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纪实美学视域下的电视电影《烛光之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辽宁大学青年基金项目“新时期中国电影纪实美学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LDQN24)。
  《烛光之约》是一部电视电影,片长仅80分钟,但该片却没有因为时间的限制而简约了影片的丰富意蕴和形式美。该片从多方面探索并实践了电视电影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理念。从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说它是一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专题片;从青少年求学、辍学、立志、成才的角度,我们可以定义它为一部“成长主题” 电影;从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学生、校长与教师关系的演绎上,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一部探索和开创新教育理念的个案研究片。这是一部具有多重价值意义的好作品,理所当然应该被列入电影史上众多优秀的关于教师、教育电影序列中。本文试图在纪实美学视域下解读《烛光之约》的纪实美特征。
  1题材选择:以真人真事为原型。该片是以最美乡村教师杨爱军为原型拍摄制作的。杨爱军生于1970年,在獐子岛中学从教16年,是一个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富有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遗憾的是,他却因身患白血病英年早逝,年仅38岁就抱憾离开了他所珍爱的教师职业,离开了他的学生、领导和家人。这样一位堪称“师魂”的教师,即使把他的事迹和精神境界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也足以感天动地。但《烛光之约》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却没有拘泥于原型生活,仅仅起一个“书记员”的作用。而是将生活原型上升到艺术的真善美的高度,运用电影艺术形式形塑了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师魂”。众所周知,教师这个职业单调乏味,上课下课,家访谈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该片没有回避这种平淡无奇的生活现实,真实地凸显了教师的职业特点,从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开掘有意味的“看点”。用导演李鹏飞的话来说,这部电影体现的是“平凡中的不平凡”①。在《烛光之约》中,编导抓住了一个既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影片富于张力的叙事要义,即教育理念问题,也就是该片的点睛之笔“师生之约”。杨老师科学的教育理念集中体现在好孩子和坏孩子、知识与财富、大世界与小世界、现实与未来这些要害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上。在对待于大龙这个调皮的学生时,杨老师力排众议,顶住全班学生的反对和校长的问责,开发和调动他的积极因素,放大学生阳光的一面,最终使于大龙健康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特长的好学生。他的“会跳舞的海参”的研究课题想法奇异,参加校足球队带动了他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转变生。杨老师的格言是“没有不好带的学生,只有没有能力的老师。”这一理念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比较世界电影经典,但凡有关师生关系的演绎几乎都关乎教育理念的分歧。被称为世界教师电影经典的《死亡诗社》《牧牛班的春天》等影片,都是基于真人真事创作的经典影片。这些影片的思想张力均体现在如何对待“问题孩子”以及以什么方法和途径促进其健康成长等要害问题上。《烛光之约》在开创和实施新的教育理念上与上述影片有异曲同工之妙。“烛光之约”的寓意是老师和学生之约,师生之约应该是心灵之约,成长之约,从知识储备到奉献知识,从小世界走上大世界,再从精彩大世界回到小世界的理想之约。杨老师对徐佳妮的遗言“只要向着阳光,就会有希望”,是对杨老师科学、人性化的教育理念的精彩诠释。
  2结构特点:以散文化为叙事形态。纪实美在影片结构上一般都呈现出淡化故事情节,以缓缓的散文化为叙事形态。叙事往往尊重时间的自然流程,顺序讲述,线索单纯,很少那种情节剧的波澜迭起、险象环生的叙事效果。这样的叙事是符合平淡无奇的教育题材实际的一种明智选择,是题材内容与外在形式的很好契合。
  《烛光之约》是以杨老师的教师生涯为线索全程叙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以15年为限,此前演绎的是作为一个青年教师的青春朝气、生活热情、与学生共同成长的阶段。从影片的第7节开始叙述15年后的杨老师的成熟敬业、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高尚师德和骄人业绩,也是杨老师生命之光最后绽放的精彩乐章。15年后则是以杨老师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率先垂范的领导者的现实生活为叙述重心。影片设置的是两条线索,一条是作为“师傅”如何传帮带青年教师。滕老师教学比赛的赛前准备以及拿了全县第一的优异成绩为这条线索做了最好的注脚。另一条线索就是杨老师的生命线。从杨老师发病一拖再拖不去就诊,到重病在身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时刻还在利用视频方式在病房给学生上课,等等。编导以鲜明的生命意识紧紧围绕这条线索的叙述,集中深刻地刻画了“烛光”的生命意义:杨老师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践行了“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精神。
