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当代大学生道德能力现状:基于对安徽省合肥市高校学生的调查

  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当代大学生具有许多优秀的品质。比如高智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敢想敢做,善于接受新事物等等,但在道德水平和道德能力方面,由于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以及当前教育相对滞后的因素,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导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打击能力出现了一定的脆弱倾向。而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道德能力。所谓“道德能力”,是指“人认识各种道德现象,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道德评判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道德能力涉及到人们对道德的认知、判断、选择和实施,可以从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去理解道德能力这一概念。首先是道德判断能力,道德判断是运用道德概念或道德知识对行动的是非、好坏和善恶进行道德评价的过程。它表达某种行为的道德价值及当事人的道德责任。其次是道德选择能力,它是指当某一个人在特定场合面临几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案时,依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之间进行自觉自愿的选择,做出符合一定阶级或社会道德准则的决定。最后是道德践行能力,简单来说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运用对道德认知的正确理解。目前,大学生是当代中国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道德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研究样本分析
  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道德能力的实际情况,我们选取了部分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问卷填写的人员由安徽省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本科生构成。
  (一)数据介绍
  1.数据来源
  本项目用于分析的数据是通过向安徽省部分高校在校本科大学生发放问卷获得,共发放320份,有效问卷313份,回收率97.8%。问卷填写者来自部分安徽高校,包括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合肥学院、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三联学院、安徽建筑大学以及安徽医科大学,总计10所学校。
  2.抽样方法
  本项目运用了多种抽样方法,首先运用整群抽样确定了所要调查的目标学校,包括安徽大学在内一共10所高校,平均每所学校发放32份问卷,第二,针对每一所学校,以安徽省高校在校本科生为抽样单位,按照学科专业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确定需要发放问卷的学科专业,再根据不同年级的人数比例,并考虑到各个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大四的学生很多不在校),我们确定问卷发放的比例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为2:3:4:1,基本符合实际。
  (二)关于基本信息
  调查对象的基本构成
  项目 频次 比例(%)
  性别 男 151 48.2
  女 162 51.8
  年级 大一 74 23.6
  大二 109 34.8
  大三 120 38.3
  大四 10 3.2
  专业 文史类 149 47.6
  理工类 164 52.4
  考虑到大四的同学目前较忙,临近毕业所以样本较少。除此之外,大一大二大三的样本比例虽有差距,但差距不大,所提供数据可供参考。
  为了获取更详细的资料,以及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学生对本问卷所涉及的道德行为、态度、观点的理解和看法,对于个别案例,我们还采取了个案访谈。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主要让被访谈者对问卷上关于某种道德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展开描述。
  二、高校大学生道德能力的实际状况
  通过对安徽省合肥市各个高校学生的调查,我们对高校学生道德能力现状有了一定了解,认为当代大学生道德能力具备如下特征。
  (一)道德判断能力
  1.道德素质良好,对道德行为有着较为正确的认知
  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于个体行为从道德角度上的看法和见解。从调查整体过程和表现来看,当代大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较好,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都能乐观地看待人生,积极进取,在道德认识上普遍是积极向上的。首先从问卷填写结果来看,我们在问卷中通过不同的题目去了解被调查者的道德认识水平:问卷第2题“你如何看待考试作弊”,有79.2%的同学认为大考不能作弊,并认为“反感,很不公平”;问卷第7题“如何看待室友间差异”,86%的被调查者表示会“求同存异,尊重他人文化”;再例如对于“幸福就是尽情的享受一切”这句话,有64%的同学都表示了不赞同,而当问到社会道德底线是什么时,87%的同学认为即便社会复杂,但社会道德的底线不会发生改变,正义、诚实、友善等等这些最基本的道德成分依然要存在,这些都是构成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道德行为选择方面,关于遇到老师是否打招呼,95.8%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和老师打招呼,只有4.2%的同学不会打招呼。再如图书馆占座问题,超过半数的同学表示不会占座;与室友的关系上,86%的被调查者表示会“求同存异,尊重他人文化”,65%的同学认为“随意翻看别人的物件是不道德的”;家庭关系上,超过98%的同学选择“至少一个月给家人打一次电话”,90%的同学表示会主动帮家人做家务;针对老人摔倒了扶不扶的问题,64%的同学表示会“主动把他扶起来”。可以看出,大学生道德认识总体上是积极的、正确的。   再从访谈结果来看,一名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的访谈对象认为,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在不断上升的,以后也会越来越好。她举了个例子,在学校门口坐公交车,车上让座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这也间接说明让座的意识已经慢慢深入人心,这就是道德素质提升的一个表现。所以总的来说,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还是具有一定的水平的
