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设计思维及其对大学英语项目式教学活动的启发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是美国IDEO公司的创始人Tim Brown于2008年在《哈佛商业评论》首次提出。斯坦福大学专门开设的设计思维课程将设计思维发扬光大。设计思维适用于任何产品、项目及管理,通过寻找改进何优化结果的问题,提供具有实用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设计思维遵循以人为本的创新方法论,融合脑科学、认知心理学、创新心理学的成果。
  从本质上讲,设计思维是以人为中心的创新过程,它强调观察、协作、快速学习、思维的视觉化、概念的原型化以及应用分析。最终影响创新和商业战略。设计思维帮助设计者与消费者及决策者参与到统一的流程。
  设计思维的操作步骤为如下:
  1.依据实地研究,挖掘用户的深层次需求。设计者运用同理心,以开放的协作态度在现实世界中感受用户的需求。同理心为设计者带来灵感,也是最终获取正确决策的良好工具。在调查研究中,研究者可以观察、聆听、讨论、来寻求理解,可以参考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方法,在与目标用户的接触和互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需求,拓宽解决思维。
  2.跨学科协作。跨学科研究员和团队的协作,会有助于新的思维的产生。这种协作,既包含了研究者之间的协作,也包含不同研究者与用户的协作。
  3.动手实验和快速原型加快学习。原型可以是概念草图、粗糙的物理模拟、故事、角色扮演,总之是包含了可视的概念形式。简单快速的原型会造成经常性的失败,但屡屡的失败却是帮助概念、产品、服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快速改进的不可获取的要素。
  4.思维的视觉化。视觉化的沟通方式拥有强大的力量,是将无形的思想变成切实可行的目标的最好的实现方式,无论在咨询公司、科研机构还是高校教学中,思维的视觉化呈现一方面给予了清晰和直观的展示,“一图胜过千言”,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概念的开发和定义。在一切追求数字化的互联网+时代,视觉化的思维工具也可以借助电脑完成,例如Mindmap、 Xmind、百度脑图等。
  5.综合思维。通过将创造性的想法和传统的战略结合,全方位地促进综合思维的形成,构造更好的设计环境。
  设计思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有助于发现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机会,并群策群力,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法。
  项目式教学是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进行实践教学的教育和培训方法。它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写作,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急切需要注重输出和实际应用的教学模式,若能将设计思维与大学英语教育有效结合,亦会擦出智慧的火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1.开放思维。设计思维尊崇跨学科的合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参与式学习,从一个问题的多个层面看待问题,开展讨论,极其有利于思维的扩展。
  2.在合作中构思。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团体成员有不同的角色和任务,人物之间相互联系,都是整个项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合作中构思,更坚固了思维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也促进了成员的团结和向心力。
  3.更加密切关注现实与未来,?Ρ浠?充满激情。项目式学习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是被纳入整个教学体系的。在对项目进行需求分析的环节中,项目成员会更关注问题的现状,以此推测未来发展趋势,试图通过前瞻性的试验来对现状的问题解决做出大胆而合理的创新,找到优化的点子。这是一个令学生激动的过程,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4.将故事视觉化的能力得到极大地提升。在进行项目汇报时,视觉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而故事往往被证明是最能打动读者的。讲好自己的故事,设身处地的考虑观众需求,将视觉化发挥到极致,对新时代有着数字原住民之称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太大的挑战,视觉呈现也会辅助解决英语表达欠妥的问题,使得对内容的流畅性更完整,学生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的信心大增。
  5.打破常规。项目式教学与英语教学结合,本身就是一项崭新的尝试,在尝试中融进设计思维,更是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模式。在开展设计思维的教室里,桌椅的分组摆放、智能化教学设施的使用、用来汇集成员想法的彩色纸条及墙壁、团队的分工、教师观念的更新都会带来教学效果的极大改善。
  设计思维教我们跳出盒子来思考,如何将这种灵活的思维方式与移动式教学结合,开展更有效果的大学英语课堂,还有待于与各位同仁一起摸索。

相关论文

教学活动学英语思维项目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
浅谈高校学生图书馆焦虑及其影响因素
浅谈寒包火理论探源及其在肺系疾病中
浅析电子商务项目的教学实训方法实践
试论自由贸易协定中的环境义务及其应
浅析档案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及其
基于协同理论的项目财务管理系统建设
论我国储蓄国债发行市场现状及其政策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