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民族社区建设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促进作用

  针对合作市多民族聚居特征,笔者于2014年10月走访了合作市内四个街道办(通钦街道、当周街道、坚木克尔街道及伊合昂街道)及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对民族社区建设基本情况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调查访谈。
  一、民族社区建设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相关性
  (一)民族社区建设
  近年来,社区建设不断成为社会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关注的热点。我国社区建设是在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过程中提出并发展起来的,是一场旨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运动。其概念是在“社区服务”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我国社区建设包含着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等多项内容。
  民族社区建设,顾名思义是指针对多民族聚居的社区进行的多内容系统性建设。利用社区建设这一现代手法推进民族事务治理。针对多民族聚居这一显著特征,如何使得在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促进少数民族居民的现代文化融合,便成了民族社区建设的重点问题。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发展于西方资产阶级。广义的公民教育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成为享有法定权利和履行法定义务的公民活动。狭义的公民教育则指提供培养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公民知识体系。我国的公民教育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民教育,要求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人,要求实现人的本质,是适合我国现实需要的教育。
  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教育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增强其对国家的依赖,规范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情感依附,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增进民族感情,是多民族国家建设的有力保障和发展基础。
  (三)二者的相关性
  开展公民教育是培育现代公民的必要手段。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现代文化的发展者,这一特殊身份使得这一群体成为了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转型的首要推动者,因此必须先要普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它要求每一个公民了解国家政治体制和法律法规知识,也要求公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他人的权利,重视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二、合作市民族社区建设现状
  自1999年始,合作市成立这四个街道,均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近年来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主线,加快社区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加强社区道德建设、倡导社区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结合改善社区容貌,着力培育新居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努力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质程度,促进街道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通钦街道、当周街道
  均设有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发展办公室、计划生育工作办公室、城市管理办公室及街道武装部。辖区内居民在社区引导下积极参与第三产业,辖区内企业经营藏药及民族服饰、日用品并出口国外,街道经济发展迅速。街道定期开展民政培训和专题会议讲座对社区工作人员及居民进行教育培训,对低保户、“空巢”老人进行物质帮助,开展“五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调动居民社区建设参与度。但是,街道对于相关法律建设仍有不足,社区内处理纠纷通常采用上门调节的方式,法律咨询站未建立,通过对辖区居民的走访得知,居民纠纷通常自行解决,对于法律相关知识理解较少,因生活主要经济来源与商业相关,居民对于国家政策的重视度也集中于经济政策。
  (二)坚木克尔街道
  位于甘肃省合作市东北角。街道机关有职工27人,党员13名,本科学历4名,大专学历10名,中专学历7名,高中及以下学历6名。平均年龄34岁。内设党政综合,经济发展,城市管理,社会发展,计划生育办公室和武装部。社区坚持落实退耕还林政策,积极资金修建规模型养殖暖棚、家庭饲养暖棚,养殖规模逐步扩大,经济效益明显上升;此外,投入资金改善和解决街道办公条件及农牧村人畜饮水、村道、护村河堤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辖区敬老院新建了老年活动室,并添置了桌椅、VCD、电视机、象棋等娱乐用品;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辖区295户农牧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为99.4%;美化环境;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为97.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社区居民与社区工作人员联系紧密,参与度极高,积极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开展相关社区建设活动。
  (三)伊合昂街道办事处
  地处合作市繁华地段,辖区内设有州委机关办公区、11个重要企事业机关单位、5个教育单位及多个金融、服务业单位。自2000年1月办事处成立以来,伊合昂街道办以西部大开发统揽经济工作全局,以党的建设、城市建设与管理、经济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效能。辖区内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区面貌有了重大改观,居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街道经济、社会文化各项建设事业不断得到了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大街道、社区建设工作力度,2004年8月总投资142万元,总建筑面积1420平方米的街道办公大楼投入使用,从而极大的改善了街道的办公条件。
  通过调查,合作市民族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是发展不均衡;社区内的居民家庭结构以传统型偏多,但已向现代化开始变迁,家庭成员平均年龄年轻化;合作市四个社区基层民主落实情况较好,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满意度较高,虽然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很高但是对目前的而生活状态不满足;社区工作人员中少数民族干部较少,少数民族社区服务人员较少,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不高。   三、合作市民族社区建设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作用