  2.道德判断标准多元并存
  道德判断能力是“人们能否辨别是非和善恶的能力”。目前大学生在道德判断上也存在着多元化的特点。为了获得大学生道德判断上的现状,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道德判断量表。该量表共有六句陈述,我们根据被调查者对每句陈述的回答进行量化分析进而判断他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量表的统计结果如下:
  描述统计量
  N 极小值 极大值 均值 标准差
  人至死都不能做出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 313 1 5 2.66 1.161
  一个人如果道德水平低下,那不仅要受到社会谴责,更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 313 1 5 2.33 1.237
  想赚钱就别讲良心 313 1 5 4.47 .906
  在现实世界要遵守规定,但在虚拟世界,就可以为所欲为 313 1 5 4.21 .837
  幸福就是尽情的享受一切 313 1 5 3.43 1.231
  小考可以作弊,大考必须认真 313 1 5 3.01 1.251
  有效的 N(列表状态) 313
  量表统计结果中的标准差代表了该项陈述数据的离散程度,标准差越大,离散程度越高。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第1、2、5、6句陈述,被调查者的态度都有着较大的不同,而对于第3、4句陈述,被调查者的态度相对统一。具体来看,对于“小考可以作弊,大考必须认真”(陈述1),持赞成观点(即表示“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者,下同)的人占43%,而持反对观点(即表示“不太同意”和“极不同意”者,下同)的人占43.9%,无所谓的人占12.1%;对于“幸福就是尽情的享受一切”(陈述2),持赞成观点者占28.1%,持反对观点者占64.6%,无所谓者占7.3%;对于“一个人如果道德水平低下,那不仅要受到社会谴责,更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陈述5),持赞成观点者占65.2%,持反对观点者占24.9%,无所谓者占9.9%;对于“人至死都不能做出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陈述6),持赞成观点者占54.3%,持反对观点者占33.2%,无所谓者占12.5%。而对于陈述3和陈述4,持反对观点者均超过了80%。总的来说,通过道德判断量表我们认为,在纷繁复杂,日益复杂的社会中,面对各种言论和行为,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会陷入迷茫和困惑,道德观念日益模糊。
  (二)道德实践能力
  道德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自己亲自去实践某一道德行为,是指大学生把学到的思想、道德观念、准则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的一种能力。思想品德的形成,归根结底应表现在行动上。其次,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表现为大学生道德决策能力的培养。道德决策能力是学生所具备的一种确定道德行动策略的能力。再次,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表现在道德选择与控制能力的培养方面。这种选择和调节控制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善于通过内在的活动,不断强化自身已存在的良好道德情感去压抑、淡化另一种不道德的情感等。简单来说,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要从道德决策以及道德选择与控制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衡量。
  1.基本可以做出道德决策
  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普遍具备了确定自身道德行动策略的能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基本上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问卷中部分题目为例,有58%的同学表示在考试中没有作弊行为;61.3%的同学表示不会在图书馆占座;67%的同学表示从未有过或偶尔有过迟到早退现象;86%的被调查者表示在面对室友风俗差异时会求同存异,尊重他人文化;超过98%的同学选择“至少一个月给家人打一次电话”,90%的同学表示会主动帮助家人做家务。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我们认为,从日常的学习生活角度来看,当前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道德决策能力,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表现。
  2.具备一定的道德选择与控制能力
  道德选择与控制能力的表现在于学生可以压抑淡化自身不道德的情感。这一点在问卷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印证。问卷第8题“在寝室,如果室友的行为影响到你的学习或休息时你会怎么做”,选择“直接指出”、“委婉指出”、“能忍则忍”的被调查者分别占到了20.4%,48.6%,25.2%,总和占到了全部调查者的94.3%,另一方面,选择“以牙还牙”、“在心里记恨”、“无所谓”的被调查者仅占到5.7%;第12题“路上有老人摔倒了,你会”,64%的同学表示会“主动把他扶起来”,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问题我们在访谈中也问到了,结果是有些被调查者本身并不想去“管闲事”,但还是会选择去做。这说明,大部分的调查者都可以做到将自身负面的道德情绪进行转化,并不断强化良好的道德情感。即具备一定的道德选择与控制能力。
