几乎不可能。但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之下,找到某些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却是可能的。这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理论的基础。本文即意在对比数个经济大繁荣的情况下美术审美风向面的变化,以得到经济繁荣与审美倾向之间的关系。
  一、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经济繁荣的基础。
  每一个强大的国家、民族都经过这样一个为经济繁荣打下基础的“草创”时期。从世界多个例子能够看出,此时期,在经济上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物质匮乏。
  以中国为例:抗战前的上海的小学教师每月30-45元,按当时物价约合小米600-900斤,到1949年解放时其工资收入只能购买约80斤。②极度的物质匮乏导致全社会产生统一的目的:恢复生产。这样,社会的其它方面矛盾大大缓解。社会意识表现为积极进取,统一性极高。只有经过此阶段,才能为日后的经济繁荣打下良好的基础。
  2、社会上各种矛盾缓解。
  我们都可以看到,为了经济起飞要打下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要缓解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因此,在这一时期,统治者与人民的意志统一,整个社会的基调以“生产”为主。
  (二)初次繁荣的特点。
  在60年内经济快速增长,一代人初次经历的繁荣,我们称其为“初次繁荣”,也可以称为“没有经验的繁荣”。由于初次繁荣所导致的经验不足,也容易使社会经验偏向几种问题:(1)盲目的投资热;(2)情绪化;(3)跟风;(4)急利近利。
  以80年代的日本为例,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对刚刚分配到手的社会财富不知所措,造成可以预料的社会问题。“由于……景气上升,多数企业获得了莫大的利润。
  ……乐观的增长气氛导致了爆炸性的设备投资热。”③这种投资热最终会传导至社会的各个方面。
  (三)经济繁荣与贫富差距。
  在经济进入快速发展之后,社会整体财富增加惠及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但也会出现财富过于集中的现象。
  1、民众财富增加。
  英国经济增长的同时总体来说还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19世纪人们的生活状况比18世纪有了明显的改变。据统计,1850年至1882年间,在同一行业中的工人工资提高30%,平均增加50%。
  2、财富快速集中。
  财富的增长并不完全是正面的消息,在自由市场下,财富分配很难控制,很容易出现财富集中的现象。“财富和实力这样令人陶醉的增长??完全限于有产阶级。”④二、审美箭头。
  (一)锐意进取的审美观。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时期,社会意识空前一致。统治者与社会各阶层全都以增加物质财富为目标。因此这一时期的经济快速发展,政治稳定,军事富于侵略性(为经济发展铺平道路,甚至直接攫取物资)。这样的社会意识传递到审美中,即可见到各种扩张性的艺术风格。
  (二)表达生产。
  在此阶段,由于社会矛盾降低至一个可忽略的程度,很多经济体在这一历史时期都可以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程度。因此其艺术品的表达上,也可以看出其审美简单化的倾向。很多艺术形式出现的生产现象是其它时期艺术品所不青睐的题材。
  三、世俗化。
  (一)艺术品消费规律。
  艺术品在消费中属于奢侈品,因此呈现与奢侈品相同的消费规律。艺术品与奢侈品在材料上、数量上、产量上有一定的差别,具有普通奢侈品所不具备的唯一性特征。因此可以把艺术品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奢侈品。
  奢侈品是一种超出消费者基本需求之外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性的消费品。⑤奢侈品消费有以下几大特征:(1)追求自我实现(;2)炫耀性(;3)从众性(;4)模仿性(;5)情绪性。或者从这几点可以推断出2004年以来我国艺术品消费的现象。从2004年起,中国当代油画一下成了国际拍卖场上最耀眼的明星,特别是进入2006年以来,在以纽约和香港为代表的拍卖市场中,中国油画无论是在成交额还是在成交量上,都远远超过了中国传统书画,人们甚至把这些作品看成是一些具有无限升值潜力的艺术股票。
  (二)世俗的力量。
  提起底层人民的艺术品消费,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民间艺术、行画等等。但当收入增加后,他们的审美不再与廉价为伍。参杂着高雅与残余低俗的新式审美开始迸发。从明代中晚期的五彩、粉彩、斗彩中闪耀着世俗所表现出来的决心。青花、釉里红、彩瓷的进程,很容易看出审美有发展的趋势:含蓄-委婉-通俗-直白。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尼古拉·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1999)在其《视觉文化导论》一书中解释:“在目前激烈的视觉年代,每日的生活就是视觉文化。”
  四、审美黑洞。
  史蒂芬·霍金说:“大爆炸到黑洞的周而复始,便是宇宙创生与毁灭并再创生的过程。”从生万物,再到毁灭万物,这就是宇宙规则。现在,我们有幸目睹这毁灭一切的“黑洞”的诞生。
  (一)“粉碎”经典。
  哈桑对后现代文化艺术特征的第一个概括是“解构性”,这是一种否定、颠覆既定模式或秩序的特征。⑥像黑洞一样,毁灭一切已获人类认知的稳定、真理、和经典,打碎重构后再把它们抛还。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玛丽莲·梦露》等作品,重复使用大众熟悉的影像、物品与符号,并用摄影技术直接与绘画相结合,成为“近代艺术家中摧毁高雅艺术和低级艺术藩篱最出类拔萃的一位。⑦有人说后现代主义对一切的否定,可能会导致负面、虚无,甚至是道德的沦丧。但是,不破不立,这不禁让人想起鲁迅的一句话:”
  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⑧(二)高雅与时尚。
  世族引导的审美风尚,被后现代的”黑洞“撕得粉碎。”只要这些‘胜人一筹的本事’的竞赛在一小部分人当中比试起来,而这些人除了互相超越以外,便别无好事可做。……不管我们是剃发,还是系领带;是喝茶,还是滑雪,我们都加入了‘跟着领头跑’的竞赛“。⑨(三)资本的增值。
  资本增值的最快途径,就是赌博。在相同的情况下,南北二石自然成了人人能懂的”
  大“,而当代两个”小(“刘小东、张晓刚)的作品则可成为资本圈钱的工具。从收藏价值上说,很明显清末民初的画家与作品都已盖棺定论,绝没有当代作品的不确定性。在这里,不确定反而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正如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资本扩张时期,斥资1亿美元追逐风中飘摇的”向日葵“一样。
  资本增值的同时,社会审美也被带离正常的轨道。人们开始怀疑自己的审美标准是否开始跟不上别人的脚步?自我否定配合上后现代思潮的模糊,审美陷入了暧昧不可自拔。
  注释:
  ①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46.
  ②中财委编:《1949年中国经济简报》。
  1950.
  ③[日]小林义雄著。孙汉超。马君雷。译。商务印书馆。1985:121.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416.
  ⑤贺嬿敏。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心理特征分析。[J].消费市场。2009:11.
  ⑥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383.
  ⑦陆蓉之。破后现代艺术,文汇出版社,2002:209.
  ⑧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文集-坟。
  ⑨贡布里希。范景中。曹意强。周书田译。理想与偶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1996:99.
  作者简介:佫蒙(1982.8-),男,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

相关论文

审美
科林伍德艺术观的当代审美意义探微
浅谈煤炭行业的审美教育
高校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研
以体验为起点的语文教育审美范式的建
浅谈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新闻审美消费对审美主体的重塑
浅探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造像背景及审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研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