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自愿性失业行为心理成因初探

  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难 ” 一直是社会各界学者关注的问题。本文拟从心理学视角对该行为进行探析,进一步分析该行为的心理学成因,有利于合理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定义
  (一)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群体的界定
  自愿性失业是一种特殊的失业现象,我国关于失业的统计定义,具体表述为: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调查周内未从事有收入的劳动 (具体是指劳动时间不到一个小时),当前有就业的可能 (具体是指如有工作,两周内可以上班),并且正在以某种方式(具体是指三个月内)寻找工作的人员。从该定义分析,失业需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有劳动能力、期望就业、无工作。
  “自愿性失业”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经济概念,他认为该现象是主观意愿行动者虽然能够胜任某项工作,但因为种种原因而拒绝接受这种工作,从而使自己暂时处于闲置状态。因此,综上所述,我们把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界定为大学毕业生因不满现状而选择继续搜寻理想工作的一种失业。
  (二)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类型
  1.“啃老族”。“啃老族”专指在大学受过高等教育,但在就业过程中因为主客观原因没有找到符合期望的工作,从而放弃就业,依赖家庭的特殊群体。一直以来,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认为好工作的标准就是所谓的“钱多、事少、离家近”,他们不愿意奔赴条件艰苦的边远地区,不愿接受暂时低薪的行业,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本身的竞争优势又不明显,如果“高不成”,他们就选择 “低不就” 。
  2.“考研族”。“考研族”是指那些为了避开就业压力,或者是为了继续深造从而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而继续留在大学的毕业生。他们总是出现在校园中,时而参加学校的校园招聘会,时而去教室听一些专业课,时而在图书馆查阅资料,但他们已不是在校生,与学校已经没有关系。
  二、 大学生自愿性失业行为心理成因
  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定义来看,大学生自愿性失业主要是没有找到预期的工作而选择暂时失业。因此,自愿性失业是主观意识选择的结果,该行为日益普遍的存在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心理上的某些诉求。
  (一)寻求自身匹配心理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从人格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在寻找职业时都希望与自身的性格、 气质、 兴趣等相匹配。在倡导素质教育、宣扬个性的今天,人们在选择工作方面也更加注重该职业是否与自身相符。对初涉职场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对职业的寻求过程过多地表现为一种观望、踌躇状态,但看到现实的薪酬、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与理想中的相距甚远,就产生一种不能委屈自己的逃避心理,自愿性失业也就随之产生了。
  (二)恐惧挫折心理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从心理学上讲,在可能预测的挫折面前,有人表现镇定自若,会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各种途径;有人则选择暂时逃避,另择一条路径或另改目标,期望一帆风顺地达到目标。由于对就业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旦遭遇挫折,便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最终导致向职场投降,“考研族”则选择躲在学校继续深造,期望给未来的就业增加砝码,而“啃老族” 选择把找工作推给父母,逃避现实。
  (三)就业期望过高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个体在求职时,往往会对一份职业的福利待遇、未来前景、工作氛围等条件进行一定的预期。就业是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个体因相互搜寻而达成一致的最终结果。根据斯蒂格勒 (George J . Stigler)的工作搜寻理论,一名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对劳动力市场的各项信息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不可能见到第一个买家就与其签约。这时,最经济的办法就是进行“工作搜寻”,若双方都不能达到各自预期,则都会选择继续搜寻。
  三、 措施
  大学生自愿性失业行为的大量出现,给社会发出了一个预警信号。解决该问题不仅需要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各部门的重视,作为大学生,更应该要从自身出发,寻求更广阔的一片天。
  (一)树立科学就业观,明确自我定位
  人才培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体的意识影响。从就业工作中的众多个案来看,自我定位不明确,就业主体意识淡薄,缺乏科学的就业观念,是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因素。目前许多毕业生瞄准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事业单位、知名企业等,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工作,“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因此,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因加强就业观念的宣传,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期望值与自身实力相匹配。
  (二)增强择业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最活跃最敏感的群体,当今社会,各种变化和冲击在他们的心灵中引起的激荡也是最为明显的,而这个社会需要的人才必定是独立、自强、不畏困难、懂得协作的人,而不是依赖性强、没有独立判断力的人。因此,学校和家庭教育当中应更注重毕业生的择业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
  (三)提高综合实力,加强专业技能
  近年,许多新闻报道中体现当代大学生由于“动手能力弱”、“自我意识过强、协作观念薄弱”、“专业技能不扎实”等原因而被用人单位“嫌弃”,许多用人单位更倾向于高职生、技校生等专业技能过硬而又懂得团结协作的人才。因此,要减少自愿性失业现象,促进大学生就业就必须使大学生增强综合素质,提高职业技能。

相关论文

大学初探失业心理成因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成因及防控措施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大学附属医院组织使命内涵研究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
试论互联网平台异化导致的伦理问题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