  三、大学生道德能力现状溯源
  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的道德能力总体表现较强,但是仍然有部分同学在存在道德观念意识模糊,道德责任意识不够强的情况。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两方面。
  (一)良好的素质是大学生道德能力强的根本因素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正在不断提高,这成为了目前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道德能力的根本因素。首先,国家和社会对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视推动了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江泽民同志在 2001 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尤其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贯彻,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建设的实践,已经初步构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领域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不断在发展和提升。其次,高校也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进行着重培养,一方面开设道德素质课程作为每一位学生的必修课,另一方面将道德素质水平纳入学生的奖惩考核标准,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针对当前高校的道德教育现状,有63%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课程“有意义”,超过半数的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的学校会将道德素质纳入学生考核范围内。这些措施都推动了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第三,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转型,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自由传播,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中开拓了自己的视野,进而促进自身的道德素质的发展。   (二)多重因素导致了部分大学生道德能力弱化
  1.高校的道德教育体系存在不足
  这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首先,道德教育形式的低效。在高校的传统教育中,教师承担传授知识的任务,学生负责接收知识。虽然学生可以主动和老师交流,但在更多情况下,学生是处于被动地位的。教育形式过于强调教育灌输。诚然,适当的教育灌输还是需要的,“因为社会道德是一种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要求和社会理性。”即道德知识不是无中生有的,它是需要后天学习才可获得的。目前高校重视道德教育的灌输,奠定了学生的道德知识基础。但是,一旦过分使用灌输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学生很容易仅仅被动的去接受而不会主动的思考,德育工作经常流于形式,而不能真正的产生作用。问卷中对于“你认为大学教育中开设思想道德课程有无意义?”这一问题,虽然超过半数的同学都认为有一定的意义,但仍然有34.2%的同学认为意义不大,甚至完全没有意义,可见过于强调教育灌输并不能带来很好的德育效果。
  其次,道德教育内容的单一。除了道德教育形式低效意外,道德教育内容也过于单一。上文已提及,高校开展道德教育最为常见的就是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但我们通过调查也发现,34.2%的同学认为意义不大,甚至完全没有意义。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深蒂固使得高校对于道德教育依然采取理论教育为主的形式。通过访谈对象,我们也发现,学生对“思修”的积极评价相对较少,例如,有同学认为:“目前学校里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太过于死板,书中的内容应该适时更新一下,最好加一些贴合实际的例子,最好还能让学生参与其中,身体力行。”可见,道德教育从内容上看需要与时俱进。
  第三,道德教育评价方式的缺失。随着社会对道德教育的逐步重视,当前大学道德教育评价方式也开始和学生的学习相挂钩,有了一定的评判标准。结合数据,对于“你所在的学校评选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等学生荣誉称号时是否会考虑道德因素”这一问题,有86.6%的受调查者认为其所在学校在评奖评优时会考虑道德因素。但另一方面,当前大学道德教育评价方式也依然存在着不合理、不完善,不到位的情况。结合统计数据,在调查问卷中,关于“你所在的学校是否有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奖惩机制”这一问题,仅有43%的同学明确表示“有”,57%的同学则表示“没有”或者“不清楚”。这说明目前在高校中,相比于针对学习的奖励机制,针对道德品质的奖惩机制还是不成熟。从目前的高校评价情况来看,不少学校都是以文化课成绩代替一切,对于道德素质也仅仅依靠德育考试分数来评判,这种做法固然满足了当前社会对高校教育的需求,但事实上是不合理的,必然会误导学生轻视道德素质的培养。
  2.思想日趋多元化
  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加速期,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同时也伴生了各种社会问题。在社会结构组织新旧交替,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在社会四处传播之时,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却没有形成。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的道德教育依然采取了较为老旧的教育方式,自然会影响大学生道德能力的发展。
