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关于民俗摄影中的民间艺术感及其表现研究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人类文明从始至终都将囊括农业生产、社会礼仪、日常生活等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久而久之则形成某一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而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拍摄内容和拍摄对象持续扩展创新,并紧紧围绕表现人类自然生存中的各种现象而展开;例如,最常见的民俗摄影包括人们在外出旅游时拍下的独特自然风光或某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都属于广义上的民俗摄影,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民俗学”的提出,是在十九世纪中期,由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汤姆斯提出的理论概念;同时期引入我国之后,我国相关学者认为,所谓的“民俗”有两大含义,第一就是狭义上的民俗本身,包括各种民俗行为,如歌谣、习俗、传说等;第二就是理论上的民俗概念。
  1993年我国民俗摄影协会在首都成立,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民俗摄影将成为一门专业门类而独立存在,并得到社会大众的一致肯定;但在这之前我国已经有了几十年的民俗摄影行为,虽尚未成熟却也略见雏形,这一时期的民俗摄影也留下了部分艺术价值极高的民俗图片。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民俗摄影的出现和发展需要适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就目前来看,人们已经广泛意识到民俗内涵的丰富性、深厚性,将其作为摄影对象展示个性的民间艺术已经是大势所趋。
  一、民俗摄影中体现的民间艺术感
  顾名思义民俗摄影即对某一地区的民俗活动或行为进行专业拍摄,为相关民俗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图片资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历史再现的过程,同时它对于我国丰富历史文化、民间艺术传播继承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一)民俗摄影是对民间艺术的记录和保护
  历史的描述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不外乎有两大种,分别是文本方式以及图像方式,但是在这两种方式中,图像所呈现出的直观性和丰富性是文字信息所不能代替的,而民俗摄影的核心就在于对民间艺术的整体把握,重视民俗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关注各地区文化构成要素,因此民俗摄影具有十分广阔的信息量。很多百年之前的老照片已经成为地区存在、发展、变迁的重要见证,摄影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以及守护者,不仅超越了图像自身的艺术价值,更体现了内在的、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历史记载方式,突破纯文字产生的想象漏洞,成为读者与历史情感交融的纽带。例如:《庄学本少数民族摄影选》作为开创我国民俗摄影的先河,其中以图片形式记录了妇女头饰、服饰、装饰以及包括婚俗、葬俗、竞技、游艺等在内的民族特色,都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又如:百年之前,国外先进的摄影技术传到国内,记录下大量关于中国人民生活习性的画面,其中最为经典的有妇女的三寸金莲、男人的长辫以及老街道上的多种交通工具和老字号招牌等,这些摄影作品将晚晴时期的风土人情以及古老建筑和独特的宗教文化等统统记录下来,正是民俗摄影所要表现的艺术形式,由此可见,民俗摄影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有多么重要!
  (二)民俗摄影是对民间艺术的诠释和阐述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大国,中国疆土中的民间艺术包罗万象,并切实存在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涉及到人们的穿着打扮、居住方式、生活节奏、社会礼仪以及节日文化、宗教理念等等,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发展之后,就成了某一地区坚定的民族信仰和风俗习惯,对这种成套式的地区文化进行拍摄,能够直观呈现出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下的传统民间艺术。