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从高校排球比赛看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我国体育界长期以来沿用的体育项目的建设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式在市场浪潮冲击下弊端愈显,致使在“举国体制”下许多项目的后备人才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这一点从199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排球项目在国际赛场上成绩不佳的情况可见一斑。面对后备人才大量缺乏后严重影响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情况,完善原有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高各项目竞技体育水平,同时建立系统的群众体育的发展模式,成为新的指导思想。
  我国体育界长期以来一直沿用“少体校---青年队---国家队”的三级式的运动员培养模式,其是源自于原苏联的统一调配全国各方资源和力量进行人才培养,所谓“举国体制”下的旨在向国家输送高水平体育人才的运动员培养体制。但随着各种运动项目的职业化程度越发提高以及与世界接轨速度加快的情况下,原有的仅依靠行政拨款支撑的人才培养体制越来越显露出它的局限性,运动员本身也对自身发展有了更高要求仅排球项目便出现了运动员、运动队的数量和水平都出现了明显下滑。为扩大体育运动的群众基础,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更高效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市场的需要,也是运动员自身利益出发的需要。
  一、高校结合比赛开展排球人才培养的优势
  (一)高校为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环境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优秀的人才,他们不但有着扎实的知识基础,也充满着对生活的激情和生命的活力。加之高校中拥有相对完善体育师资力量和齐备的体育运动硬件设施,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学校体育教学将理论与运动本身相结合,提高竞技比赛水平;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群体通过参与运动也更易于理解体育文化实质,不似有人描述那样脱离理论本质的“傻练”,培养出的都是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运动机器。尤其在一些综合性大学,学生以运动为媒介,增进交流,加强交流也促进了良好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体育、文化齐头并进、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二)高校排球联赛(CUVA)有助于形成良好排球群众基础
  借鉴在大学校园中开展篮球联赛的经验,2006年经大学生体育协会批准,由大学生体协排球分会主办的中国高校排球联赛(CUVA)正式启动,给大学体育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一赛事引起了广大高校学生的广泛关注,它通过新颖的形式、激烈的竞争和活泼的气氛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排球运动中来,其中也涌现出一些不错的排球新人和学校排球团队。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男子排球队和南开大学女子排球队分别代表北京市和天津市参加了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并且在2008~2009年赛季全国排球联赛赛场上也出现了上海复旦大学和武汉体育学院排球队的身影,这些都对校园学子参加排球运动起到了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教育管理部门和体育管理总局加大通过在校学生中进行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反过来也带动中小学关注开展排球运动的教学工作,推动排球基础教育。在最广大的中小学中普及排球运动,不但有利于学生强健体魄,也为排球运动培养优秀人才夯实基础。
  (三)高校排球联赛形成与职业体育合理衔接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排球联赛通过校际间或本校内的比赛为具有专长的学生提供了展现才能的平台,不但在比赛中展示了排球学习、训练的成果,也有利于专业队伍通过比赛考察选拔优秀运动员,形成排球专业队伍与学校有效对接的育才新模式。正是因为大学生排球联赛本身就具有“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特点,所以大学生排球联赛本身从一诞生就具备了丰富群众文化业余生活、加强排球社会认知、扩大排球运动人口、牢固排球群众基础、培养排球人才的职能。所以借助大学生排球比赛的方式向专业队伍输送优秀排球运动员,也就成了不断提升大学生排球联赛水平的巨大动力。经过研究发现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运动巅峰期一般都在22~27岁之间,这也与大学生在生理成长阶段十分契合,由此考虑创建大学生通过排球联赛的方式顺利与职业竞技体育形成衔接将会是培养高质量排球后备人才的有效途径。
  (四)自小学到职业队的新型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以高校排球联赛为切入点,打造一种由大学发挥龙头作用,带动小学、中学教育注重排球运动的宣传、教学和训练,做好排球运动的对口发展和系统提高,遵循排球运动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形成一种“小学打基础---中学有提高---大学得强化---职业队谋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在进行文化学习的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和排球专业能力提升,促进高校阶段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并顺利向职业运动员角色进行转型。
  (五)职业空间的拓展和保障促进排球人才的循环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从高校学生中进行排球人才的选拔,可以有力保障职业运动队伍知识层次和文化认知得到大幅提升,进而确保排球运动理念有效吸收,促进我国排球运动水平快速提升;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广泛进入排球领域,也形成一种好学之风,各不同学科知识在运动员中形成思想碰撞,激发运动员形成向往学习热情,许多优秀运动员在退役后借助“体教结合”的方式进入高校学习,这不但使运动员自身通过再学习的过程拓宽进入社会就业的道路,也间接让运动员在学习过程中为所在高校的排球运动发展提供相应帮助,使高校培养排球后备人才形成一种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清华跳水队”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
  二、排球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与影响
  采用“专业体校---青年队---职业队”的三级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时期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体育人才,但随着市场经济建设不断深化,这一模式的弊端也日益突显。①选才途径单一和缺乏广泛基础的因素很大程度上造成选拔过程中的体育人才浪费;②职业发展空间的局限性影响群众参与热情,从而使选拔机制丧失充足的群众基础;③人才培养的年龄断层极大影响到职业队伍水平逐步提升、保持稳定。
  通过学校排球联赛的方式不但有助于形成一种从小学基础训练到中学能力提高,再到大学形成广泛人才群体为职业运动输送成熟排球运动人才的育才新模式,也为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注入了科学的理论保障(经研究分析,排球运动员的成长期通常在6~8年),显然这一模式契合了人体发育成长和技能培养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高校排球联赛的形式有利于与“体教结合”的政策相协同,让更多退役优秀运动员通过走进校园,提高自身文化休养和综合素质的同时为培养高层次、更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提供帮助,也是为其拓宽职业发展空间提供良好平台。由此可见“小学---中学―大学―职业队”的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有助于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
  三、结束语
  由于面临市场经济深化的冲击,以及体育运动发展国际化进程加快的影响,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遭遇到巨大挑战,应对人才队伍大量短缺、专业队伍大幅减少以及整体素质偏低的情况,在体育业内提出推行注重与学生体育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被广泛认同,通过组织高校的排球联赛拉动小学、中学阶段的排球教育投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高排球运动在学生中的参与比例,为排球后备人才选拔和能力培养夯实基础,最终形成以学校业余训练为基础,培养高素质排球人才的新型体制。

相关论文

排球后备比赛模式高校人才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浅谈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
电商营销模式的新变化分析——以淘宝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