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从《九月寓言》看张炜的生态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017-01
  “城市是一片被肆意修饰过的野地,而我终将告别它”――这是张炜在《九月寓言》代后记《融入野地》里开头的一句话。《九月寓言》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小村从生机勃勃到衰落荒芜的过程,而转变的关键因素则是工区的入侵。作者用质朴却又生动的语言,将小村最初的活力与野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样的原始之美也与工区进驻后小村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现代性观念将当下看做一个持续更新的过程,在这种意识的基础上产生了革命、进步、解放、发展等意识形态化的词。然而对小村人来说,从过去到现在,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生活的内容并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时光匆匆,他们的唯一改变只是从流浪到定居而已。他们是野地的子民,在日复一日的单调的循环中见证着大自然每一季的变迁。文本没有像传统的小说那样有明确的时间背景,小村时间的流动似乎都是通过季节的改变,通过大自然中生物的变化来体现。时间仿佛永远徘徊在周而复始的九月,年轻人在茫茫夜色中忘情奔跑嬉戏,消磨着他们体内燃烧的热情。九月是丰收,到处都洋溢着跳跃的生命力,小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永恒不变的九月一一呈现,无限重复的九月跳出了历史的维度,将小村世界变成了一个永恒的九月里的乌托邦。这样的时间处理方式挣脱了因果联系的束缚,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乡村生活的丰富与感性,将一个完美、热烈的乡村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
  在城市视角中,小村人的生活无疑是痛苦的,他们住着低矮的土屋,常年衣衫褴褛,吃着苦涩烧胃的瓜干,日复一日干着辛苦的农活。他们的娱乐似乎只有奔跑嬉闹、听老人忆苦、看村里的热闹。他们甚至被附近的人瞧不起,嘲笑他们奇怪的口音,给他们几辈子都摘不掉的外号。由于贫困,他们向往着工区人的黑面肉馅饼、大热水池子、胶靴、手绢,他们美丽的姑娘们为了这些东西轻率地献身了工区人,他们也被“跑出去”的渴望折磨得心力交瘁。然而他们又是那么善于发现和体验生的欢乐,“苦难”在他们眼里似乎不是需要摆脱的恶魔而是他们真正的生活。小说似乎完全颠倒了人们所公认的关于苦难、欢乐、平等、自由等现代性的定义,这也正是张炜的目的,张炜给予了小村人一种温柔的宽容,这种宽容足以漠视一切道德体系的评价,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对现代性许多定义的一种颠覆。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大门的开启,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转型,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商品大潮汹涌而至,摩天大楼、媒体、汽车、豪宅、美女构成的城市将自然的诗意驱逐,欲望喷涌而出搅动着所有人的灵魂。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环境污染、物欲横流、人性畸变,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道德准则正在无声地瓦解。在文坛,90年代以后,都市、言情的情节在小说叙事中全面渗透,随之而来的是商业化的炒作、身体写作的噱头和美女作家的包装,各种幕后推手、代笔层出不穷,在这样浮躁的环境中,张炜选择了保守,他的作品一度被认为反现代文明缺乏历史理性,然而在如今越发鱼龙混杂的文学领域里,《九月寓言》真的是一部值得去反复揣摩的好作品。
  在代后记《融入野地》里张炜说“只有在真正的野地里,人可以漠视平凡,发现舞蹈的仙鹤”。是啊,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抬头已经不见湛蓝的天空,看到的只是无限延伸的高楼,谁又会在繁忙的生活中抬起头去观察一朵美丽的花。“语言和图画携来的讯息堆积如山,现代传递技术可以让人蹲在一隅遥望世界……它损伤的是人的感知器官,失去了辨析的基本权利,剩下的只是一种苦熬……于是我们要寻找新的知觉方式,警惕自己的视听”。而张炜所指的这种“新的知觉方式”,便是融入野地。一个人会随着阅历的增长渐渐走远,然而走得太远往往会迷失自我,在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中周旋,久了终会感到疲累,这个时候就需要回归。回到野地,回到最初的起点,不仅是身体的彻底放松,更是灵魂的完整复归。海德格尔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面对如今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我们更应该从《九月寓言》中、从作者张炜的观点中受到警示,不论现代化的路走了多远,理想的精神永远不能被漠视,现代化给人们带来了便捷,同时也将都市中的人们绑架束缚,同化成了一个个“单向度的人”。我们对现代化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但更重要的是有诗意的家园和自然和谐的人生。因为理想与信仰的缺位,现代人的心灵之泉已经几近枯竭,忽视精神的塑造,总有一天我们的灵魂家园会跟现实世界一起变成干枯单调的荒漠。

相关论文

张炜美学寓言生态思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中小学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
浅谈林业生态保护与林业产业发展
浅谈建筑设计企业中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浅谈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与西方历史上人
浅析城镇化发展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管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
浅析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