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社会印象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278-02
  印象及其形成的相关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社会心理学范畴,它着重研究在认知活动中,人们对于对象各方面特性进行判断而形成印象的规律。当前,学界对于社会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态度理论等方面。而对于社会认知理论中的印象理论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较少,且多以印象整饬为研究对象,缺乏对于印象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整体探讨。
  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带有鲜明指向性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要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引导、帮助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道德品质[1]104-106。而社会印象则是指留在人们记忆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具体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角度来看,受教育者记忆中的认知客体主要指教育者及教育内容。由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可知,教育者及教育内容留给受教育者的印象如何,对于教育者能否引导、帮助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探讨社会印象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建立教育主客体间良好的关系、提高受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性,从而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社会印象理论有利于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一般而言,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2]170。但这种主导作用并非是简单、单向的,而是为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参与和制约等作用所影响。受教育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反,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忽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就可能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于受教育者认知特点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也就得不到充分的体现。教育者为发挥主导作用,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会所期望的思想道德品质,就要充分认识到受教育者的这种主观能动性,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作用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接受并内化才能得以实现。社会印象理论有利于我们充分认识受教育者的印象形成特点,科学地把握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准确把握受教育者印象形成规律的特点和主观能动性基础上,通过对于教育者自身及教育内容的合理整饬来提高受教育者对于教育者及教育内容的认可和接受程度,从而使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其次,社会印象理论有利于建构教育主客体间的良好关系。由社会印象理论可知,受教育者往往由于第一印象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等原因而形成对于认知对象的认知偏差,这种偏差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由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相关理论可知,个人特征对于人际吸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消极的认知偏差,实际上就是受教育者对于教育者个人特征的不良评价,这种消极的认知偏差不利于二者良好关系的构建,而二者良好的关系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促进因素。因而,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努力规避受教育者对于教育者甚至教育内容的消极认知偏差。造成认知偏差的因素的影响痕迹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受教育者的身上,这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克服的,因而我们通过社会印象理论认识这种规律的同时,不能否定它而应利用它。通过利用印象理论中有关认知偏差形成的规律,来努力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认知或积极的认知偏差,规避消极的认知偏差,从而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最后,社会印象理论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对于教育内容的接受性、合理引导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带有科学性的活动,也是一种充满了艺术性的活动,教育者必须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适应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不仅起着主导作用,还起着引导、示范的作用,即教育者的“以身作则”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和感染受教育者,以促进其思想品德水平的不断提高[2]217。因而教育者的这种示范、引导对于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和教育者示范性的要求,社会印象理论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把握受教育者印象形成规律的途径,而且社会印象理论启示我们合理利用印象整饬等理论,努力在受教育者的认知过程中建立积极的印象,艺术性地提高教育内容的被认可度和可接受性,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影响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
  二
  社会印象的形成规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功运用社会印象理论的基础,社会印象的形成规则影响着社会认知偏差的形成,通过认识并掌握社会印象形成的规则来控制社会认知偏差,从而有目的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这一过程就是利用印象形成的规则进行印象整饬的过程。尽管当前存在怀有不良居心的人利用印象整饬来达到其目的,但我们应当看到,印象整饬本身并无善恶,从其积极方面而言,它可以用来调节与润滑人际关系,使人们的交往能够顺畅地维持下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看,印象整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涉及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三方面的印象整饬。因而进行积极地印象整饬应当从教育者自身形象的塑造、教育内容的生动化、具体化、简要化和建立平等、宽松、愉快的教育情境等入手,而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的印象整饬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行为的展开方式。从社会印象形成的规则来看,社会印象的形成规则包括一致性原则、评价的中心性、中心特性作用、先行信息的加重作用及消极否定信息的加重作用等,无论哪一方面的印象整饬,都离不开印象形成的规则这一基础,都必须遵循印象形成的以上规律。   首先从一致性原则看,在判断一个人的时候,人们趋向于把他作为协调一致的对象来观察,尤其是在估价这个人的时候。甚至当关于某人的信息资料自相矛盾时,人们也极力消除或减小这种冲突,把对方看成是多种特性一致的人[3]122。在对对象进行一致性估价中往往更多地受印象形成的评价的中心性的影响。社会特性和智能特性两者中,社会特性处于中心,对于社会特性的定位,影响着智能特性的标签的正与负。因而这要求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注重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要注意在社会特性和智能特性上给受教育者留下良好的印象,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特性对于印象形成的影响,即教育者要在受教育者面前努力展现自身的良好品德和丰富的学识,并更加注重通过率先垂范在受教育者心中树立自身的高尚人格,避免受教育者的印象形成过程中受晕轮效应影响而产生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消极的认知偏差。
  从中心特性作用来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中心特性”对于良好印象的形成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起着关键性作用。教育者的“中心特性”由其角色所决定,是认知过程中的某种突出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越是充分表现自己的角色特征,就越能够把自己的中心特征表现出来[4]。由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可知,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要具备良好的政治、道德、知识和心理素质以及富有吸引力的教育方式等,这要求我们要加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同时,教育者要树立角色意识,教育者本身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教育者的以上素质要求,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知识修养和教育水平,突出展现教育者的“中心特性”,提高受教育者对于自身的印象评价。
  从先行信息的加重作用来看,先行信息的加重作用,即指初次认知带给受教育者的信息往往更影响着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及教育内容的印象的形成。先行信息的加重作用是由于人们的心理反应机制使人们往往认为最先得到的信息比后来得到的信息要有价值,因而人们往往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而忽略之后得到的信息。而认知偏差中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们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根据最先得到的信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因而可以看出,先行信息的加重作用影响着第一印象效应的形成。而第一印象效应形成后,也往往会导致人们形成定性效应或刻板效应,会持续地影响到受教育者随后的认知过程。先行信息的加重作用的重要意义要求教育者在与受教育者的首次接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尤其要精心设计第一堂教育课程或教育活动,丰富教育内容的展现形式,生动有趣地传道授业解惑,横向拓展与纵向延伸相结合,以期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教育的内容和情境都能给受教育者留下良好的甚至富于吸引力的第一印象。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说的便是消极否定信息的加重作用。认知者不会同等地看待对方所具有的好的特性和不好的特性,与好的特性相比,认知者更注重不好的特性[3]125。也就是说,消极否定信息比积极肯定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联系评价的中心性中社会特性和智能特性的关系来看,教育者要避免给受教育者带去有关自身的负面信息,尤其在道德品行方面,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受教育者的楷模。通过这种良好形象的树立,使受教育者更乐于主动与教育者接触,接受其指导与教育,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最后,社会认知偏差中的近因效应现象也需要我们关注,并用来完善教育者在受教育者心目中的印象。近因效应是由于人们前期和中期信息模糊,而使近期短时得到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更加明显。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大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特殊的情境下,尤其是当与某些大学生在思想观点、价值观念方面出现尖锐矛盾或冲突时,也会出现理性失控、感情冲动下的不当言辞或举止,这种有违角色规范的行为有可能会伤害学生的感情,造成师生之间心理上的隔阂[1]104-106。在出现这种问题时,教育者应当利用近因效应,通过主动认真的自我批评等方式,坦承不足,积极改善,以近期短时的良好印象,来淡化先前出现的问题。

相关论文

理论大学生大学思想政治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
基于现金流量税重构国际税收规则的理
基于诚信文化思想的中国企业税务筹划
浅议新文体学理论的介入对古代文学研
试论新文体学理论的介入对古代文学研
浅谈大学语文教育中我国古代文学教学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思考
浅析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的有效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
试论大学物理教学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