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酷儿视角下同性恋电影的异性恋禁锢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129-01
  “酷儿”是英文“queer”一词的音译,意为“异常的,古怪的”,最开始是作为贬损同性恋者的词汇使用,后来被酷儿们反讽式的拿来作为自身群体的指称。酷儿包含的人群不止是男女同性恋者,还包括了双性恋者,性转换者,易装者等群体,此外,认同并践行酷儿理论的异性恋者也被归为其中。简言之,“酷儿系指那些与常态文化立场相抵牾,在性、性别或性相方面无法归类或不想被归类的所有生命个体”。“酷儿”一词的产生,为性趋向和性行为被排斥于常态之外的,被边缘化的人找到了阵地,尤其是在由于艾滋病的蔓延,同性恋者遭到大规模舆论讨伐时期,酷儿理论的出现,成为他们争取自身权利的有力理论武器。之后,酷儿理论被应用于多种学科研究,作为一种性理论的酷儿理论,自然就被应用于与性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电影的解读之中,酷儿电影的概念最早在1992年提出,国内最早译介相关的电影文章大概是《世界电影》1998年的第三期,火村翻译的《西方Queer电影简介》一文。
  那怎样的电影可以被看作是一部酷儿电影呢?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几个认定原则:首先,非异性恋的人物形象(酷儿形象)在电影文本中出现,当然,这一形象在片中应是积极的,而不是作为戏谑的对象;其次,电影制作者的酷儿身份渗透进电影中,即电影的主创人员为酷儿;再次,从观众心理过程角度,由观众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影像解读出来,是影片的亚文本或隐秘文本(酷儿观众),符合以上其中之一的影片就被认为是酷儿电影,当然,界定酷儿电影的方法往往又是相互重叠并且彼此融合交织在一起的。之所以认为同性恋电影是酷儿电影的一个亚类型,主要就是因为我们认定同性恋电影的常识方法主要是因为同性恋的人物形象在电影文本中出现,并不包括其他常规常态意义下的“非正常性取向者”,如性转换者、易装者等。最早的酷儿电影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之时,在1895年,爱迪生的实验室中,就出现了一部两个男人跳舞的短片,短片由W?K?L?狄更森制作,虽然这一短片缺乏前后语境,但两个男人跳舞,而不是一男一女在跳舞的场景仍被认为是最早含有酷儿意味的电影。那同性恋电影和酷儿电影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很多人会在酷儿电影和同性恋电影之间划等号,其实两者应是包含关系,在前面解释“酷儿”含义时,我们就可以发现同性恋电影是酷儿电影中的一个主要类别,也就是说,酷儿电影是包含同性恋电影的。但作为酷儿电影最主要类型的同性恋电影,却大部分表现出了他的“非酷儿性”。
  首先,同性恋电影中的同性情侣之间仍然遵循异性恋机制,双方生理性别虽为同性,其社会性别却是异性状态,且一方处于从属或者依附地位。即男同电影中一方表现出女性特质,女同电影中一方表现出男性特质。电影中的表现方法又是多样化的:一种是赋予角色身份,强弱对比明显,将其中一方设置为警察、杀手等男性色彩浓烈的身份角色。如《东宫西宫》中的阿兰和小史,阿兰表现出了常态意义下的女性柔美气质,而且连名字都趋于女性化,小史更是被赋予警察这一充满男性色彩的角色身份,这种类型的还有《美少年之恋》中的sam和jet,一个是警察,一个是男妓;再如,关锦鹏执导的电影《蓝宇》中,陈悍东的强势和蓝宇的相对弱势,蓝宇对陈悍东表现出了一定的依附性;这样处理同性爱情的电影还有很多,如《美少年之恋》、《女魔头》、《莫里斯的情人》、《阿黛尔的生活》、《蓝色大门》《yes or no》,让同性之间所呈现出的异性恋的感情状态更加的明显。
  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表现方式就是其中一方在外形和性格气质特征上趋向于异性,造型明显。如《阿黛尔的生活》中蓝发的艾玛和《蓝色大门》中拥有男孩性格的孟克柔。而酷儿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向异性恋和同性恋的两分结构挑战,向社会的”常态”挑战,常态主要指异性恋制度和异性恋霸权,也包括那种仅仅把婚内的性关系和以生殖为目的的性行为当作正常的、符合规范的性关系和性行为的观点。但作为酷儿电影重要类别的同性恋电影中的人物却表现出了极强的两性分界,而且常将酷儿理论所认为的正常性关系当作不正常的噱头来表现,这就完全与酷儿理论的某些观点相悖,这也让酷儿理论表现出了它的不彻底性。

相关论文

电影视角
试论政治哲学论视角下高校立德树人的
试论以公共政策视角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电影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控制探析
“三全育人”视角下保险学课程思政的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
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口袋公园建设构想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
深化改革视角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浅谈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传媒产业价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