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政治生態研究源于20世纪60年代应对西方生态危机思考,并逐渐广泛应用于政治领域而发展为关于生态政治和政治生态等相关科学。上世纪90年代左右传入中国,逐渐得到学者广泛关注,其研究趋势呈逐年上涨,特别是2013年以来,呈爆发式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曾在不同场合提到党的政治生态建设的相关问题,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就要净化政治生态”,并多次强调要“净化政治生态”、构建或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不止一次提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营造风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当前,党的政治生态已经成为党的政治环境建设的官方术语和国家政策战略通用词语,也渐趋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高频热点内容。当前,党的政治生态虽处于起步阶段,但日渐受到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其相关研究亦是方兴未艾,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文章约有上百余篇。
  现代意义的政治生态与西方政治生态有相通之处,却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成为中国政治领域的学术高频词汇和官方政治话语。政治生态存在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在逻辑。然则就理论逻辑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的政治生态意蕴是不可不言明。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典籍中,并未明确提出“政治生态”的论述,但却可以发现碎片化的相关言论和实践主张。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视域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政治哲学理论中提出无产阶级政党政治生活的基本主张,均具有强烈的政治生态意蕴。
  1 生态理论的政治生态意蕴
  人于自然中产生并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生态自然与人类社会本就有相通之处。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查,将自然观、和谐观和发展观统一与实践过程,成为治生态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自然观
  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观点和根本看法,是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为核心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自然观和政治生态的培育均是以人为逻辑起点的、人与自然统一、和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第一,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对象。“因此,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人的对象性活动是通过实践劳动与自然发生内在联系,并以此获得生产生活资料而得以存续和发展。故而,“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第二,人与自然是统一整体。人本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自然界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于自然中的孕育而生、为自然所育护、受自然所制约,却因其主观能动的实践活动而与自然自成一体,形成天然互动。第三,人与自然协同发展。人类与自然以劳动为媒介实现物质交换,必然遵循自然界生态规律,将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地辩证发展、协同进化。反之,一旦超度其限度则必然自食恶果。即“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发展,与政治生态的生态化发展相契合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2 和谐观
  所谓和谐观就是人与自然的发展遵循规律而处于和谐共生、不断发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是将人类、自然与社会建立统一、互动、和谐的关系。其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有序-失序-有序的渐进发展和螺旋上升历史进程。当人与自然处于和谐有序状态时,将形成一定稳定时期,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而在随着生产力发展,当人与自然逐渐处于失序失衡状态时,将是矛盾生发和激增时期,从而刺激人类文明的变革和创新,进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渐趋稳定,在此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在历史进程中,对和谐的价值追求形成人与自然的互动发展。其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必然遵循规律。人类在自然的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现规律,并利用自然规律而改造自然。“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以自然规律作为改造自然的基本遵循,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政治生态的发展本以自身各元素和子系统的有序、和谐为基础,而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观为政治生态中人与其他政治元素的关系提供了运作思维范式。
  1.3 发展观
  发展观是指通过人类和自然的生产和消费互动实现二者的双重发展。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并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实现人类的存续和发展,并通过人口和自然再生产,实现人类社会的长足发展。首先,人类的发展基于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使人类与自然界产生互动联系,还为人类存续和人口再生产提供前提。而人口再生产是人类在自然界中存续不绝并发展至此的重要基础。其次,自然界的发展是基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互动。自然界的发展是沿循自然规律渐趋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但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如若处理不好与自然的关系,将阻碍或倒逼自然进步。唯有实现“自然界向人的生成”与“人像自然界的融化”有机互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解”,方能助推自然界的发展。最后,人、自然和社会的协同进化。人口的再生产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促进社会的发展并对自然产生一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社会生产力状况和人对规律的认识程度,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因如此,政治生态的发展的不仅仅关乎政治领域,还与经济领域密切相关,而人作为政治主体需要与政治生态内部形成和谐、有序和开放的政治互动,从而实现政治生态的发展。   2 党的建设中的政治生态思想
