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高校对网络边缘化价值观的管控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261-02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根据人民论坛杂志调查结果,“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被列为未来10年的严峻挑战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下网络文化下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复杂情况和人们的复杂心态[1]。近几年,一些不良思想观念在网络上滋生和蔓延,使得主流价值观的边缘化和边缘化价值观的凸显化不断深入,对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造成了不小冲击,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网络边缘化价值观的管控,实现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边缘化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
  边缘化价值观是相对于主流价值观而言的、另类的、不稳定的、失序的价值取向[2]。主要包括反动思潮、腐朽思想、不良信息等。一些网民为追求点击率,也热衷于跟风炒作社会负面消息,并大肆对这些负面舆论进行渲染,造成部分公众社会信任感的削弱和主流价值信仰的流失。这些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个别学生身上也出现了价值取向模糊和道德失范现象。
  1.价值取向多元化,造成信仰追求缺失。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的开放性、远程性以及东西方文化思潮的激烈碰撞使网络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网络上大肆传播所谓普世价值,肆意攻击我国的政治信仰和政治体制;一些人抓住党内腐败行为及社会矛盾煽风点火,煽动网民对立情绪。面对扑朔迷离的网络现象和令人应接不暇的各种思潮,一些大学生缺乏理性判断能力,对一些错误价值观认识不深刻,导致其价值取向模糊,价值选择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不断动摇社会主义的价值信仰。
  2.情感宣泄随意化,导致自律意识丧失。网络是一个跨越地域和时间限制的虚拟空间,它的一大特点就是人们不需要以自己真实的面目出现,除一些违法行为外,也不需要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承担后果。这种虚拟空间给每个人以极大“自由”,使其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了自我道德的约束,使网络成为情感宣泄的平台。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近几年来,大多数高校对这方面的重视不够,学生技能与素质的发展并不同步,尤其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情感表达的随意化和宣泄化导致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不断弱化,造成网络道德的整体滑坡。同时,他们把这种现象带进现实生活,对高校管理和学生自身发展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
  3.生活方式低俗化,引起思想行为失范。中国传媒大学一项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调查显示:54%的大学生经常或偶尔浏览黄网[3]。这一比例是非常惊人的。由于多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其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精力充沛、喜欢接受新生事物,自然也含有寻求刺激和消遣的因素。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一些大学生把课余时间主要打发在网络上,对大量有害信息、有毒信息不加筛选,有的甚至热衷于浏览黄色网站、参与网络赌博和聊天交友等行为,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同时,一些网络不良行为如造谣诽谤、散布虚假信息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也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虚假信息的鉴别力还比较弱,少数虚假信息在一定范围内甚至广为传播。
  二、高校在网络边缘化价值观管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各高校均加大了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管控力度,并取得了积极效果。但是,总体看,在应对边缘化价值观渗透方面依然存在手段单一、方法滞后等问题,加强对边缘化价值观的管控依然任重道远。
  1.管控手段粗放。很多高校没有根据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价值取向的特点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单一,管理效果不佳。尤其针对管控网络边缘化价值观的冲击,一些学校依然采用“堵”而不是“疏”的管理方式。比如,有的学校规定大一、大二学生禁止携带个人电脑,企图物理隔断学生与网络的联系。实际上,根据我们的调研情况,推出这些规定的学校,学生在网吧上网的比例非常高。“堵”的做法只能管“一时”而难以管“长久”,无法根绝边缘化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同时,这种管理模式与社会发展形势背道而驰,也容易造成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2.教育理念滞后。从管理学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属于“软管理”,采用的是“行为目标模式”,要以教育客体的思想和行为自觉为着眼点。但是,当前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时俱进地调整教育方式,仍然采取传达文件、听报告、看录像等传统形式,没有重视突出网络教育,影响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一些高校对教育环节的管控不到位,在制订教育计划前,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实际不够,教育内容缺乏新鲜感和创新性,在实际教育开展中也存在机械落实,对消化吸收、效果跟踪等没有纳入教育管控环节等,更谈不上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定。
  3.人才队伍缺乏。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影响的日益广泛,高校要想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动态,就应该不断提高老师和管理人员的相关网络技术技能,使之能够充分运用信息网络功能、网络空间,多角度多方式地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适与管理。然而,大多数高校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还很欠缺,教育实施中基本套用旧的方法面对新的形势,大大限制了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个别管理人员甚至不会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网络边缘化价值观的冲击手足无措、办法不多,导致边缘化价值观在高校的不良影响一直没有减弱。   三、对高校优化网络边缘化价值观管控的建议
  1.提高认识,更新思想观念。网络边缘化价值观对高校的渗透不容小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势必越来越大,被动应付或是试图用旧的教育方式来消除这种影响是行不通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充分认识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重要影响,努力把握住网络思想教育的发展态势,并在发展中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现代社会,信息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应允许大学生在网络道德允许的范围内畅所欲言,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分辨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隔断学生与网络的接触。高校要认清通过网络开展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发展趋势,必须将传统的思想教育内容、手段、方法等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针对大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思想教育,使每个学生在网络面前自觉、自愿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迷失正确方向。
  2.规范制度,加强监督引导。只有科学规范的制度,才能保证网络信息的健康传递、网络管理的安全可靠、网络教育的科学运转。首先,要结合高校实际,制定与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严格奖惩措施,实现依法管网、依法用网,确保网络运行步入规范化轨道,使大学生自觉地与网络边缘化价值观保持距离。其次,要从制度层面加强对网络信息技术的研发,对校园网要安排相关人员严格监视,对连接高校的互联网要检测网络入口,设置信息“过滤网”,防止不良信息涌入。再次,要制定相应的考评制度,充分调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对教育效果好的给予重用和奖励,对开展工作不力、引导不及时的人员责令整改。
  3.加强培训,健全人才队伍。当前,多数高校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较少,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依赖辅导员、班主任等。从整体看,这些人员的网络技能与现实需求还有一段距离。因此,高校在加强对这些人员培训的同时,还要注重选拔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网络技能的人才补充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尤其要注重选拔部分具有丰富网络技能的优秀年轻人员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的梯次结构。此外,要加大对大学生思想骨干的使用和培训力度。大学生思想骨干来自学生,其对大学生思想的掌握更直接,因此,高校要注重发挥大学生思想骨干在抵制网络边缘化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思想骨干的培养。
  4.创新形式,弘扬主流价值。目前,大多数高校网络教育手段比较单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因此,高校一定要善于从网络宣传方式的特点出发,更新网络思想教育宣传方式,增强教育活力,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坚定信念,使他们自觉远离边缘化价值观。比如,可以借助校园网开辟出一系列专题论坛,开创一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交流、比赛等活动,依托重大节日、重大事件等开展一些集思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网络文化活动等,力争把正面的思想教育穿透其中,不断增强教育亲和力,从而让大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关论文

价值观边缘高校价值网络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法学课程教学改
浅谈高校美术教学与现代艺术的关系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构想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
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思考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浅谈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浅谈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传媒产业价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