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面素质不可或缺的主体构成要素,是现代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文精神的融合培养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把“育人为本” 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其实质就是教育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及最终归宿,不仅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着力培育兼具人文精神的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1、人文的阐释。“人文”初出于《易经.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代表自然界的变化生生之道;“人文”指的的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具有的某种“文明”规定性。如诗书礼乐,同时也指称人事、为人之道或社会规范。可见,“人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的含义是人类世界区别于自然世界的最基本的规则和秩序。从广义上理解,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总是与人的教化相关,人文就是“以文化人”。人文主要解决“应该是什么”、“应该为什么”、“应该如何做”的问题,体现“价值理性”,是“为人之本” 。
  2、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人的精神品质,表现为文化素养、审美情趣、道德水平、价值取向、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它是显现在人类文化中的人类精神,是人作为一种类存在类本质的体现,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素质”。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与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需要和意义的精神。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
  人文精神,就是主体精神。其核心就是把人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即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人类处境的终极关怀。人文精神也是一种自由精神,追求人的多元化发展。在人文精神的视野中,人的尊严高于一切。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高尚、纯洁、健康的情操,真善美的生活态度,都是人文精神的范畴。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当前各高校在“社会化” 、“科学化”办学方向的指导下,在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思想主导下,过度关注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致使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1、文化素养肤浅,审美情趣偏位。在校大学生很少接触人文学科知识,对传统文化缺少基本了解,民族文化和外国文化修养均较为浅薄。他们忙于考研和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知识结构严重缺陷。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存在着文学知识普遍欠缺、历史知识知之甚少、哲学知识几近空白、艺术知识严重匮乏的现象。
  2、道德修养滑坡,价值取向混乱。文化素质的薄弱伴随着道德修养的下滑,部分大学生对是非、真假、美丑、善恶等辨别不清,进而出现精神虚无、人格分裂、道德失范、价值错位、政治淡漠等与人文精神相悖的现象。不少学生功利主义色彩较浓,在入党、择业、交友等方面见利而动,甚至见利忘义。
  3、心理素质脆弱,社交能力不强。当前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存在着诸多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自信不足,意志薄弱,言行偏激,耐挫力差,情绪波动大,极易出现高度的亢奋、激动和热情,或是极端的发泄、消沉和绝望。从总体上看,伴随高校的扩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比重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因为恋爱失败、求职受挫,甚至仅因同学间摩擦而发生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心理上自我疏导与调适能力较差。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自卑感强,胸无大志,心胸闭塞,不敢面对现实,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实践,毕业走向社会后,多数还未具备必需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行为能力,不善于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环境。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是当前普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
  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现代教育新理念。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首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现代教育新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基点。现代教育无论从它的本质还是最终目标看,都应该重视人的发展。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所说的: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但目前各高校都过分注重学科技术教育,轻视人文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形成了目光狭隘、志趣低俗、见利忘义、有技术没文化的人。为此,迫切需要改变轻视人文教育的观念,转变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树立全面的素质教育观念,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
  2、优化课程设置,搭建高校人文教育平台。课程是教学的载体,是实施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要培育人文精神,必须优化课程设置,搭建人文教育的平台。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中人文类课程比重明显偏少,普遍存在废弃人文课程的情况。非常有必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来弥补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如人文必修课比重、增设人文选修课、举办人文讲座、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等,以促进具有人文底蕴的高素质人才的培育。
  3、提高教师素质,保障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师是教育的实施主体,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关联。高质量的教育需要教师既具有饱满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一个有人文精神的教师,能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精神得以陶冶、品格得以提升、灵魂得以净化。目前,普通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待完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教育体制的局限,多数教师忽视人文精神,缺乏足够的人文底蕴和人文修养,很难保障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要重视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强化教师的人文素养。
  4、建设校园文化,营造大学生精神成长的环境氛围。校园文化是师生共同创建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声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能很好地体现一所大学的人文精神,它包括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等。先进的校园文化应该是弘扬科学精神和倡导人文精神紧密结合的文化,如团结向上的校园精神、宽厚博大的民主氛围、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等。学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他们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和思想品格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主体意识,在举办活动中尽可能考虑到学术并进,推动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格和思想境界,把他们培养成胸襟广阔、精神和谐、趣味高尚、人格健全的新人。重视社会实践、校企合作、工学一体,聘请一些学术造诣高、思想高尚的社会人才作为指导教师,不仅在专业上,更在精神上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求真、求善、求美之精神,促进他们人文精神的提升。
  提升人文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打造具有宽厚人文底蕴的优质人才。

相关论文

大学生大学人文培育精神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试论基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大学生人
红色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
大学附属医院组织使命内涵研究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