  政治生态是某一政治领域发展状态的客观表述,而如何构建或培育良好的政治生态则与党的建设息息相关。作为党的政治活动的主要阵地和党员教育的基本场所,党内政治生活的地位显而易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经典著作中,关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要求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主张和实践总结屡见不鲜。
  2.1 维护党内民主集中
  无产阶级政党坚持民主集中的重要组织原则。民主主要体现在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等方面。共产主义者同盟是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际性无产阶级政党,将民主体现在组织成员任免和事件决定中。“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在无产阶级政党内,不仅坚持民主选举产生各级组织及领导成员,还强调可对其长期考察、监督和任免。此外,亦突出通过民主讨论决定组织内部的重大事项。为避免绝对民主的恶果,则提出以集中相调和即在民主的基础上服从权威,上交一部分权力于权威以达到集中。但“人类实行民主制确实不是为了通过它最后再回到自己的起点。”而是通过适当放权,以求党的有序性、高效性和整体性,“把必然的民主主义和必要的主权结合起来。”就成为必然选择。民主和集中并非天然敌对,而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因质。
  2.2 促进党的平等团结
  平等和团结是无产阶级政党一以贯之的重要原则之一。平等是指在党内地位平等和遵守党内法规平等。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重视党内地位平等,并将“所有盟员都一律平等”《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第一章重要内容。法律法规上的平等是恩格斯对平等重要界定,认为党内成员平等主要体现在权力和义务上的平等性和统一性,提出“我们的章程只承认有一种在权利和义务上都平等的国际会员。”马克思在无产阶级斗争中总结经验,认为团结利于集中力量而对付敌人,不至于“使他们分散的努力遭到共同的失败。”团结固然重要,但并非丧失底线没有原则的,而是民主范围内、不排除批评的。对党内不良分子的无限制的妥协和无原则的团结,将会致使“国际确实就会灭亡,会因‘团结’而灭亡!”同理,要在民主团结范围内辩证的看待批评。“没有这种批评就不可能达到团结。没有批评就不能互相了解,因而也就谈不到团结。”通过批评不但不会影响团结,反而会因排除党内不良因质或误解而促进党内团结。
  2.3 強调党的纪律惩戒
  无规矩不成方圆。纪律是使人的行为处于的规则内理性的、强制性的外在约束。基于无产阶级的运动的阶段性特征,无产阶级内部必然有一部分人沉醉迷失于暂时的胜利,逐渐消磨了前进的斗志或出现倒退情况。基于此,马克思则强调通过党的纪律增强无产阶级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认为“我们现在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
  严明的纪律成为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特优势和鲜明标志。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逐渐认识到纪律的重要性,并制定政党成员必须遵循了一系列的纪律规矩。纪律之所以上行下效令行禁止,是成员对纪律的遵守,以便不触及或规避违纪的后果。《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在第八章就提出关于反盟罪行的六条规定,对不守纪律的盟员以行为情节轻重程度做适当惩罚,即“凡不遵守盟员条件者(见第二条),视情节轻重或暂令离盟或开除出盟。凡开除出盟者不得再接收入盟。”正是严格纪律的制定和贯彻执行,才使无产阶级政党政治生活健康良好。
  马克思恩格斯将维护党内民主集中、促进党的平等团结、强调党的纪律惩戒作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思想,有利于党的和谐、团结和发展,并成为培育或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有效措施。
  3 建构政治联盟的相关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斗争性,提出阶级的联合和自由人的联合,并通过构建政治联盟的实践中,逐渐探索形成加强联盟团结统一的基本思想。
  3.1 促进两个联合
  两个联合即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所涉及的无产阶级的联合和自由人的联合。无产阶级的联合是基于现实需要的联合,既是出于应对在资产阶级联盟的压制和破坏,又是出于对自身解放的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纪念1830年波兰起义十七周年的演说中,提出“现在存在着一种各民族资产阶级的兄弟联盟。这就是压迫者对付被压迫者的兄弟联盟、剥削者对付被剥削者的兄弟联盟。”资产阶级的国际联盟将形成世界性的、集中各种社会力量的强大的合力,将挤压无产阶级的生存空间和政治空间。继而,恩格斯认为“既然各国工人的状况是相同的,既然他们的利益是相同的,他们又有同样的敌人,那么他们就应当共同战斗,就应当以各民族的工人兄弟联盟来对抗各民族的资产阶级兄弟联盟。”反之,则会孤掌难鸣,“使他们分散的努力遭到共同的失败。”“联合的努力,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努力,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唯有将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一致、共同御外,方能实现失去锁链而获得自由。从而实现自由人的联合,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由人的联合是基于共同的属性,是“有个性的个人”的理想的联合,是真正自由个体的联合体。
  3.2 维护联盟统一
  在无产阶级的运动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构建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并突出团结的重要性。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在无产阶级反对封建的、宗法的关系的中发挥了革命性作用。同理可得,无产阶级可以联合一切力量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即“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政治联盟为国际性无产阶级的运动提出了政治责任和具体要求,“要他们洞悉国际政治的秘密,监督本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在必要时就用能用的一切办法反抗它;在不可能防止这种活动时就团结起来同时揭露它,努力做到使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成为国际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则。”联盟的建立是基于敌人的一致性,但内部的分歧不容忽视,维护内部团结和统一就成为联盟存续的必然要求。“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联盟内部的平等和民主成为联盟团结的重要基础。“当然民主制是个中转点,但不是转向新的改良的贵族制,而是转向真正的、人的自由。”无产阶级虽然是具有革命性和战斗性的力量,但是独木不成林,必然需要联合目标一致的一切力量以求巩固联盟实力、推翻敌对势力,更需要维护联盟的统一,从而发挥或提升联盟的有生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联盟思想虽然并未在政治生态理论中有具体体现,但是其中蕴含的联盟意识和政治生态理论体系化特征,涉及多个社会领域的和谐共生的体系化思想有内在的逻辑契合,而马克思恩格斯的联盟思想对政治生态理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论文

恩格斯马克思意蕴马克生态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
生态旅游在国家公园中的效益研究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探索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浅谈林业生态保护与林业产业发展
浅析城镇化发展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管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浅析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