  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部分道德观点的判断,被调查者并不能达成统一,或者说,从调查结果中我们看不出当前大学生在道德观点上的主流方向。通过量表计算,我们发现平均分基本上处于中间范围,并没有明显偏向。这就说明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较多。例如针对“小考可以作弊,大考必须认真”这句话,43%的同学认为这是可以允许的,而44%的同学对此表示否定,还有12%的同学对此表示无所谓;30%的同学认为“一个人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必须收到法律严惩”,而33%的同学认为这个观点不正确;再如,38%的同学认为“人至死都不能做出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但仍然有30%的同学对此表示反对。可见大学生对不同的道德观点的态度并不能保持统一。当代大学生群体正处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道德能力就很容易出现弱化现象。
  3.知行不能合一
  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通过对部分学生的实际访谈,我们发现学生所反映的情况和问卷有一定出入。例如,我们访谈的对象中的其中一位是大三的学生,就读于安徽建筑大学房地产营销专业。他说现在的大学生都有些好高骛远,眼光上都向着道德的高标准看齐,但事实上校园里被随手丢弃的垃圾随处可见,因此他认为道德水平并没有提高。可见当前大学生的道德能力虽然在认识上有了明显提高(问卷调查结果),但是受当前社会整体道德风气水平下降影响,以及家庭、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在实际中不能充分践行道德行为,从实践角度来说提升并不明显,即知行不合一。
  四、思考和建议
  对于如何改进大学道德教育当前存在的一些缺陷,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设想:
  (一)明确道德能力的概念
  目前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到位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没有明确概念。蔡志良、蔡应妹在《大学生道德能力培养的思考》一文中认为,“道德能力是人们认识、理解道德规范,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作出正确道德评判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在进行道德能力的理论教育前,明确概念对于培养道德能力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创新教学方法
  学校培养大学生道德能力的主体,这就要求学校一定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突破常规,教学手段多样化,形成一个新的道德培养能力模式。首先,道德认识能力是道德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是需要通过课堂教育来实现的,所以心理教育、人格教育和审美教育互补结合的系统课程设计是大学生道德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其次,要注重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道德能力培养效果的检验阵地和升华平台。以道德能力培养为核心,大力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我们可以组织大学生在学校附近的村庄、街道、企业等建立服务基地,让大学生走进基层日常管理生活,使之了解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并亲身参与其中,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第三,要坚持传统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统一而不能一味地进行灌输,要让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因此,在进行思想道德理论教学时,一定要将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联系起来,让学生与之产生共鸣。   (三)完善学校道德教育考评制度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完善的道德层面的奖惩机制,从教学理念上说,学校更多的是轻德育重智育。高校一般都会设置较为完整的奖学金奖励制度,但却鲜有合理有效的道德行为奖惩制度。为此,我们认为除了现有的评奖评优考虑道德因素之外可以采取更多举措,例如把学生道德能力培养的结果和学习成绩“硬挂钩”,将其纳入最后总评成绩当中,或者加大奖惩力度,重点考核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这样设置一方面可以防止出现道德缺失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学生按照道德规范上的具体要求约束自己。总之,学校道德教育考评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体现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必要保证。
  (四)加强社会宣传,加强社会对道德的重视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对于问卷中“你认为如果要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有 45%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风气要足够好,这充分说明了社会风气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当前社会风气存在问题需要改进。因此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制。把加强道德教育提升到战略高度。

相关论文

合肥市安徽省合肥安徽当代现状
当代高校法学专业教育的优化路径研究
浅析我国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
浅谈我国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论我国储蓄国债发行市场现状及其政策
大同旅游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纺织印染行业现状
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研讨
浅谈互联网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