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困境及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3-0061-0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革,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出现了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给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职责,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一系列困境,如辅导员工作责任大、风险大、要求高、付出多和地位低、待遇低、无保障、无前途的矛盾,教师地位有名无实等,极大地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致使专职辅导员数量不足、短期行为,兼职辅导员积极性不高,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因此,充分认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战略意义,了解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困境,探索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思路,对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保障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辅导员建设的战略意义
  (一)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有知识的青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指导者和知心朋友,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事关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成长乃至学校的发展和稳定,辅导员工作可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日趋多样化。在这样多元化的背景下,新时期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淡薄、理想信念迷茫、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现象,党和国家越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10月14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辅导员建设的文件,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见,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是新时期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学校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辅导员主要承担“育人”的重任。除学生思政工作之外,辅导员还担当着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与生活辅导等一系列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息息相关的工作,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直接引导者。[1]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16号文件进一步拓展了辅导员职能,文件增加了“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职能,包括帮困、心理辅导、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调适等工作内容。2016年6月1日颁布实施的《高等教育法》修订案明确了“教育必须立德树人”,并增加了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内容,教育方针由“德智体”,改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改为“为人民服务”。这些修订的内容几乎都涉及辅导员的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的厌学情绪、精神颓废、心理抑郁,情感脆弱、人际关系紧张、对未来前途迷茫等问题日益凸显,心理健康问题堪忧。在大学,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广,对学生影响也是最深的。[2]许多实践证明,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往往打上辅导员个性的烙印,辅导员素质的高低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很大。可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新时期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三)是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力量
  辅导员不仅是个教育者、引导者,还是管理者。在许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是一个人,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现在的大学生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很多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存在自我意识强、纪律观念差、心理承受能力低、情感较脆弱等问题,使得心理疾病比例高,打架斗殴甚至自杀现象时常发生。安全稳定无小事。一个学校只要发生一件重大安全事件,就会影响整个学校教学管理秩序。辅导员处于学生管理第一线,其工作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程性的特点,肩负上传下达、保障学生安全稳定的重要责任。因此,辅导员队伍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目前,从各高校实际情况看,辅导员队伍层次较复杂,普遍存在着数量严重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具体讲有以下几方面。