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近年来大学生择业心理历史因素分析

  一、引言
  据专家分析,从目前到2020年期间,大学生就业仍面临最严峻的考验,大学生就业市场寒流暗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近年来,在各类人才招聘会上以及各网站上挂着的招聘信息里,近80%的职位要求有经验者,求职者中却有60%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有的用人单位旗帜鲜明地打出“应届毕业生免谈!”应届大学毕业生多数不理解这是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目前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应该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然后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方可以胜出。择业的过程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有选择就会存在着竞争,竞争就是追逐、对抗争胜,因而是无情的。传统的就业观点希望所选择稳定的工作单位,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报酬也比较高。在这样的传统观点影响下,一些同学忽略了自己的主观愿望、个性特点及能力专长。家长和子女思想得不到统一,或者家长有一部分家长的要求和学校教育相矛盾,所以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理压力就比较大。这些心理压力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势必就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效果。
  二、择业心理问题表现
  1、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有些毕业生,过于夸大自身的弱点,从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他们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生疏的人际关系,缺乏应有的自信,在工作中放不开手脚,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如别人、能力不如别人等,就自愧无能,自叹弗如,从而在现实环境中胆怯畏惧,踯躅不前。有的同学虽然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但或因学校名气不大,或因性格内向,或因生理有缺陷而行动退缩不前,羞于表现,面对激烈的竞争,觉得自己不行,走进就业市场就心理发怵,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
  2、患得患失心理
  从学校到社会,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职业的选择往往也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错过机遇,你将会与成功失之交臂。当断不断、患得患失,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也是导致许多毕业生陷入择业误区的一种心理障碍。克服了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状态,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投入到职业选择中去,就能在职业竞争中胜出。
  3、盲目攀比心理
  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势视为自己追求的职业目标,别人拥有的东西自己也要有,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产生羡慕,转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态。他人成功了则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以发泄自己的恼怒。学成从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是每一位大学毕业生的美好愿望。如果拥有这种心态,到头来,只求得一时的心理平衡,却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4、从众心理
  毕业生处在择业洪流中,期望水平会受到其它择业者期望水平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职业选择的初衷,这种心态称为从众心理。在职业选择中,有的同学表现在愿意去大城市、事业单位工作,不愿意去偏远的地区或基层工作就属于一种职业选择的从众心理。大学生应该努力克服从众心理的影响,从社会需要、自身条件和今后发展等方面考虑自己职业,不为世俗偏见所左右,正确地选择属于自己的职业。
  5、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表现为缺乏独立意识、极度依赖他人、缺乏自信和判断力,行为不果断,择业时难以独立参与竞争,需要父母和朋友的帮助,把希望寄托在各种社会关系上。有的同学甚至由家长出面,所谓的“就业拼的是家长的能力”,孰不知,长期以往这样的方法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及职业发展。
  三、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探讨
  大学生就业难是目前社会面临普遍性问题,从学生到职业人员的角色转换,对其独立性要求也相应有了提高。在学生时代,学生在经济上主要是依靠家庭的资助,生活上依赖家长的关心和照顾,学业上习惯了老师的指导,总是处于一种被别人帮助的状态,养成了依赖他人习惯,在择业过程中势必也坐着等着,而不会主动去寻找一些就业的机会。作为在校期间大学生朋友,应该提早养成做人、做事全面独立的习惯,锻炼一种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这种全面独立的要求,对大学生提出了依靠自身力量加强自我管理的新课题,也为他们的发展和自身完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自由度。在毕业时候,这种独立能力就会发挥出超常的作用,让大学生朋友在择业过程中脱颖而出。大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同时也应该注意培养一种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包括了进入工作领域后的职业责任意识。在择业过程应该也培养这种择业意识,从进入校门时候就应该明白,毕业时候择业也是一种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可以帮助自己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

相关论文

大学历史择业心理大学生
试论中国共产党百年维护农民经济利益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
信息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应
大学附属医院组织使命内涵研究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