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基于校地协同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20-03
  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多个关于教师教育改革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组织实施了系列教师教育的改革研究和实践项目,师范生培养标准化、专业化趋势日趋明显。广西作为后发展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城乡发展不均衡。对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高师院校而言,如何既能扩大高等教育受众数量,又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也迫切需要高师院校更新观念,积极探索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教师培养新路径。
  一、校地合作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高师院校已意识到传统模式、理念和机制所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需求,并积极进行新的尝试,探索校地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未能形成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之间联合培养教师的良性机制,面临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广西基础教育城乡发展不够均衡,师资配置失衡问题亟待破解。一是广西农村学校“一师一校”、“一师多科”等现象日益突出,优秀的师范生“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二是作为西部民族地区,广西基础教育教师补充面临着诸如双语教师供给等特殊问题;三是广西基础教育不同学段教师补充问题存在差异性,如学前教育主要是数量不足、小学阶段主要是学科结构失衡、中学阶段主要是新课改教师(如英语、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学科)缺乏、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双师型”师资短缺等。
  (二)高师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针对性不够。许多学校对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时间虽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延长,但仍局限于以知识灌输为主,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尤其是城区优质中小学接纳师范生实习的动力不足,农村学校指导师范生实习的能力不足,从而影响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培养质量。
  (三)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渠道还不够通畅。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及地方政府之间缺乏持续有效的合作培养机制和共建平台,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不能有效对接,城区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有效辐射到高师院校和农村学校。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缺乏开放式的实践平台,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直接、灵活的培训机制,原有的教师教育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四)教师协同培养的机制不够完善,多方联动、大中小衔接体系亟待健全。教师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与教师培养所需资源无限性的矛盾日益突出,迫使高校必须通过提高资源外取能力来获得竞争优势,通过组织间协调开展非一体化下的分工协作来实现共赢。
  面对新形势,地方高师院校必须立足广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及核心竞争力,按照协同育人的总体思路,系统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城乡联动、校地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某种能够稳定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目前,我国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并呈现出教师教育开放化、教师发展专业化、教师培养一体化、教师职业高学历化和教师资格制度化等发展趋势。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开始转向以质量为标准的教师需求,更注重强调人才培养在专业理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实践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城乡联动、校地协同”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资源共享、互补、合作、融合等机制实现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一体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城乡联动、校地协同创新的过程,也是学校“打破内外部边界,积极参与更大范围的分工、整合和一体化,进入和构建开放性网络,提高资源的易得性、流动性和利用效率的过程,有利于学校打破资源和能力的瓶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持续分享外部协同创新成果,与合作者获得双赢”。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背景下,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联动、协同”为核心理念,打通职前职后通道,建立“高师院校―城区中小学―农村学校”协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和沟通,促进三方优势互补、互惠共赢,调动城乡优质教育资源流动与共享,解决高师院校与城区中小学及农村学校多方协同培养和指导师范生的实践教学问题、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衔接贯通的教学机制问题、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共建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问题。
  (一)目标。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下移、城乡教育资源有机共享”的城乡联动、校地协同发展新机制。
  (二)路径。详见图1。
  1.以师范生实践能力提高为重点,建立教师教育“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机制,推行高师院校、城区中小学、农村学校三方共同参与的“顶岗实习―顶岗支教―置换培训”的“二次置换顶岗实习支教”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训练。
  2.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建立城乡师资发展同步提升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实施“陶行知实验班”、“二次置换顶岗实习支教”等项目,培养卓越未来教师;依托“名师工程”、课题联合研究等项目,培育城区中小学教学名师;通过置换培训、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和壮汉双语教师培养计划等,打造乡村教学能手。