  《烛光之约》的结构整体呈散文化形态,并非完全没有波澜。影片的故事链条还是十分清楚的。影片一开始就出现于大龙缺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事件;在寻找于大龙的过程中埋下杨老师与红美姑娘情爱关系的伏笔。徐佳妮突然缺课,杨老师家访得知该生父亲遭遇车祸,送钱就医、师生对谈,直到师生送别,又形成一个完整的蒙太奇段落。从辅导滕老师教学比赛,到影响滕老师放弃进市育才中学而留在岛上继续任教,也可以看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从杨老师发病晕倒,到离岛前去就医,再到医治无效,告别师生,补戴结婚戒指,教育女儿继承父业,又形成一个故事。这些故事,一个链接一个,于平淡中形成微澜,步步升华,直至堆垒成影片的高潮。所以,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正是《烛光之约》的结构特点和叙事效果。
  3镜头语言:以贴近现实的记录性为特征。电影是声画艺术。镜头语言构成电影的影像权力。影像权力要求编导尊重摄、录像机对物质现实的真实记录,制造假象,违背真实都是对影像话语权力的强行干预。当然,摄、录像机是操纵在人的手中,影像权力也是要和编导的艺术追求、实施方案相统一才会得以实现。这就是说,摄、录像机对现实是有选择和揭示内涵自由的。从卢米埃尔兄弟的原始写实主义电影,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世界电影史一再提供这方面的经验,一部影片的纪实美最终是要依赖镜头对现实的真实记录为基础的。   《烛光之约》尊重电影的话语权,以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人物为原则,一切都以杨老师形象的真实性和美感效果为重心,不玩镜头,朴实无华。首先,影片真实记录了教师这一职业的单调和清贫,甚至有时会为之奉献身家性命。影片从衣食住行全方位展示了这个职业的真实面貌和特征,没有回避生活矛盾。杨老师穿着朴素,家境清苦,结婚买不起戒子,更没有丰厚的彩礼。工作艰苦,家访时或骑着辆破自行车在山间小路上颠簸,或者起大早赶渡船到另一个岛上去。那个写着“不放弃,不抛弃”横幅的校门反复多次出现的镜头,充分展示教师的职业道德操守以及周而复始,单调乏味的日常化生活样貌。
  不过,《烛光之约》的编导充分地利用主人公杨老师生活工作的獐子岛这一地理环境的优势,始终把镜头对向獐子岛及其周围的大海。影片一开始就展示了獐子岛的壮丽景观,并以此奠定了影片人物的性格基调。獐子岛原本是以岛上生活成群的獐子而得名。獐子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动物,雄性獐子总是一幅威风凛凛的样子,最为可贵的是这种动物“舍命不舍山”,恋山、恋故地。作为一个岛礁,獐子岛更是富有礁石一般的性格,永远坚毅地盘踞在大海之中。这样的镜头多次反复出现,不断强化影片的整体气氛和人物性格。
  影片在揭示小岛与外部世界、小岛与人物关系、教师与学生关系时,常常采用海景、海浪、海岛为载体,营造人――景――情三位一体的独特意境。海滨晨练、夜海篝火、破浪的帆船、单飞的海鸥,包括一些大海的空镜头等等,都不是随意为之,都有编导的寓意在其中。《烛光之约》充分利用人物实际生活的独特地理环境,既烘托了人物性格形成的特定条件,也增加了人物精神境界的崇高感,如大海般宏阔,如礁石般坚毅的是杨老师、也是那些默默耕耘在山乡、小岛最美教师的共性特征。
  4整体风格:淡淡的忧伤谱写幽雅的“教育诗”。《烛光之约》有多个感人的细节,细腻地揭示人物的情感世界。正是通过这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丰富了杨老师的精神境界和人物的整体风貌,也正是通过这些细节营造了这部影片那种淡淡的忧伤和幽雅的诗韵。
  一部影片可以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但却不可缺少生动精彩的细节。明智的导演对于电影剧本的要求就是要有一系列真实可感的生活细节,这既符合生活真实,也便于运用镜头语言反映生活,揭示人物关系。《烛光之约》在这一点上也是值得称道的。于大龙的父亲认为打鱼人不需要文化,不主张孩子上学读书。杨老师家访来到于大龙家里,见大龙父亲一个人在喝闷酒,不会喝酒的杨老师像自家兄弟一样不见外,拿起酒杯就跟大龙父亲喝起酒来。酒盅一端,两个人的心就拉近了距离,再谈大龙上学读书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不那么生硬了。当大龙上学,有了转变后,杨老师因为家访连续跑了五、六家,又一次和大龙父亲坐在一个饭桌上吃饭,而且毫不客气,狼吞虎咽的样子把大龙父亲都看傻了。两次重复同一个场景,同样一张小饭桌,一再映照出杨老师视学生如亲子,扎实细致的教师风范。
  这种反复出现、前后呼应的情境和细节在用以表现杨老师和妻子关系时更为感人。杨老师与妻子结婚时,没有任何彩礼,也没有什么高贵的信物赠予新婚妻子。但浪漫的妻子却从表姐那里借来一枚戒指,并且很郑重地请求杨老师为自己戴上。这个细节确实很感人,也令人心酸。感动的是夫妻真爱,相濡以沫,杨老师爱的是妻子懂事,妻子爱的是他的人品和儒雅风度。让观众欲哭无泪的是,教师的清贫窘境和安贫乐道的高尚品格。“戒指”在杨老师弥留之际再一次出现,更是令人唏嘘不已。杨老师感念妻子对自己事业的支持和理解,本打算在一个喜庆的场合把为妻子准备的戒指隆重地戴在她手上,可是他自知已经不久于人世,在夫妻离别之际为她补戴结婚戒指,兑现了20年前的承诺。戒指虽小,戏剧效果却不一般,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细微处见出杨老师丰富的内心情感,重情重义的精神品格。
  类似这样负载师生情、夫妻情、母子情的细节在影片中还可以举出一些。正是这些生动的、反复出现的情境和细节营造了整部影片那种淡淡的忧伤和幽雅的诗韵,为整部影片的纪实风格增添了浪漫的气氛,超越了真人真事的题材局限,使之成为一部真的、美的“教育诗”。
  注释:
  ① 沱沱:《访〈烛光之约〉导演李鹏飞:寻找被忽略的关注》,来源:光明网2013-05-29。

相关论文

电视电影美学视域纪实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
红色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
探索岛屿旅游视域下海南民族文化的传
“证伪”视域下分析五行音乐疗法的探
浅析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电商的发展问
电影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控制探析
论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乡镇图书馆的建
浅谈互联网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