(1) 一线专职辅导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是高职院校,数量少、编制少、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一方面,许多专职辅导员带几年就转岗,或离职,把辅导员作跳板,流失性很高;另一方面,因大部分高校编制有限,教师也在和专职辅导员争编制,因辅导员流失,挤占教师和行政编制,导致恶性循环,使一线专职辅导员数量严重不足。(2)就业竞争激烈。在当前就业困难局面下,专职辅导员是大多数冷僻专业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的重要渠道,还有大批来源于思政、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因此就业竞争十分激烈。一个岗位有几十甚至上百人竞争。招生专业各不相同。有编制的很少,大多是人事代理。(3)兼职辅导员缺口大,聘任难。因一线专职辅导员数量少,无法按国家规定的1比200配备专职辅导员,不得不需要大量的兼职辅导员。“专职”不够“兼职”凑。最头痛的是兼职辅导员聘任十分困难。每到开学季,各高校兼职辅导员特别难找。不管高校什么人、从事什么工作,愿带辅导员就行,完全是“买方市场”,哪里谈得上选聘?其能力如何、学历背景怎样根本顾不上,致使辅导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4)政策执行不统一,各行其是。首先学历层次要求不一样,入职门槛有高有低。一般本科高校以留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高职院校一般都是研究生起点。其次专业要求不一。有的需要思政、心理学专业背景,有的和学校专业相关就行。再次,工资待遇不一,各校根据自身情况自行拟定。(5)年龄结构不合理。基本上都是年轻人。要么是入职不久的专职辅导员,要么是新进教师,少部分中青年教师只是出于评职称的需要不得不带。高校一般都强制新进教师必须带。带过一届的教师一般都不愿再带,所以队伍一般比较年轻。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思想不稳定,流动率高
  高校专职辅导员思想不稳定、流动率高,目前仍是一个普遍现象。由于辅导员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地位低、待遇少,心理压力大,工作满意度较低,难以形成身份上的认同感。因此,很多辅导员不能安心工作,人心思调,一有机会就寻求转岗。辅导员工作只是一种短期行为,是过渡性职业,成为许多人就业的一个跳板。[3]据调查显示,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工作1―4年的占71.8% ,5―8年的占19.1%,9年以上的占9.1%。[4]可见,辅导员流动率很高。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共招聘专职辅导员33人,现在岗22人,8人转岗,3人调出。流失率达33%。许多人应聘辅导员,本科高校多数是为了考研过渡,许多高校对一些刚刚留校的辅导员承诺:工作一、两年后保送研究生。使得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些政策客观上助长了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过渡性职业的情绪。[3]因此辅导员严重流失在很多高校早己成了司空见惯现象。[2]教育部高校思修课教委副主任郑永廷说:“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怎么就那么容易,随便什么人一进来就胜任,干三两年就走人?”这句话十分深刻地反映了现在辅导员流失的现状。[2]
  (二)队伍年轻化,经验不足
  目前招聘的辅导员主要是留校的本科生、招聘的研究生和刚进校的新教师,这些新辅导员由于年龄轻,工作时间短,社会阅历浅,经验缺乏。[2]这就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让一个初出茅庐的、刚从学生转化为新教师的年轻人去当另一群大学生的“导师”和“引路人”,确实勉为其难,力不从心。致使每届大学生都成为新辅导员的试验品。而一旦在辅导员岗位上待了3―5年,有了经验后就立即转岗、跳槽,使得辅导员队伍永远处于年轻、学历低、无阅历、无经验的恶性循环中。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不负责任的,甚至可以说是误人子弟。这必然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也难以完成国家对高校辅导员的重托和期待。
  (三)任务重,责任大
  现在许多高校为节约资源,辅导员也兼班主任,他们除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外,还担当着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与生活辅导等一系列工作。身兼教育、引导、管理多重责任,可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辅导员陪伴受教育者全部的大学生涯,具有全天候、全程性、全方位性特点。不但要求政治过硬,还要素质全面,组织管理能力强。其定位高、角色多、工作量大、对象复杂。[2]学生管理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工作时间长。[5]辅导员几乎是全责保姆,且上级管理部门的“婆婆”太多,什么事都要交给辅导员来管,还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基本力量。可谓任务重、责任大。
  (四)收入少,地位低
  各高校普遍存在着“重教轻辅”现象。专职辅导员和同等条件下的教师相比,付出比专业教师多得多,但地位、待遇低却比教师低,有的差距还较大,即出现所谓的“教辅倒挂”现象,从而造成辅导员心理不平衡。这也是目前辅导员体制的一大障碍。兼职辅导员状况更糟。在某些院校,辅导员一个月的津贴还不如教师的一次职业技能监考费。而有的学校专业教师每个月的校外实习指导费都在1000―2000元,辅导员一个月的工作量和一次几小时的监考简直是天壤之别,津贴和实习指导费比也是让人大跌眼镜。教师有教科研、专业技能大赛,成果机会多,名利双收;辅导员整天忙忙碌碌,工作似保姆,做“孩子王”,成果不易显。几年下来,和教师差距就拉大了。在许多高校,平时表现较好、开朗活泼、善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辅导员,若干年后就被从事教学岗位的同学甩到后面,不仅专业丢了,职称和收入也低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可以说辅导员在高校是弱势群体。
  (五)发展渠道不通畅
  现在许多高校专职辅导员入职后感到前途渺茫。有的研究生毕业入职多年,却还是人事代理,还在为正式编制而奋斗;有的职称多年难以解决,职务晋升更无指望。许多高校在辅导员编制投放、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往往阻碍重重,辅导员的前途问题,领导往往只是同情,但无实际行动。一方面,目前的辅导员发展机制不完善,另一方面,教育部现有的政策规定,各高校不能较好地落实,往往雷声大雨点小,执行不彻底。显然,造成大多数辅导员都不愿意长期潜心工作,后续发展渠道不通畅是原因之一。
  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领导重视,政策到位
