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地方本科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04-02
  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四大主要职能之一。作为区域人才高度集中地的地方本科院校,除了完成为地方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传承创新地方文化等三大职能外,还肩负着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重任。但由于各种原因,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社会发展方面普遍呈现出能力薄弱、教师热情不高的现象。为更好地发展地方本科院校服务社会能力,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的综合实力及影响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与高校的良好互动和双赢发展,本文以贺州学院为例,对地方本科院校服务社会的现状、困难、问题及改进方向与对策进行探索。
  一、地方本科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现状
  (一)个案学校的基本情况。贺州学院是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原来师专基础上升格的一所本科院校,地处广西东部的贺州市。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4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5人、副高级职称168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27人。学校2006年升本后,在“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同时对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服务面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改革。在近十年的建设期里,学校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被列为广西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建设单位,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于2014年获准正式加入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为广西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二)个案学校服务社会能力现状。贺州学院升本前是一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致力于为地方基础教育培育输送人才。升本后学校非常重视综合实力的提升,除了坚持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外,也勇于承担起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其中,在服务社会方面,学校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
  1.依托地方特色自然、社会资源,开展特色研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贺州学院升本以来,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学科人才优势,重点谋划了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通过将自身的科研特色、研究专长与地方特色自然、社会资源密切结合,走出了一条特色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新道路。其中,贺州学院汉语方言研究团队,依托贺州市丰富的语言资源,对地方汉语方言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取得一系列高级别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成果,多次承办了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并建立了国内第一座实体语言博物馆――贺州学院语言博物馆。贺州学院族群文化研究团队,依托贺州市丰富的族群文化资源,集中学校从事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研究的老师,通过深入挖掘和收集广西东部族群文化资源,建成了广西全区高校中唯一一个列入“广西百家博物馆建设项目”的博物馆――贺州学院族群文化博物馆。贺州学院化学与生物研究团队,依托贺州市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条件,通过大力开展山楂资源开发研究、马蹄种苗繁育研究、马蹄皮资源化利用研究、农产品贮藏保鲜与精深加工研究、重钙粉体改性研究,为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新产业,开展咨询服务、技术服务工作。近年来,贺州市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加大了旅游业、工业等产业的投入力度,贺州学院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新产业为主要方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贺州学院旅游管理研究团队,结合贺州市急需发展旅游业的现实需求,通过为地方旅游业量身定制旅游发展规划,开发旅游资源,设计旅游新路线等具体工作,为贺州市政府发展旅游业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另外,贺州学院还成立了技术服务团队,针对贺州市重点发展的电子、电力、矿业、林产四大支柱产业,以及制糖、造纸、食品加工等其他产业过程中出现的高污染、高能耗问题,着重开展了有色金属冶金技术研发、环境污染防治研究,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工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做了大量的工作,为贺州市的工业进步、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3.坚持发展基础教育传统优势学科,主动服务地方农村教育事业。师范教育是贺州学院升本前的“老本行”,多年来为地方基础教育培育输送了大量的师资人才。学校升格后,结合社会发展及自身发展需要,由单一的师范教育转向多科性应用型大学发展。但学校在发展新学科新专业的同时,仍然坚持将基础教育学科作为优势传统学科加以重点投入建设。一方面,组织教师开展大量的教育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及时渗透到教学实际工作中。另一方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对在校师范生和农村在职教师开展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不断提升当地基础教育师资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特别是2012年以来,学校多次承办国培计划、区培计划培训项目,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个案学校在服务社会能力方面的突出特点与不足。通过上述贺州学院在服务社会工作方面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贺州学院在升格为本科院校以后,能清楚地认识到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承担服务社会发展职能,同时也从自身的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出发,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开展了大量的服务社会工作。但与此同时,由于贺州学院本科办学时间短、基础薄弱、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以及所在区域经济欠发达等原因,学校整体服务社会能力也表现出服务面向窄、服务水平低的现象。例如,横向科研项目的数量及经费额度是衡量高校服务社会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贺州学院在近五年来,横向科研项目仅有93项,总经费额度543万元,这其中近70%的项目和经费还是学校近两年来大力推进横向科研项目工作取得的成绩。另外,贺州学院曾经遇到这样的尴尬,地方企业在遇到发展难题以及生产技术困难时,舍近求远地花大成本到外省名牌高校寻求帮助,而对本地有相关专业教师的地方高校视而不见。这些数据和现象都反映了贺州学院核心竞争力不强、办学水平不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升的事实。   通过对贺州学院的分析,我们可以基本了解地方本科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现状,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服务面向以学校所在区域为主。即服务面向、服务对象相对集中,以学校所在区域为服务重心,通过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开展服务,突出学校对区域社会的贡献来实现校地双方的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第二,服务内容突出学校的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即以学校的优势学科为基础,密切结合地方的优势资源,促进双方优势准确对接,凝练出特色研究方向及服务特长,使服务工作富有成效。第三,学校整体服务社会能力相对薄弱,服务社会工作效率不高。这既是贺州学院的现实状况,也是其他地方本科院校服务社会能力方面共有的特点。
  二、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的措施与建议
  针对地方本科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的现状和特点,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一)改变思想认识和理念上的不足,变被动适应为主动争取。以贺州学院为例,学校在升格为本科院校后,主动承担了为地方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发展、传承创新地方文化的高校职能。但在服务社会发展方面,我们在深度调研时发现,学校教师积极性并不高,学校整体处于被动适应的状况。主要原因是老师并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因此,要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首先要从学校层面上去解决思想认识和理念上的不足,变被动适应为主动争取。即地方高校要正确树立在贡献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理念,主动加强与地方的交流和互动,掌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向、新需求,同时搭建好合作平台,引导老师明确自身在服务社会工作方面的落脚点与切入点,将自身的学科优势、专业优势、科研优势准确对接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甚至基层社区、基层群众的需求,以己之长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
  (二)致力于地方本科高校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地方企业在遇到发展难题以及生产技术困难时,舍近求远地花大成本到外省名牌高校寻求帮助,充分表现出地方企业对地方高校解决问题能力和水平的不信任,也反映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社会能力薄弱的现实状态。服务能力上的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综合实力不强。因此,地方高校要想避免这样的尴尬,必须走内涵式建设道路,坚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从而达到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本领的目的。因为只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才能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才能切实做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加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机制建设,提升社会服务工作效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作为高校的主要职能,决定了地方高校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工作的固定思维,对于社会服务,则常常成为“副业”。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在政策导向方面往往处于缺失的状态,导致教职员工缺乏动力、社会服务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社会服务机制建设。例如,在政策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必要的考核激励制度,通过政策导向,引导教师将社会服务工作纳入自身的工作范围中。同时,在考核评价方面,改变以论文、科研项目为主的传统考核奖励模式,将成果转化、决策咨询、技术服务、产学研结合等纳入考核奖励范围。在学校机构建设方面,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机构,为教师收集社会需求信息、转化科研成果、搭建校地合作桥梁提供专业服务。与此同时,学校要通过奖励机制的建立,鼓励教师走出校园,为学校教师提高社会服务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提供配套资金,为学校在社会服务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提供保障。

相关论文

服务社会现状本科院校能力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
论我国储蓄国债发行市场现状及其政策
大同旅游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纺织印染行业现状
医疗保险本科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
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研讨
浅谈互联网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
浅谈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升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