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新财富观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财富观的认识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在传统的物质至上财富观的影响下我国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由此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指导下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新财富观。
  一、财富与财富观
  “财富就其一般规定而言,是人的积极创造的产物。”[1]我们一般把财富分为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有形财富,诸如现金、土地等具体物质;无形财富,诸如精神文化、生态环境、人自身的财富等。需要着重强调的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财富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无形财富,诸如人的全面发展、个人的创造能力等人自身的财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财富观指人们对财富的一般看法和主要观点。不同年代、不同社会的人群有着不同的财富观。财富观是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二、马克思的财富观
  第一,马克思明确了财富的样态。马克思指出:“一方面,财富是物,它体现在人作为主体与之相对立的那种物即物质产品中;而另一方面,财富作为价值,是对他人劳动的单纯支配权,不过不是以统治为目的,而是以私人享受等等为目的。”[2]可见,马克思并不单单把财富看作是物质产品,他更强调这种隐藏在物质产品背后的价值关系。
  第二,马克思揭示了财富的本质。马克思指出:“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存在……事实上,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不就是在普遍交换中产生的个人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吗?财富不就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吗?财富不就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这种发挥,除了先前的历史发展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前提,而先前的历史发展使这种全面的发展,即不以旧有的尺度来衡量的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3]可见,马克思这一经典性的观点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揭示了财富的本质,财富是由社会人结合各种要素创造出来的,它是主体的存在方式。马克思在这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对物质财富的盲目崇拜和过渡追求,提倡人们要更加重视创造财富的劳动者的价值追求和创造性的绝对发挥,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力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马克思提出了财富的衡量尺度――劳动尺度、人的全面发展尺度等。马克思最先把劳动作为衡量财富的尺度,强调了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他明确指出:“劳动不是作为对象,而是作为活动存在;不是作为价值本身,而是作为价值的活的源泉存在……劳动作为主体,作为活动是财富的一般可能性”。[4]进而,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财富的尺度。马克思认为,在从传统生产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过程中,社会个人的发展成为财富创造的基础,把“个人发达的生产力”作为财富的尺度,指出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条件下“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5]总之,马克思的财富观为我们指出了财富的样态、本质,并进一步揭示了衡量财富的尺度问题。它为我们正确认识财富、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新财富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新财富观
  1、传统财富观
  “财富观深受文化思维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以形象思维见长,而不善于运用建立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方法之上的抽象思维。”[6]因此,过去人们更看重有形财富,重视追求土地、房产等具体物质,而非物质财富则往往被忽视。因此,传统财富观也被称之为物质至上财富观。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从3000亿上升到现在的30万亿,社会财富总量大大增加。在物质至上财富观的影响下,我们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得不承认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自然资源被过度消耗;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道德水准下滑,唯利是图思想盛行;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贪污腐化屡屡发生等。这些日益加剧的经济社会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我们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不得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克服传统财富观的种种缺陷,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新财富观。
  2、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新财富观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财富观也应该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符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吸取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异化现象的教训,以马克思主义财富观为基石,以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变革传统的财富观念,平衡对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的追求,树立有利于经济、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新财富观。从理论与实践上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的社会主义新财富观应具有以下特征:
  (1)科学的社会主义新财富观应具有明确的生态性。“科学财富观应明确生态资源、生态环境也是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只把商品看作财富、把劳动者等同于物质商品的物质财富观具有明显的区别。”[7]科学的社会主义财富观,不能一味地以增加GDP作为发展的目标,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更应注意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对物质财富的创造、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要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克服传统的物质至上的财富观,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重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非物质财富,加强对生存环境的改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科学的社会主义新财富观应具有鲜明的人本性。科学的社会主义新财富观是以人为本的财富观,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以物为本的财富观。资本主义财富观极大地追求物质财富,把劳动者仅仅看作是财富创造的工具,而忽视其创造性的发挥,更无视财富创造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科学的社会主义新财富观应具有鲜明的人本性,明确人力财富也是财富,明确财富的创造过程是劳动者发挥主体作用改造自然的过程,明确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科学的社会主义新财富观要以有利于最广大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宗旨,要把创造财富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需求作为谋财富、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3)科学的社会主义新财富观应具有消费的合理性。“财富的生产和分配归根到底要落实到财富的消费。因为消费体现了人的需要,并且不断制造出新的需要。可以说没有财富消费,也就没有财富生产和再生产。”[8]在科学的社会主义新财富观的指引下,人们要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不应仅仅停留在对物质财富的消费,而应更加重视精神财富的消费。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财富的消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享受性和奢侈性消费成为物质财富消费的主要内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果对物质财富的消费超过了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合理的需求就会演变成一种不合理的过度消费。这种不合理的过度的物质消费往往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精神财富的消费则是无限的,我们要承认精神产品同样是满足人类需要的财富。人们对精神财富的消费往往会提高消费者的素质、教养和文化水平。虽然物质消费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社会物质的过度消费会有害于人类自身,而精神财富的消费则最终会促进社会和人的持续而全面的发展。因此,科学的社会主义新财富观应不单是只注重物质财富消费,而更应该注重精神财富消费,体现消费的合理性。

相关论文

社会主义主义财富科学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探索
风险社会背景下过失犯判断逻辑的思考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路径
试论应用于历史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
浅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助推国家治理现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