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银行管理论文

浅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进一步“双升”。中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支柱作用。然而截至2015年12月末,根据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年报不良贷款率数据显示,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进一步“双升”。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既有政策性、行业性、经济环境、信用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风险管理不到位、风险控制不严和处置方式的选择等内部因素所致,而且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客观外部因素
  1、经济环境带来的风险。从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十八大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转轨过程中,我国经济运行时冷时热,相应的金融运行在失控、紧缩、放松、再膨胀的恶性循环中进行,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的困难。这无疑会给银行信贷资产带来很大的风险。
  2、国家政策带来的风险。我国资本市场仍然欠发达,企业所需资金难以靠直接融资来取得,这样就形成了一批几乎完全靠贷款创办和经营的国有企业,而绝大多数企业经营业绩欠佳,从而造成银行的不良资产。
  3、信用环境带来的风险。信用环境不佳,直接影响了债务人的还款意愿。有的地区因长期以来信用环境不好,债务人之间相互观望,造成还款意愿不强,甚至存在债务人不认款或认账不还的恶意逃废银行债现象。加之受贷款剥离和一些优惠政策的影响,有的债务人就出现了“拖一拖我就能少还一点”的侥幸心理。而付诸法律进行清收需要1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执行结案,执行时间长,见效慢,贷款难以在短时间内收回,导致形成不良。
  4、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受自然灾害影响形成不良。比如云南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从2009年至2013年连续五年几乎没有降雨,农业、农牧、渔业和农户遭受了巨额损失,小水电站项目贷款受行业垄断本身就不具备竞争优势,再遭受如此重患更是雪上加霜,从此一蹶不振。
  (二)主观内部因素
  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主观性内部因素形成的不良贷款,既有信贷新规则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也有内部管理控制不严的问题。
  1、对信贷规则贯彻执行不到位。在贷款发放时,对贷款抵押物的设定未能充分考虑诸如交叉抵押、相互担保等情况存在的瑕疵,致使依法处置抵押物时无法在短时间内执行变现,形成不良。
  2、内部管理控制不严。在贷后管理过程中,由于客户经理未能严格执行贷后管理制度,对贷款项目未能适时跟踪、监督,贷后跟踪检查不到位或缺失,从而不能及时发现信贷风险,也就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导致贷款最终形成不良。
  三、国有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手段单一
  国有商业银行一般采用的清收处置方式主要只有直接清收、诉讼追偿、利息减免、债务重组、呆账核销和委托清收等六种,其中最常采取的措施是“一催二诉三核”的三步曲,清收处置思维固化,缺乏勇于创新、大胆尝试的意识。
  (二)银企信息不对称
  在面临贷款将出现不良或已形成不良时,由于企业有意隐瞒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对外合作投资等情况,银行在催收过程中无法获取企业真实的经营信息,导致在银企谈判中不能辨别企业是否真正有偿还贷款的意愿,同时高估了企业的信用观念,延误了债务重组、诉讼清收等处置时机。
  (三)内部管理不严
  第一,客户准入把控不严。为满足业务发展和同业竞争需要,一些银行逐步了下放了法人客户准入管理权限,影响了客户整体质量。第二,制度约束力不强。制度约束缺少“高压线”,没有明确的政策禁区。
  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质量和效率的对策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不良贷款形成后未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压降,不但社会信用环境遭到破坏,信贷投放和地方经济发展受到制约,而且整个银行业的经营效益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必须果断采取措施,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尤其是大额法人不良贷款进行有效压降,不断提高资产处置效率和质量,才能真正体现出不良贷款清收效果,为银行业的经营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微观对策
  1、加强内部合规风险管理。牢固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意识,银行内部应把好准入关,坚持依法合规经营,进一步强化贷款“三查”制度,完善信贷基础管理。
  2、强化风险控制,落实全面风险管理。首先要认真贯彻银行稳健创新的风险偏好,构建全口径监测平台,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风险“扎口”管理,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带来的风险。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综合绩效考评办法,科学设定考核指标,提高风险考核权重;注重考核目标之间的兼容性,确保上级行和下级行在同一风险偏好下行事,对业务经营有共同的目标追求。最后要对重点区域的风险客户实施名单制管理,对纳入名单制管理的客户,根据实际情况,可由区分行给予“一篮子”转授权专门用于名单制内客户的风险化解。
  (二)宏观对策
  1、协调金融市场化改革开放的政策。我国许多改革措施缺乏必要市场制度环境与法律制度环境的有力支撑。要想改变目前金融改革严重滞后现状,必须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削弱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度,以此削弱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的社会阻力和政治压力;合理有序地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削弱信息不对称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制约,以此打破目前国有金融机构低效、垄断局面,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
  2、建立健全信用机制。对于失信的债务人,及时进行贷款催收,追究违约责任,限期不予偿还的依法提起诉讼进行清收,不但可以起到威摄作用,还可以有效化解风险;严格准入条件,让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债务人充分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有利于信用环境的改善;对信用良好的债务人,导入奖励机制,在贷款额度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并提供优质的服务,以提高债务人自觉遵守贷款制度的认识。
  3、加快金融法制建设,完善金融法律制度,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向全社会大力普及宣传金融法律知识,树立金融法制观念;对《合同法》、《担保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补充与完善;加强信贷自主权的法律保障,建立与完善银行债权保护法律体系,确保债权人的权利不受侵犯并强制债务人履行其偿债义务;加大银行债权的司法保护力度,相关部门应严格公正执法,维护法律的权威,严厉制裁各种逃避国有商业银行债务的行为。

相关论文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对策国有现状不良
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
浅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纺织印染行业现状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研讨
浅谈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途径
浅谈互联网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
国有企业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绩效管理优
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