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高校辅导员如何应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110-01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特征
  1.自卑、自尊与敏感并存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的否定自我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是贫困生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贫困生家庭的贫寒,地处偏远,享受的教育等各种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导致在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相差悬殊,感到自惭形秽,很容易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产生自卑心理。在强烈的自卑心理阴影下,他们变得敏感多疑,很容易体验到别人话语中无意的嘲讽、戏弄,遇到打击就很容易失落,同时,过分的自尊导致自卑心理更严重,大学同学之间在物质水平上的差异,使得一些贫困大学生在自尊上感到异常脆弱和敏感,他们既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又害怕得到别人的帮助,他们将得到别人善意的物质帮助视为是对自身人格的伤害,从而人际关系冷漠。
  2.焦虑与压力心理
  一般情况下,贫困大学生大都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经济拮据,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使得他们经常处于一种悲观、厌世和情绪不安的焦虑状态。贫困大学生更看重大学学历,他们把取得大学学历以及就业视为自己和家庭唯一脱贫的有效途径,因此他们比非贫困生在求学过程中怀有更大期望与压力。因为家庭常常无法提供足够的学习费用、生活费用,使得他们在学习、生活上没有可靠保证,他们不得不紧衣缩食,想法设法利用业余休息时间参与勤工俭学或兼职工作,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压力,面对学习与打工的矛盾,他们往往力不从心。
  3.自我封闭心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学之间相互理解、信任,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是维持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但是,相当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因为对贫困的错误认知,在人际交往中明显表现出自我封闭现象,多数人避免参与集体活动,不愿积极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不敢上台演讲,在公共场合选择沉默寡言,将自己隔离与同学、老师、学校之外。
  二、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催化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出现了贫富差距,使得非贫困生与贫困生之间消费层次悬殊,这无疑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虽然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仍有少数如利己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的消极思想文化,这部分亚文化冲击着大学生们脆弱敏感的神经。如果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全面的看待与认识,很容易对周围的人、事、物及学校、社会产生厌恶、反抗情绪,加剧心理危机的程度。
  2.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是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受学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往往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不全面,这使得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无法完全释放,长久积压在内心,越来越严重。同时,在缴费或助贫方面,学校及老师不当的工作方式,给他们冠以“贫困生”的称呼,以及周围小部分同学的歧视,使他们的情感受到伤害。
  3.家庭因素
  一方面,家庭经济拮据是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家庭的负担,父母的辛劳,使他们饱含愧疚,迫不得已勤工俭学,面对学业、打工、学费、生活费,他们倍感压力。另一方面,家庭的教育失当。贫困家庭的父母大都文化水平有限,他们一心期望子女通过学习改变命运,教育方式大都简单粗暴,只考虑经济支持,却缺乏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忽略了子女的心理健康。
  4.个人因素
  对于贫困生而言,贫困大学生个人对待贫困的态度起决定性的作用。对他们来说,真正可怕的不是物质上的贫困,而是精神上的贫困,心理上的贫困。由于对贫困的错误认知及态度,他们自卑、焦虑、悲观、封闭,既不愿接受帮助,又不愿通过自己努力改变现状,使他们很难顺利融入大学环境,在心理行为上产生偏差。
  三、应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对策
  1.指导贫困大学生正确面对现实,认识自己
  高校辅导员应指导贫困大学生正确面对贫困的客观现实,使他们明白物质上的贫困只是暂时的,当成一种磨难历练自己。要正确看待出身,出身是不可选择的,这个社会贫困者还有很多,所以不必感到自己是特殊的,孤独的。面对父母,已经为家庭付出很多,因此也不可埋怨父母的无能。面对他人,不必将歧视放在心上,因为物质的贫富并不是评价一个人的标准,要正确认识自己,寻找自己的闪光点,靠自身优势及努力改变现状。
  2.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辅导
  高校辅导要让贫困大学生通过心理辅导逐渐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不仅能客观认识现实,正确认识自己,更要提高他们自己乐观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能力。我们可以组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和讲座,帮助提高他们心理调适水平,增强应对困难的解决能力。同时,我们还可以开展个人及团体的心理辅导,是他们了解自己需要改变的心理特点和心理不健康的原因,帮助他们合理疏导负面情绪,消除消极心理因素,从而达到预防心理贫困的目的。
  3.多关心其实际生活,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高校辅导员应多关心贫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实际状况,了解其与其他同学的相处,尽自己及他人的能力给予其适当的帮助。开展社会性的集体参与的活动,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体现他们的知识、体力、意志力、积极向上能吃苦的等优点,使他们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找到自我优势,肯定自己,确立自信,增强其归属感、价值感,获得尊重,从而拥有良好心态面对现实。
  4.物质上给予合理资助
  既然贫困是造成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根源,因此,物质上的合理资助,不仅能减轻其经济压力,而且是对其进行心理引导和帮助其心理调适的基础。首先要他们明白因贫困获得帮助并不可耻或丢人,也不可有完全依赖救助的心理,认为理所当然,学校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形式,在生活上真正帮助他们的同时让他们心怀感恩,将来努力奉献。

相关论文

心理问题辅导员贫困辅导高校心理
浅谈高校美术教学与现代艺术的关系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构想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浅谈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