  3.以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关键,建立“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将高师院校、城区中小学和农村学校三方引入一个循环的变革框架中,形成三方联动机制,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机共享和协同发展。   三、广西师范学院“校地协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传承创新以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师教育模式。广西师范学院秉承师范教育传统,坚守服务基础教育的使命,长期致力于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从上世纪90年代实施的师范生七项技能培训模式,到本世纪初的师范生“老三手”(一手好字、一手好文章、一口标准普通话)训练,再到推进以“新三手”(现代教育技术能手、心理健康帮手、教育科研强手)为基本内容的技能培养,围绕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和考核体系。2007年学校将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实践成果运用于师范生顶岗实习教育活动中,在广西高校率先开展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顶岗实习支教与师资培训一体化试点,并很快在全区得到推广。2009年针对农村学校教师无力为顶岗支教的师范生提供高水平的教学指导和城区中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无法辐射到农村学校等问题,学校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顶岗实习支教的内涵,创新性地提出在民族地区实施“二次置换顶岗实习支教”的新概念,实施了“城区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高师院校师范生到城区中小学顶岗实习,农村学校教师到高师院校置换培训”的“二次置换顶岗实习支教”的改革方案,形成了“城乡联动、校地协同”的教师教育模式。
  (二)创建以“二次置换顶岗实习支教”为特征的教师教育“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机制。具体如下:
  1.选派优秀师范生到城区中小学顶岗实习。学校每年选派优秀教师教育专业实习生以顶岗的方式顶替城区中小学因教师到农村参与顶岗支教而空缺的岗位。解决以往师范生直接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问题,使师范生在城区中小学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指导和训练。近年来,学校师范生参与顶岗实习支教人数年平均以60%的速度增长,参与顶岗实习支教的师范生得以在优质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经历全职教师的全部教学工作环节,教师综合素质技能得到了极大提高。
  2.城区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每年选派一部分城区中小学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顶岗支教,有效调动城区优质教师资源流动,发挥了城区中小学对农村学校的指导和带动作用。近5年来,先后有24所城区中小学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城区中小学优秀教师将基础教育改革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带到农村学校,在帮助和指导当地一线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实践的同时,也从中获得了对自身职业进行反思和规划发展的机会。
  3.农村学校教师被置换到高师院校培训。农村学校每年选派学科紧缺教师“回炉”高师院校深造。置换培训为农村教师提供了更新知识结构的机会,解决了教师教学与培训冲突的难题,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目前共有全区21个市县的206所乡镇中小学校教师参与了顶岗置换脱产培训。
  (三)实施“卓越未来教师―城区教学名师―乡村教学能手”城乡师资培养模式的同步改革。具体如下:
  1.启动“陶行知实验班”。学校先后在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小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举办“陶行知实验班”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改革。实验班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和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双实习”制。2010年以来,学校先后聘请20多位城区重点中小学校特级教师或八桂名师担任实验班学生的校外导师,他们通过指导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工作,参与学校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为师范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成为推进学校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支持力量。
  2.实施“名师培育工程”。学校与城区中小学合作,以名师培育为重点,实施名师培育项目和课题研究合作项目,先后承担钦州市名师培养工程、柳江县名校长培养工程、民族学校名校长培养工程、特级教师工作坊等项目,发挥名师的引导和辐射作用,为在职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平台。同时,通过“广西高中课程资源库”、“Moodle和博客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应用研究”等课题联合研究,充分利用高校理论资源和基础学校实践资源的整合优势,针对性地开展制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攻关研究,加快成果的转化运用,提升理论水平,反哺高师院校教师教育。
  3.实施“乡村教学能手培育工程”。学校以培养乡村教学能手为重点,实施农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项目,通过承担置换培训任务,先后探索了“二年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五年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二年制农村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培养”等模式,为农村学校教师提供系统的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成长为当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乡村教学能手”。
  (四)建立“城乡联动、校地协同”运行平台。具体如下:
  1.创建“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以高校为主导,协同城区优质学校,带动农村学校,联合创建“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目前,学校先后与革命老区百色市、壮族聚居地崇左市等地市教育局及武鸣民族中学、马山合理村平安希望小学等8所中小学(幼儿园)签订共建“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协议,开展了“校区合作实践拓展基地”、“校区合作顶岗支教”、“校区合作教师培训”、“校区合作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等项目建设,打通了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围墙,形成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2.搭建城乡远程共享的教师教育资源平台。以“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合作项目为依托,以视频技术、远程网络技术为支撑,构建起集多媒体教学、课程录播、教学直播、交互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评议于一体的城乡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系统平台,将高师院校和城区中小学优质教师教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的学校和课堂。目前,学校已建成了一批设备先进、国内一流的教师教育信息化资源平台,如教学在线观摩中心、基础教育情景实验室、移动式教学案例分析室、远程见习多媒体教室等,为高师院校师范生、城区教师、农村教师的互动交流提供更直观、快捷的平台。一方面,可以为师范生提供实时观摩基础学校课堂教学实景,开展教学见习、教学观摩、教学研究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农村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观摩系统,开展远程培训,共享高校和城区中小学优质教师教育资源。

相关论文

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协同基于模式
高校电子新闻档案管理模式构建探讨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思考
高校人力资源协同创新的管理机制优化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思考
基于企业文化变革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
企业文化体系建设与电商企业模式建立
试论业财融合预算管理模式构建
数字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试论课程思政背景下职业院校保险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