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从电影《四百下》看青春的叛逆与迷惘

  青春电影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再到《左耳》和《栀子花开》,从宣传阶段到开始上映都获得了不少的好评。青春电影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会唏嘘感叹逝去的时光,题材本身更吸引人;另一方面这种题材的电影往往是新锐导演执导,敢于在拍摄中进行各种创新,更迎合当代人的口味。其实青春电影并不是近些年来才开始兴起,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下》青春电影上映并获得了不小的成功。
  一、美国经典好莱坞和法国新浪潮主义概述
  提到电影,人们立马会想到好莱坞。的确,好莱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优质电影的代名词。好莱坞电影诞生于20世纪初,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并且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好莱坞的电影特色现在可以归结为几个重要的要素:一是超级英雄,各种拥有超凡能力的人用自己的力量去拯救世界;二是矛盾冲突层出不穷,在电影中高潮不断,观众观影感受极其刺激和享受;三是运用各种电影技术例如蒙太奇手法构建出奇妙的电影法则。对于早期经典的好莱坞青春影片来说,就是将一切的可能性都融入一部电影中,悲剧的青少年一定没有任何的能够聊以自慰的开心事,这种夸张的手法却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的角色,共同构建出了好莱坞的宫殿平台。
  法国的电影在当代很容易被忽视,其实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浪潮主义电影就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新浪潮既然能够称得上“新”,自然有其独特的地方。举例来说,新浪潮的导演们都不愿意去按部就班地按照传统电影叙事的格式去进行电影的创作和任务的塑造,他们更愿意打破传统的模式,不再以故事的完整结构作为主要的目标,而开始走向即兴的电影叙事手法。并且新浪潮的导演受到萨特的影响特别大,在新浪潮电影中没有任何宏大的主题,反对超级英雄、反对宏大场面,突出电影中小人物的真实个性,突出人物的自身性格塑造。
  无论是经典好莱坞的风格,还是法国的新浪潮,都是电影史中必不可少的最为重要的风格之一,这两个风潮在青春电影领域的代表作就是《无因的反叛》和《四百下》,这两部极为类似的影片用不同的风格向人们展示了导演的智慧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直到现在,青春电影尽管能够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却再也没有任何一部影片能够在几十年中都被人们津津乐道。
  二、两部电影概述
  《四百下》又称为《四百击》,讲述的是小男孩安托万正处在叛逆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重压力下,最终走上了反叛的道路,去寻找内心中自己追求的自由。其实四百下的中文译名是根据英文直译的,而英文的翻译又是根据法国的著名俚语LES QUATRE CENTS COUPS,意为青春期非常猛烈的反叛。从这个角度来看,四百下的翻译甚至还不如“无因的反叛”准确。整部电影似乎都是一个小男孩的青春期悲剧史,在整部电影中,没有任何人能够理解并安慰安托万,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标准来苛责他,每一个人都因为微不足道的原因要求他。在学校,男生们传阅美女图片恰巧在安托万手中被老师抓到;父母亲对他呼来喝去,并没有在乎他的内心真正的想法;父母亲也并不和睦,并且母亲与另外一个男人的亲吻被安托万逮个正着;他写了一篇小说,被老师认为是剽窃;他偷父亲的打字机换钱,没有卖出去却在还回原处的时候被父亲抓到并送到警察局,又被送到了少管所。整个世界仿佛都已经遗弃了安托万,父母、学校、社会,他似乎与整个生存的环境都格格不入。最后,他决定逃离,像汤姆索耶那样逃离,一路狂奔,向着大海的方向。这部影片最终获得了第32届奥斯卡奖最佳原创剧本奖的提名和第12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无因的反叛》剧情因为并不是真实故事的改编,所以男主人公的悲剧程度要比《四百下》中的安托万严重得多。这部影片与《四百下》的情节设置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主人公吉姆也是被家长、学校和社会所抛弃,没有任何一个人在意他。并且因为他跟学校的同学根本无法相处,导致他的父母多次地搬家。终于,在洛杉矶的一所中学中,他遇见了喜欢的小女生也交到了真正的朋友,但是他喜欢的女孩的前男友是一个小混混,在与这个小混混的赛车过程中,小混混竟然落入悬崖身亡。小混混的兄弟来报复吉姆却导致吉姆唯一的朋友被警察意外枪杀。整部电影都充斥着悲剧的气息,青春对于吉姆来说似乎没有任何值得留恋或者开心的事情,留在他青春记忆中的只有无穷无尽的黑暗生活。
  三、从两部电影中看电影中的青春题材
  两部电影的青春题材与现代中国青春电影的风格也是大相径庭的,现代的中国青春电影主打的是怀旧、清新的路线,而这两部电影反映的是青少年的问题和叛逆。当时二战刚结束,新的社会秩序刚刚建立,各项社会活动百废待兴,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个时代的青少年思想是较为混乱的,这两部电影也反映出了人们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理解和担忧。
  《无因的反叛》和《四百下》两部电影是相似的青春题材,但是因为其导演的风格、派别不同,再加上当时美国、法国的文化特征不同,所以影片运用的手法和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是不尽相同的。
  (一)电影拍摄的灵感来源不同
  美国的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思想充斥着美国的主流思想,当时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严重,很多青少年犯罪都来自贫困家庭,贫困是青少年犯罪的直接表现和借口。无论是不是真的因为贫困,青少年犯罪都将犯罪的原因归结于贫困。这种社会思想是错误的,尼古拉斯?雷不可能根据错误的社会思想和现实来塑造电影故事和人物形象。雷塑造的故事和人物形象是基于他对社会的理解和期望,用艺术表现的手法创造出来的故事和人物。而法国的新浪潮电影则不同,法国新浪潮主义电影受到萨特的无神论存在主义的影响至深,这种思维下的影片拍摄是极具导演鲜明的个人特色的。换句话来说,这种思潮下的电影都是导演个人的写照,也是导演个人风格的最大体现。用一句更为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这种电影就是导演的个人自传,是对自身经历的回顾和总结。那么实际上,我们可以认为《四百下》就是特吕弗自传体的展示,而《无因的反叛》则是雷的创作和演绎。   (二)电影的制作方式不同
