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理学论文 > 农林学论文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索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我国是农业大国,历来重视农业发展问题,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代表新一届中央政府报告一年以来政府工作时指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粮食产量超过1.2万亿斤,实现‘十连增’”。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形势确实很好。但是,越是形势好的时候可能就越容易出现麻痹松懈,连年增产增收之下可能就要出现减产的拐点!特别是近年来不断暴露出的农村农业的许多深层次问题,都在提醒我们:现阶段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长期稳定保障我国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任务艰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还需继续提高,现代化农业建设十分重要与紧迫。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名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深入分析了我国当前农业科技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突出表现在创新成果供给、农技推广服务、农业人才总量三方面存在不足;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对过去十年我国的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结,突出强调围绕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强调农业经营体系创新与农村综合改革,顺承了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部署;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继续在“农业改革创新”上提出新要求,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进行关于“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部署,就是要力求保持国内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良好的发展势头。本文将重点分析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问题,探索对策。
  一、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问题
  1.农业科技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但农业科研投入较发达国家差距巨大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技术整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农业科技技术特别是前沿和关键技术,如转基因、新品种选育等,整体水平上与国际同步,有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居领先地位。与这些成就不相匹配的是,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即农业投资强度严重不足。到20世纪末,农业投资强度大致维持在0.2%,不到同期发达国家平均数的十分之一;到2005年末统计,仅提高到了大约0.56%;2010年末统计至今,仍未突破1%(联合国建议的发展中国家应确保的水平)。这跟发达国家平均3%以上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而且经费归不同部门掌握,条块分割,配置不合理,难以集成使用,实际情况中时常拖欠,不能按时到位。
  2.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转化率低、推广不到位
  我国现阶段许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效率已有大幅提高,农业资源节约利用技术体系创新发展,规范化、标准化和无公害技术普遍应用,农业生物灾害防控能力大大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设施农业推广、加工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但是,我们仍需清醒的认识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还较漫长,我们现阶段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长期在50%以下,而发达国家的转化率有点高达80%,差距显著。
  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显著提升,但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农科教、产学研合作不紧密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建国初期的20%不断提升,虽有波动,但到“十一五”末已达到52%,近年来持续保持在50%以上。但是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现象明显,很多时候,创新要素难以向优势农产品产区聚集,科技资源在农业生产的前、中、后期的配置也极不平衡。数据表明,大约75%的经费用在了技术研究上。多行政层级领导又很大程度的削弱经费使用效果。此外,众多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科技发展投入不足、资源缺乏、技术落后!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农科教、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呈现低效率,相关科研存在学术导向,而农业发展需要的是产品导,这对矛盾依然存在。
  4.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但科研、生产脱节,企业尚未发挥主体作用
  在农业科技投入方式上,众多投、融资渠道已经逐步形成,市场机制也初步在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相关推广机制日益完善,成果转化效率持续、大幅提升,新型的农业科技体系正逐步形成。这些都是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但是,存在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严重等突出问题,企业自掏腰包投入农业科研经费、搞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低,并未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目前,以国内种业企业为例,绝大部分的研发投入只占销售额的1%,这种投入下的创新作用也就极其有限了。
  二、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探索
  1.深化创新体制改革,加强推广平台建设
  国家层面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制度建设是关键。当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度,农业生产设施化、向机械化转变,主要农产品供给早已克服了短缺情况,而急需长期的结构性调控。这种新形势下,最急需的是农业的科技创新制度的深化改革,有针对性、有效的对过往的制度障碍进行彻底破除,迅速有效的建立起新型的体制及运行机制,特别是完善投资体制,尊重市场需求,吸投资主体,形成以市场需求、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多元投资主体,这样才能有效调动企业和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与此同时,要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提高成果转化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经逐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但却缺乏稳定高效的成果转化平台支撑。应大力引导科研部门和高校,依托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部门,共同组建推广平台,形成新的推广体系,必将大大提高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
  2.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完善创新平台建设
  培养和聚集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是实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科研领军人物及其创新团队的培植、扶持,鼓励他们进行科研攻关。同时大力挖掘农村人才,进行分级和分层培养。培养农民专家可以采用举办培训班、外出参观学习,对于项目负责人和骨干技术力量要有针对性的展开培训,加强与各高校以及科研部门的合作。不断创造性的构建和完善以各大专院校、科研部门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发挥各大高校和科研部门的优势作用,加大对他们的扶植力度。从实际出发,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大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应该在坚持以往的自主创新基础上,鼓励农业高新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这种交流与国内实际相结合,非常有利于培养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3.探索技术市场建设,培育技术创新主体
  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的市场建设必须要尊重市场本身的规律,技术在市场中一定是起到资源配置作用的,这是基础。同时应该努力让市场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应有的激励作用。现有农业技术市场明显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出台政策,深入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介入,健全农业技术市场的交易机制和价格机制,降低或分散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构建通畅的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农业部已经在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些都是市场建设的重要利好。建立起一个双向交流、具有反馈功能、有法制精神的现代技术市场,最重要的目的还是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创新主体的培育经过多年的有益探索,已经形成了比较统一的共识:以创新科技支撑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技术农户,逐步实现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龙头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具有先天条件:首先,这类企业普遍资金雄厚,既是农业高新技术的创新主体,也是需求主体;其次,这类企业辐射面强,企业下有基地,基地下有科技农户,技术转移有效快捷;第三,这类企业经营上多元化和一体化,农业生产的前中后三期管理衔接紧密,容易成为样板性的示范基地,已经在不少地区取得了成功。
  三、总结
  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显著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入世界农业科技大国行列。近十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凸显了国家对农业现代化建设重要性与紧迫性的清醒认识。我们必须不断总结现状,发现问题,在新的发展时期,结合国内发展实际,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通过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真正让我国由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

相关论文

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对策探索
大数据背景下日化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策
浅谈互联网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
后疫情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策略——以黑
陶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
拼多多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