比如说,我国几千年以来形成的“年、节文化”,这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全世界人民的财富,目前“过年”已经远远超过单纯意义上的节日,而成为一种各地区彰显独特民俗魅力的打好机会,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为摄影提供了大量素材,同时也反应出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品位,最后以图片形式传达给读者;很多地区的传统民俗艺术由于服饰、舞蹈、朝圣、工艺品等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二、民间艺术感的民俗摄影表现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大国,其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使地域特征更加鲜明、民间艺术更加庞杂纷繁;然而民俗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动、有静,动态如音乐、武术、杂技、戏曲等,静态有建筑、文学等,传统文化在长时期的演变中,逐渐形成固定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社会生活方式,而民间独特的文化内涵更接近于人性和本真,是各民族生命的动力,更蕴含着深层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民俗摄影是建筑摄影、静物摄影以及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的结合,可以通过差异性表现、纪实表现、不同的专题表现及微观表现对传统文化或民俗艺术进行再现重塑。
  (一)差异性表现
  所谓差异性表现就是通过对独特文化内涵和民间艺术的拍摄,突出其与众不同的个性一面,主要用于少数民族或者特色文化和地域环境的拍摄,例如以江南古香古色的建筑和袅袅炊烟的意象、太阳初升的灿黄为背景,拍摄河边洗衣淘米的村姑、打着蒲扇生火的老伯,不乏是一笔悠闲自得的乡村美景;差异性表现的最大特点在于突出景物鲜明的特征,包括穿着服饰的独特性、自然环境的独特性、民俗活动的独特性、风俗习惯的独特性、人文景观的独特性等等,正是由于我国是多民族文化的聚集大国,才有了如此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体现在摄影中则是不同摄影技术以及摄影方式的差异。
  (二)纪实表现
  纪实是对民俗摄影最基本的要求,拍摄者在充分确保拍摄真实性的基础上使作品拥有更大的艺术价值,同时纪实表现摄影方式不对作用做过多的技术处理,尽可能的还原现实本真。比如2014年笔者参加的河源市第三届客家山歌赛,很多拍摄都属于纪实性,主要是对特殊活动进行记录,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储存、宣传,为民俗艺术的传播、扩散提供途径。   (三)专题表现
  在民俗摄影中,往往会有很多成系列的民俗图片存在,它们的组合旨在突出拍摄内容的学术性、史料性以及震撼性,民俗摄影以专题形式呈现能够大大提高学术研究价值,提高作品说服力,例如,我国古代建筑精妙绝伦,不仅造型格外优美,同时其用材和制作工艺都十分严谨、精湛,兼顾外在美观和实际使用,专题系列表现中国居民建筑再合适不过了;傣族、羌族、客家民居等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生产作息等的不同在建筑中均有不同的特点,仅从这一角度出发就能列出众多专题,中国建筑作为东方文化与艺术哲学的具体表现,将历史的厚重感和物质的艺术感融为一体,折射出灵活的美学价值和严肃的伦理规范,民俗摄影的专题性也促进了各艺术形态的发展,成就了代代扑朔迷离的文化艺术体系。
  (四)微观表现
  微观表现是对专题表现的补充,由于专题表现更加侧重整体和笼统效果,可能会产生因主题过大而造成细节缺失、不精致,这就需要微观表现对其进行补充和进一步勾勒,才能真正显示出民俗摄影的“不失全局而统筹兼顾”,例如在2014年参加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时,对现场进行了系列拍摄,在取材准确性的基础上,对部分场景进行了微观处理,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微观表现和专题表象相互呼应、取长补短。
  三、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生活习性和交往方式上与传统的古老文化相比有了一定的差距,这是多民族融合的必然发展趋势,延续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民间艺术正在逐渐消融,民俗摄影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用摄影方式及时记录下珍贵的瞬间,是民俗摄影未来发展中义不容辞的责任。民间艺术处处都在,借摄影活动对民俗艺术和传统文化进行拍摄保留,对于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的存在、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同时民俗摄影作为一个囊括丰富内涵的摄影门类,信息的丰富多彩是其对本质的特征,而将民俗摄影列入未来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研究视野,将成为文化探寻和搜索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总而言之,民俗摄影的拍摄不仅需要拍摄者拥有深厚的民俗学和摄影学技能,还需要拍摄者掌握民俗摄影的创作规律,赋予图像作品灵魂和情感,还要具备一定的民俗研究能力,不仅在理论上还要在实践中具有独特的研究方式。

相关论文

民俗摄影民间艺术民俗民间摄影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
浅谈民间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
浅谈高校学生图书馆焦虑及其影响因素
浅谈寒包火理论探源及其在肺系疾病中
试论自由贸易协定中的环境义务及其应
浅析档案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及其
论我国储蓄国债发行市场现状及其政策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