  第一,民族社区建设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稳定平台。以人为本、立足社区、面向社会、服务居民是民族社区建设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之一。即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把服务民族社区居民作为民族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属。社区党组织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角,是基层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主体,是全力保障公民教育正确方向的引导者;随着高素质的社区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与社区居民交往的不断深入,使得其角色也由引导者转为辅助者民族社区的建设使得少数民族居民群体产生归属感。将公民教育、社区政治思想教育和培育社区文化相结合。少数民族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宗教文化信仰,尊重社区内少数民族居民民族宗教文化生活,社区工作者将公民教育有机的融入藏族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将宗教全权交付少数民族居民,在合作市宗教局的引领下自由组织。合理配置当地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结合社区外政府政策支持和社区间交流互补,资源共享。
  第二,民族社区建设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实践场所。首先,随着城市现代化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各民族面向城镇的迁徙,必然会导致城市社区内部民族成分不断增加,很多原来民族比较单一的社区,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某一民族的社区了。伴随着社区内部民族成分的复杂化,各民族间不同的宗教文化信仰产生冲突,这成为建立和谐的民族社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有机的融合各民族文化,形成并发展趋于统一的正确的社区文化是有效的解决途径;再次,不同民族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尊重并汲取他民族文化中的先进之处,这就需要少数民族群体削弱自身民族意识而增强公民认识。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教育在民族社区中的实践可以有效影响其身边人、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成员提高公民意识。
  第三,民族社区建设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增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公民教育的信心。就业问题一直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毕业困境。受就业渠道窄、就业观念局限等因素制约,毕业即失业,增加了他们对社会的失落感,导致他们国家认同意识弱化的倾向。笔者在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访谈调查时得到86%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将民族身份列为影响就业不利的因素之一,这一现象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需要国家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落实,更需要社会各界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造就业岗位,摒弃民族歧视。
  四、进一步提升民族社区建设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建立并维护大环境的和谐稳定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社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民族分裂活动,使得意识形态处于萌芽时期的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出现政治敏感、价值导向出现偏差的现象,例如2008年骇人听闻的“3.14”事件也波及到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个别藏族学生受到“藏独”势力误导在学校组织暴乱活动,后经校内教师及时引导与帮助纠正错误价值观。这也进一步说明,只有维护我国社会大环境的和谐稳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建立我国公民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才能追求经济发展、才能建设和谐社会。
  (二)切合实际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困境
  升学与就业是困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要问题。笔者在调查民族社区居民与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时获知,虽然已享受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优惠政策,但是少数民族家庭中支出压力最大的项目之一依旧是子女教育,不是农牧业少数居民在城镇现代化过程中失去土地,且由于自身综合素养过低没有稳定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倾其所有投入子女教育没有回报使得他们对于子女受教问题产生动摇。民族社区在社区服务建设方面应当把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服务作为重要服务内容,积极促进民族地区的就业率,丰富其就业形式。
  (三)结合民族地区特殊习俗及宗教文化,解决矛盾,促进民族融合
  民族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及宗教文化形成了特色的习惯法,这一习惯法在少数居民群体中具有极强的行为约束力。首先,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前提下,结合其自身文化对少数民族群体进行教育,鼓励其发展自身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其包容他民族文化,促进多民族和谐共生,进而建立民族社区文化,使得少数民族群体在思想上达到统一,积极参与民族社区建设。其次,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间不断碰撞,调查中显示不少少数民族居民陷入两难境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双重任务身份使得现代化文明更易在社区中传播,民族社区建设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的社区工作人员,民族社区的健康良好发展要求其必须大力吸引人才,通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精英群体影响力带动少数民族社区居民的现代化。
  (四)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帮扶
  民族社区建设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普及不仅仅是国家宏观任务,也是每一个社会阶层的义务。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宏伟目标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
  五、结语
  民族社区的建设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了其才能施展的平台,增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价值认知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接受公民教育,极大地提升了其国家认识,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乐于为家乡奉献,积极参与民族社区建设,并致力于在社区间使用现代化的手段维护民族社区稳定和谐,积极发挥其双重影响力和精英带头作用,自觉影响着身边人。民族社区建设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教育普及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相关论文

民族社区建设少数民族公民作用
浅析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
论企业管理与行政文秘工作的综合作用
浅析档案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及其
二胡在广东汉剧唱腔音乐中的作用研究
企业品牌IP化在国企企业文化建设中的
浅谈铁路交通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音乐综艺类节目对音乐文化产业的推动
试论企业管理与行政文秘工作的综合作
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作
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