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好莱坞电影中中国人形象的嬗变

  好莱坞电影作为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一直是美国对外进行文化渗透和殖民的重要工具。无论是投资制作、明星阵容、营销策略、票房收入、受众人数以及国际影响力,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好莱坞电影把美国塑造成为自由、平等、民主的理想国度,同时改写、歪曲、丑化他者文化,宣扬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实现其“文化霸权”的目的。本文即以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的变化为例,分析其中所折射出的美国的隐形文化霸权。
  早期好莱坞电影一直丑化、异化中国人的形象,“黄祸”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20世纪初,好莱坞制作了“傅满洲”系列电影,电影刻画的华人“傅满洲”博士,面目狰狞、阴险狡诈,此后好莱坞银幕中的中国人形象一直被扭曲。随着近些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在世界电影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了赢得中国市场,好莱坞电影不得不改变中国人的负面印象,银幕中的中国人变得勇敢、正义、富有进取精神。中国人形象的改变并不代表美国对中国价值观的认同,一方面,好莱坞电影为了攫取中国市场的巨额利润而采取改善中国人形象,以取悦中国受众的权宜之计;另一方面,好莱坞电影改变了文化渗透和殖民的方式和手段,由早期的赤裸裸地丑化、妖魔化中国人形象到后来隐性地美国化中国人形象。电影通过更加隐蔽的方式把美国的文化价值观移植到中国人的形象中,宣扬美国的文化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受众,让他们逐步认同并接受美国的文化价值体系,从而实现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和殖民。
  一、文化霸权
  意大利思想家葛兰西第一个提出“文化霸权”的概念,他认为,文化霸权是指“一国通过文化扩张,将其价值观念传播或强加给其他国家,从而影响和改变其价值观、行为方式、文化模式,甚至是社会制度,以期实现对该国的征服和控制,取得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所不能达到的目的的一种行为”[1]。文化包括“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文学艺术、宗教信仰”[2]等范畴。“文化霸权”就是一国通过输出带有明显意识形态印记的文化产品,把本国的制度体系、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灌输或强加于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霸权”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暴力的军事手段,而是利用文化产品的输出,宣传本国文化和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其民族的吸引力、感召力,以获得受众的心理认同,并逐步接受其价值体系。
  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技术优势,依据自己的标准,在世界范围内宣扬和推行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念,通过文化产品的输出对他国进行渗透干涉,迫使他国放弃自身的价值评价体系和传统文化观念,最终完全失去文化主权,直至威胁或丧失国家主权。“文化霸权”是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文化领域的突出反映,好莱坞电影是美国输出文化、实施“文化霸权”的重要手段。他们通过塑造美国的光辉形象,同时丑化、异化他者文化,积极宣传美国的文化价值体系以及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大肆渲染他者文化的愚昧、落后、腐朽。美国以高高在上的救世主自居,以为其担当着拯救世界的重任,通过文化的扩张和意识形态的渗透,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以谋求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利益,进一步强化其在全世界的霸主地位。
  二、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
  纵观好莱坞电影史,其所刻画的中国人的形象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嬗变。
  (一)中国人的形象被完全丑化、妖魔化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人形象的刻画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默片。电影塑造了中国人的刻板、老套、顽固形象,出现在银幕中的多是下等市民、妓女、廉价劳工、吸毒者等负面的陪衬角色,通过对中国人形象的抽象化、简单化、刻板化,弱化了中国人的民族特点和个性特征。在早期电影中,中国人形象被极度丑化:愚昧落后、阴险狡诈、凶狠残暴,男人缺少阳刚之气,女人风骚浪荡。中国人被构想为对白人构成巨大威胁的野蛮的“他者”,“黄祸论”基本框定了中国人在当时好莱坞银幕上的形象。“傅满洲”是好莱坞电影中集各种邪恶于一身的“黄祸”形象的代表。从1929年开始,好莱坞拍摄了一系列以“傅满洲”为主角的影片,引起巨大轰动,“傅满洲”成为家喻户晓的银幕形象。“傅满洲”是一个性格残忍、诡计多端的中国博士,他把自己关在幽闭的环境中,调制稀奇古怪的毒药,并设计残酷的刑罚,绑架、折磨和杀害无辜的美国人。“傅满洲”极度地丑化了中国人的形象,中国人被妖魔化,成为邪恶的化身。“陈查理”是另一个被丑化的中国人形象,好莱坞拍摄了近50部以华人警探“陈查理”为主角的系列电影,银幕中这位华人警探举止笨拙滑稽、言谈矫揉造作、缺少阳刚之气。电影通过丑化、妖魔化中国人的形象,塑造腐朽、落后、愚昧的中国文明,彰显西方文明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为西方国家侵略中国披上一层合理化、正义化的外衣。
  (二)中国人的形象被部分丑化,但被打上种族歧视的烙印时期(20世纪初到70年代)
