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荀子·乐论》对《论语》中音乐思想的继承

  荀子是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虽然一度被认为是儒家的异端,但其思想博大精深,《荀子》一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自然、社会、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等,堪称我国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其中《荀子?乐论》篇是针对墨子“非乐”的主张进行的有力批判,它从音乐的起源及其社会作用方面对音乐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论语》中也有对音乐思想的论述,从《乐论》篇中我们能看出荀子对孔子《论语》中音乐思想的继承。
  一、重视音乐的审美感受
  孔子十分热爱音乐,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正如大家熟知的“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同时孔子对音乐的鉴赏也有很高的造诣,“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这是孔子对音乐美感的体会,肯定了音乐美的审美享受,他认为演奏音乐需要有层次感,开始演奏时要兴奋而热烈;继续下去,要纯净和谐、节奏清晰,余音袅袅不绝于耳,这样然后完成。
  孔子注重音乐的美好动听,这在荀子那里得到了继承。《乐论》中提到“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声乐之象:鼓大丽,钟统实,磬廉制,竽、笙、箫和,??发猛,埙?翁博,瑟易良,琴妇好,歌清尽,舞意天道兼。”荀子提出:君子用钟、鼓来引导人们的志向,用琴、瑟来使人们心情快乐。拿着盾牌斧头等舞具来跳舞,用野鸡毛和牦牛尾等舞具做装饰,用石磬、箫管来伴奏。所以那乐声的清朗像天空,广大像大地,那舞姿的俯仰旋转又和四季的变化相似。这些都体现出荀子欣赏音乐时美好的感受,获取了视觉和心理的无穷美感。
  二、乐与政通
  以上我们知道孔、荀重视音乐的形式美,但他们更加重视音乐的内容。他们认为音乐是政治的工具,是为儒家伦理服务的手段。音乐能够反作用于政治,对政治有重大的影响。
  (一)礼、乐以“仁”为核心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又如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由此来看,孔子的音乐观是贯穿在其“克己复礼为仁”的中心思想中,即音乐要为“仁”服务,配合礼起到教化的目的,礼乐并存,用乐来调和民心。
  荀子继承了孔子礼乐以治人治国的思想,对礼乐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认为礼乐之道是圣明君王的治国良方。有利于社会重新恢复秩序,荀子认为“礼”至高无上:“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所以,荀子要求音乐必须以“礼”为本。
  (二)“尽善尽美”
  《论语?述而》中提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尽善尽美”是孔子音乐美的评价标准。音乐不仅要好听,而且乐曲的形式与内容应该和谐统一的,要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才行。
  荀子延续了孔子“尽善尽美”的思想,提出“美善相乐”的思想,“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美善相乐”(《乐论》)“美善相乐”就是要通过欣赏音乐之美,感受到音乐的“善”来“道志”,美善皆得才是真正的“乐”。孔子荀子提出的音乐思想归根到底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
  (三)中和之美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艺术所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他把音乐作为教化百姓和治理国家的工具,他认为平和中庸的音乐能教化人们向善,从而能使社会安定。《论语?为政》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是音乐的内容。从孔子的角度来讲,“思无邪”就是符合“仁”,符合伦理道德的规范,也就是善的体现。所以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论语?雍也》)。
  荀子继承了孔子“中和”的音乐思想,“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乐论》)。其“中和”的音乐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
  (四)反对郑卫之音
  孔子认为淫乐是违背礼义规范的,对统治者所提倡的雅乐是很不利的,所以《论语?阳货》中提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卫灵公》中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人。郑声淫,?人殆。”孔子把郑声与佞人相提并论,认为“郑声淫”不合礼还违背礼,与《雅》、《颂》之声 大相径庭,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恢复西周初期的统治制度。
  荀子继承孔子思想,同样认为音乐与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荀子反对统治阶级的声色享乐之乐,赞成合于“礼”的“雅乐”。《乐论》记载:“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女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
  三、教化育人
  孔子认为乐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其精神实质和对人的感化作用。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认为音乐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是必不可确的一个环节。乐是帮助完善君子人格的重要手段,是进行自我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是培养社会有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育工具,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统治秩序的尺度。
  这一传统在荀子这里得到完好的继承:“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音乐推行后人们的志向就会高洁,礼制遵循后人们的德行就能养成。要使人们耳聪目明,感情温和平静,改变风俗,天下都安宁,没有什么比音乐更好的了。所以说:音乐,就是欢乐的意思。君子把从音乐中获得道义作为欢乐,小人把从音乐中满足欲望当作欢乐。用道义来控制欲望,那就能欢乐而不淫乱;为满足欲望而忘记了道义,那就会迷惑而不快乐。荀子把音乐看作是一种道德修养,与善一起,成为通向理想人格的必经之路,也是达到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
  从以上我们看出《荀子?乐论》对《论语》中音乐思想的继承,都重视音乐的审美感受,和政治有密切的关系和能达到教化育人的作用。对《荀子》综合思考会发现,他总结出的是音乐理论,是推及整个艺术领域的美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对于社会的理想,它不仅对后世的音乐研究有影响,对引导整个社会的思想也有深刻意义。

相关论文

音乐思想继承论语荀子
浅析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
浅谈建筑设计企业中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浅谈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与西方历史上人
二胡在广东汉剧唱腔音乐中的作用研究
浅析传统茶文化在音乐艺术中的传承与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
音乐综艺类节目对音乐文化产业的推动
浅析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