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理学论文 > 数学论文

巧用数学儿歌,为课堂画龙点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地尝试,将一些不易理解,容易遗忘的数学知识编成了朗朗上口的数学儿歌,这些儿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懂好记,高深的数学知识也变得更易接受,深受学生的喜欢,也成了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巧用儿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兴趣和激情来学习,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10以内数的认识时,学生虽然刚进小学,但大部分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他们对这部分内容都没有什么兴趣,课堂气氛很沉闷。综合了以往的经验,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观察每个数字的特点,让学生自己编出了一首数字儿歌:1像小棒斜着放,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认真听,4像红旗随风飘,5像秤钩轻轻提,6像小哨嘟嘟吹,7像拐杖慢慢走,8像葫芦圆又圆,9像气球天上飞,10像油条和鸡蛋。学生边做动作边背儿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对各个数字的特点有了更清楚的认识,避免了书写上的混淆。
  二、巧用儿歌,突破教学难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新教材新增了:解决“之间”或“中间”有几人的问题,以及课后练习中出现了“今天是星期一,推迟3天是星期几?”“从第10页读到第15页,今天读了几页?”这样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画示意图理解题意,用数数的方法解决问题,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以及需要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所以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就编了一首儿歌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之间或中间,去头也去尾;再过或推迟,去头要算尾;从几数到几,算头也算尾。”通过这首儿歌,学生在画图时对已知条件和问题更加清晰明确,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再比如在学习大于号和小于号时,学生对它们的开口位置总是混淆,枯燥的讲解也只起到短时的效果,所以用一首儿歌将这两个符号编得生动有趣,学生乐于朗读,也就牢牢记住了两个符号的区别和联系。“大大嘴和尖尖嘴,帮助我们比大小,大嘴在前大于号,尖嘴在前小于号,大嘴永远朝大数,尖嘴总是对小数,谁多谁少看嘴巴,大的多来尖的少。”
  三、巧用儿歌,巩固教学易忘点
  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一学就会,一做就错,一多就乱,一久就忘”。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性不强,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是伴随着不随意注意,对知识的保持时间相对短暂,容易回生,也就是容易遗忘。在教学中针对这样的情况,可通过改编一些儿歌帮助学生巩固记忆。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学生总记不住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在比大小和单位换算时常出现错误,我们用以下这首儿歌来帮助孩子记住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厘米和米真淘气,躲进我们的小手里。伸出小手量一量,指甲盖1厘米,100个连起来才1米,两手张开量一量,这样大约是1米,里面有100个1厘米,厘米和米是好兄弟。学生学会这首儿歌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能够回忆出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地进行测量和估量。
  数学儿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学生乐学乐记乐用。但是我们在编写和使用数学儿歌时,还要注意严谨准确而又生动易学,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数学儿歌的作用,让学生学得扎实而灵活,有效而愉快。

相关论文

课堂数学
幼儿园数学情境教学法实施探讨
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对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
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分析
数学应用意识与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思考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策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信息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应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