  进入20世纪以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开始有正面的描写,但通常打上种族歧视的烙印。这个时期的电影中呈现的跨越种族的爱情往往是黄种男人对白种女人仰慕,黄种女人对白种男人投怀送抱,白种人是凌驾于黄种人之上的征服者和控制者。影片《落花》(1919)中的男主角程环是一位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中国人,他爱慕白人女孩露西,却不敢表达;《阎将军的苦茶》(1933)中的阎将军对白人女性梅甘充满了仰慕之情。他们对白人姑娘的爱情都以失败告终,最终自杀。影片表层叙事结构背后隐藏着种族主义的性禁忌,黄种男人和白种女人的结合被视为禁忌,凸显了白种人凌驾于黄种人的种族优越感。电影中的程环躬背弯腰、耸肩缩项、经常出入大烟馆,他是精神和身体羸弱的“东亚病夫”的象征;阎将军则专横跋扈,信仰军队、军权和扩张,并强行纳比自己小很多的女生为妾,是封建专制的象征。程环和阎将军成为美国人眼中“腐朽没落”的中华文明的象征;白人女性则是美国所宣扬的西方先进文明的象征,两个中国人仰慕西方女性未果后自杀,是当时美国人意淫中华文明最终走向灭亡的表现。   根据美国作家赛珍珠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大地》(1937)塑造了勤劳朴实、坚忍顽强的中国农民的形象。女主人公阿兰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在饥荒年代勇敢地承担起家庭的重任,通过辛勤的劳动让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影片对中国农民虽然有正面的描写,但整个影片充斥着干旱、饥荒、战乱、抢劫,中国农民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痛苦挣扎。阿兰命运坎坷、逆来顺受,结婚后成为生孩子的机器和会说话的牲口,面对丈夫的不忠,只能默然承受;阿兰的丈夫王龙思想陈旧、盲目地固守着土地,当经历重重磨难重新富裕后,又开始续弦纳妾,他是父权社会的典型代表;而小妾和小儿子的乱伦进一步丑化了中国人的形象。在封建专制、动荡不安的中国社会,麻木愚昧、贫穷落后的中国农民,自然成为需要保护和拯救的对象。美国以救世主身份自居,悲天悯人地看待这些在宗教信仰上未开化的中国人。影片极力夸张中国人的负面形象:裹小脚、抢劫、纳妾、乱伦,彰显美国以自我为中心的民族优越感。
  (三)中国人的形象逐渐变得正面、积极,具有进取精神,但融入了美国的精神和价值观,成为美国化的中国人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
  20世纪70年代开始,李小龙以“功夫”风靡西方世界,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逐渐转向正面。《龙争虎斗》(1973)中李小龙俊朗的外表、健硕的身体、高超的武艺树立了中国男子的正面形象,走出了中国男人猥琐、软弱无能的形象窠臼。此后好莱坞出现了一系列的武打电影,如《血仍未冷》(1998)、《尖峰时刻》(1998,2001,2007)、《龙之吻》(2001)、《功夫之王》(2007)等,影片中的中国人武艺高强、伸张正义,但他们通常角色类型单一、地位轻微,[3]且个性不鲜明。在很大程度上,影片中的白人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人物性格鲜明。
  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1998)颠覆了中国故事中的传统人物形象,把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打造成热情勇敢、认同男女平等、敢于追求个人幸福的现代女性,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我价值。花木兰身上具有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面对强大的匈奴,她运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击退了匈奴部队,拯救了大军。《功夫熊猫》(2008)中,憨态可掬的熊猫阿宝苦练武功,最后打败了武功高强的泰龙,拯救了欢乐谷。两部片子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塑造了积极、正面的中国人形象,但是这些影片植入了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人们看到的完全是美国化的中国人形象。好莱坞电影正是运用华丽的特技、恢弘的画面、紧凑的情节、幽默的语言等手段,并通过全方位的宣传策略,把移植的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给中国受众,进而灌输美国精神、文化等,使中国受众逐步地认同并接受西方的价值观体系。
  灾难片《2012》(2009)中,中国官员和军队第一次与美国人合作共同拯救世界,中国是诺亚方舟的制造地,成为全世界的避难所,但“中国仍然作为基础建设者的形象被认同,并没有上升到决策层”[4],对世界命运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美国人,美国人依旧是世界的拯救者和决策者。
  三、不同时期美国文化霸权的表现形式
  从“傅满洲”“陈查理”到 “李小龙”“花木兰”“功夫熊猫”以及《2012》里的中国军队,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由负面转向正面,由消极变得积极,由刻板化、程式化变得丰满、个性化,银幕中的中国人变得勇敢、正义,富有进取精神,但这些形象的变化,并不表明美国认同中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好莱坞电影只是改变了美国文化霸权的表达形式。
  早期好莱坞电影赤裸裸地丑化、妖魔化中国人的形象,贬低和否定东方文明,为西方文明入侵东方文明披上合法的外衣。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人的形象有所改善,但是影片中极力渲染中国人腐朽落后的一面,以突出白种人凌驾于黄种人之上的种族优越感和文化优越感,美国人则成为中国人的拯救者和控制者。70年代以后,中国人逐渐以正面形象出现,但这些形象都融入了美国精神,无论是武艺高超的“李小龙”、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还是勇担重任的“功夫熊猫”,都是美国化的中国形象,他们的身上体现着美国社会一直推崇的个人英雄主义、美国梦等价值体系。好莱坞电影用隐蔽的方式包装中国元素,让美国化的中国人形象成为美国文化价值观体系的认同者和代言人。
  四、结语
  美国一直奉行文化霸权主义,好莱坞电影是美国宣传其国家形象,推行其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工具和武器。意识形态迥异、消费潜力无限的中国是美国实行全球文化扩张的主要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庞大的中国受众成为好莱坞潜力巨大的新兴的电影市场。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人形象的变化是美国文化侵略策略的调整, 并不代表美国放弃实现文化霸权的企图。中国要警惕好莱坞电影的文化渗透和侵略,同时整合和优化国内的电影资源,维护本国电影的个性特点和主体地位。

相关论文

好莱坞国人形象电影
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在华外国人治安
胶片上的中国足球——国产足球电影发
新媒体环境下华语电影的纪录片营销策
梦工厂动画电影教育价值分析
从祥林嫂到韩小水看农村妇女形象的转
试论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形象塑
论印度当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
电影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控制探析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