  辅导员的待遇、地位、发展等问题,归根结底取决于高校领导是否重视。在众多高校,以教学为中心、“重教轻辅”观念根深蒂固,辅导员只是配角。有关辅导员的政策国家早就有了,问题是各高校对既定政策执行不一,各行其是,许多政策执行起来阻力很大。为保障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健康稳定,首先高校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行动上积极支持,辅导员的各项政策要认真落实,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只同情不行动。[2]从现实情况看,领导重视的学校,政策执行好,辅导员队伍就较稳定,工作也相对愉快。相反,辅导员队伍建设就较困难,队伍就不稳定。所以,只有领导和领导班子观念转变,进行顶层设计,保证各项政策得以落实,辅导员队伍建设才更有保障。
  (二)提高收入,改善地位
  收入问题是个基本问题,也是核心问题之一。要让专职辅导员能够心理平衡、安心工作,收入和待遇是最基本的激励手段。“教辅”收入不能倒挂,至少和教师一视同仁。辅导员工作忙,责任大,应略有倾斜才是。在当前专职辅导员难以配备的情况下,兼职辅导员仍是各高校辅导员的主力军。兼职辅导员的积极性仍是各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瓶颈,一直困扰着各高校。要想改变不愿当兼职辅导员的尴尬局面,每月200多元的津贴和大量的劳动付出极不相符,差距太大。兼职辅导员的津贴要大幅提高,对其担任辅导员的工作量按教学工作量对待。物质待遇不是万能的,但不考虑是绝对不行的。仅靠政策强制不是根本办法,也无法改变人们不愿当辅导员的被动局面。许多学者认为要严格辅导员选拔制度,把握好准入关口最关键。问题是现在人们都普遍不愿当,你到哪里选。只有解决了待遇公平问题,人们才愿意当,才有让你选拔的余地,否则一切都是空话。所以,提高辅导员收入,改善辅导员地位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点。   (三)给予关爱,减轻压力
  要以人为本,从关心辅导员的工作、生活、发展各方面入手,对辅导员应与专业教师在各方面一视同仁,并结合实际,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不断优化工作、生活环境,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经济待遇。[2]不能一遇到什么事都一股脑都交辅导员去办、去管。要充分利用学校各机构、各部门、各社团,包括院系学生会、团委、宿管、保卫处、治保队等,分清责任,分流管理。比如:上课时间应由任课教师管理,晚自习由学生干部和助理辅导员管理,开展文体活动由学生会、团委管理,宿舍的事由“宿管”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以减轻辅导员的负担和压力。辅导员也是人,有家庭、有自己的私人时间和空间,他们不是学生的“保姆”,不是工作机器。不要动不动就叫辅导员“立即到场”,出现了问题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动不动就批评指责辅导员工作不到位,学校各级领导要充分理解、关心支持辅导员的工作。
  (四)完善发展通道
  既要关心辅导员的眼前利益,也要关心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对专职辅导员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素质提高、学习进修等职业发展渠道要畅通。对兼职辅导员工作成绩突出的、能力强的要吸收到思政或学生管理岗位,给予提拔重用,充实到辅导员管理队伍中。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表的论文、取得的思政方面成果,应等同于教科研方面的论文成果;辅导员大赛成绩应等同于教师专业技能大赛成绩,并作为评聘职务的条件。认真解决辅导员的职称评聘问题、干部的双重身份问题,辅导员队伍的职称聘任,应采取“双规晋升”的办法。既可以按思政教育学科,也可按学科专业评聘,并在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实行指标单列、评议单列。[6]要切实为辅导员发展创造条件,解决好辅导员的“出路”问题,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管理体系,把关乎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五)改革招聘、选留制度
  完善专职辅导员选聘工作,按国家相关政策严格选拔。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按学生人数,参照教师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合理设置专职辅导员的岗位编制。但辅导员工作不能全部由专职辅导员担任。选择一个好的辅导员不容易,要预留一部分给教师做兼职,以便选拔、发现优秀的、有潜质的兼职辅导员,把他们充实到专职辅导员岗位或长期担任兼职辅导员。建议当年的新进教师不准带辅导员,只有经过在高校至少一年的磨合和锻练,方可当辅导员,以保障在校的每届大学生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管理。
  (六)逐步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目标
  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是基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的。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让一部分辅导员乐意终身为之奋斗。辅导员工作是一项能力、经验要求很高的职业。辅导员的能力要求很多,但管理能力应是第一位的,包括教育、沟通、影响力等。有的学者提出辅导员专业化一定要有思政、心理学教育背景,过分强调专业而忽视管理能力的观点是不妥的,是“专业化”理解的误区。管理工作是项综合技能,不能简单和某几个专业硬性捆绑。实践证明,通过正常渠道招聘的专职辅导员,有的并不适合做辅导员工作。这就需要我们把眼光放宽,扩大到整个教师队伍,在兼职辅导员中选聘优秀的教师长期担任辅导员,甚至可以在社会上招聘有阅历、有经验、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来担任。带得好的留下,走专业化的路。这才是专业化发展的健康途径。当辅导员应该是个荣誉。当得好的可提拔。辅导员应等同于专业骨干,属管理岗位。级别和待遇应略高于、优于普通教师。要营造人人争当辅导员的氛围。一位高校的总支书记曾向一位省教育工委书记呼吁“要让辅导员成为天下最阳光的职业,要在高校形成人人争当辅导员的局面”。这个理想较遥远,但确实值得决策者们深思。只要领导重视,措施得当,政策得以落实,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相关论文

辅导员队伍建设困境对策辅导队伍
试论新形势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对策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
农业企业会计网络化对策探讨
基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思
大同旅游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存在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