  最早的时候,电影作为一种媒体发挥的作用和受欢迎程度是其他任何媒体都无法比拟的。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电视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对电影行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面对电视普及的压力,处在大西洋两岸的两个国家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美国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和对传统的模式的打破是十分有魄力的,面对电视的冲击,美国的电影的回击是拿电视不可能得到的效果来确保电影的生存,例如进行各种电影技术上的创新,从影片最直接的光影塑造上入手,用更为绚丽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来吸引观众,用新型的观影模式例如立体电影、汽车电影等,最大限度地保证人们的关注度;而法国电影给出的回应却没有落到技术上,法国电影界的应对是提升影片的艺术性,用整体质量的提升来抗衡电视的竞争和冲击。那么《无因的反叛》和《四百下》在这种情况下就呈现出来不同的改造结果。最初,《无因的反叛》是黑白的胶片,为了能够提升观众的认可度和提升电影的吸引力,该片改成了彩色胶片重新拍摄,尽管在成本上必然要比预计多得多,但是回报也是巨大的。《四百下》则没有屈从于技术,法国的导演们不屑于用先进的技术代替电影的本质,他们更愿意花费精力去让整个电影的结构和风格变得更加文艺也更加务实。于是《无因的反叛》是一个悲剧的结局,而《四百下》则是一个更加开放性的结局。
  我们可以看出两部电影在各自文化的背景下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即便从文字的表述上我们看两部电影的剧情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拍出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即便如此,这两部青春电影都用类似的剧情向我们展现了少年男孩青春期的叛逆和迷惘。
  首先,对于家庭的描述,两部电影都将小男孩的家庭设置得支离破碎。这里的支离破碎并不是指字面上的父母感情不好,而是指更深层次的维系家庭的情感线索已经不在,这样的家庭已经不能说是完整的家庭。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最为重要的,没有一个真正意义完整的家庭,孩子的生活必然会走向悲剧。在《无因的反叛》中,吉姆的父亲是软弱无能的,他不能够给予吉姆保护和正确的引导,终于导致吉姆用暴力手段维护自己年少的尊严,却意外造成无辜人生命的流逝。《四百下》中安托万生父是缺失的,继父每时每刻都在防备着他,母亲又有婚外情感,没有家长的管教和正确引导,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都是孤儿。
  其次,对于学校的描述。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每天最多的时间是待在学校的,学校里的一切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学校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学校里获取的知识和情感将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各种动力和压力。在《无因的反叛》中,吉姆在学校中总是不受待见,父母多次搬家,终于他到了一个看似很好的学校中,交到了朋友也遇到了心仪的女孩,却遇到了各种校园暴力的威胁。热血的小男孩挥起了稚嫩的小拳头去抗争,却造成了两个人的意外死亡,相信吉姆也是迷惘的,为什么在他的学校生活中没有一丝丝的温暖。《四百下》中的学校没有直接的暴力,却有无德的老师。老师并没有将学生真正地当作人去看待,他们的话语就是不能更改的圣旨,他们对学生的任何忤逆他们的行为都要予以极其严厉的惩罚。并且在学生满怀热情地进行创作的时候,先入为主的观念导致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诬陷学生,再加上家长的放纵,造就了无法无天的教师。安托万为了保护自己,只能够一步步犯下更大的错误,终于走向了逃离的道路。
  再次,对整个社会的控诉。在两部影片中,从表面看来都没有对社会进行直接的控诉,都是采用间接的手法,通过对学校教师性格的塑造、对学校校园暴力的描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两国教育体制的不健全和由此延伸到整个社会领域的阐述。当时二战刚刚结束,各国都百废待兴,教育工作被当局重视,却并不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当时的国家还是要以发展经济为主。在各方面有意无意地疏忽下,学校成了一个不正常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孩子自然也无法称得上健康成长。并且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只有社会出现问题,学校才会出现问题;只有整个社会的思想都是混乱的、迷惘的,才会导致学校的生活是混乱的、迷惘的,身处学校中的青春期的少年才是叛逆的、迷茫的、不知所措的。两个导演只字未提社会状况,却无时无刻不在告诉观众,这就是社会的错误。
  四、结语
  尽管题材上大致相似,我们还是能够从好莱坞经典影片和法国新浪潮影片中看出很多的不同。好莱坞电影往往通过极其绚丽的设备和技术,呈现给观众极为震撼的视觉和听觉效果,追求的是感官的刺激,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好莱坞电影的剧情设置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什么突破;而法国的新浪潮主义主打的是文艺这一重要元素,新浪潮的导演试图用文艺的方式表达自我,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剧本的选择和具体拍摄手法的设置,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工作。二者各有千秋,作为中国的电影导演应当学习他们各自的优点,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族文化,迎合观众的口味并且适当地加以引导,从而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相关论文

叛逆电影
福贵形象的电影美学价值
英语原版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
胶片上的中国足球——国产足球电影发
新媒体环境下华语电影的纪录片营销策
梦工厂动画电影教育价值分析
论印度当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
析淮南王刘安被控叛逆的历史成因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
电影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控制探析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