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基于现代服务业发展人才需求的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9.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244-03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推动了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特征,从此拉开了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的序幕。我国在“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教育部在其举办的全国高职教育第三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明确地指出,大力培养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就当前的高职教育发展现状来看,面向传统工业产业的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已经相对成熟,而面向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方面的探索却相对较慢,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研究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改革中的问题,深入思考校企紧密合作型办学模式,这是当前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现代服务业,是指那些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部门,其核心是现代生产者服务,特别是高级生产者服务,如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政务服务、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物流服务,以及一部分被新技术改造过的传统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的“现代”还是一个相对含义,其主要是指随着某种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某项局部功能的需求不断扩大,等到专业化运作的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体现出来时,该功能就会从经营主体中分离出来,形成专业的服务机构。现代服务业与国民经济第三产业不完全一致,甚至与国民经济的第一、第二产业有重要交集。我国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那些为第一二三产业提供间接服务的服务部门(如广告、租赁、信息、旅游、会展等),这其中包含了第三产业的大部分企业和单位。
  二、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特征
  人力资源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现代服务业以智力密集为显著特征,突出了技术、信息、知识的含量相对较高及组织化、专业化程度更高的特点,其运作经营需要有专门知识的人才来管理和策划,尤其需要高素质、高智力的人力资源结构来支撑。就目前来说,我国现代服务业人才相对匮乏,尤其是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短缺。这说明现代服务业需求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讲这类人才有以下特征。
  (一)外语交际与跨文化沟通能力
  现代服务业具有国际化特征,国际化服务或者是跨国经营都已经成为当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流,这对于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人才来讲,需要具备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化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这样才能够适应现代服务业国际化的需求。
  (二)网络应用与商务沟通能力
  信息时代的带来为所有产业的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仅提高了沟通速度,还提高了沟通效率。网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流关键词,懂得使用计算机技术和平台提高服务品质和服务质量是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必备的素质之一。同时,文案策划、公关报告、往来资料等商务交流活动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如网页设计、PPT制作、文案美化、图片处理等都是现代服务业从业者必备的商务沟通技能。
  (三)多任务处理能力
  服务往往是较为琐碎的,并具有高度聚合性的特点,往往多项服务工作会同时开展。现代服务业岗位与传统产业岗位相比,具有更强的复合性,往往岗位职责明晰但工作任务重叠性较强,甚至会存在多任务同时开展的状况,这对于从业者的多任务处理能力有较高要求。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企业往往都是中小型企业,要求人才具有一专多能、一技多长的能力。
  (四)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公关协调能力
  现代服务业侧重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业人员所需的知识面应更宽,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更强。现代服务企业往往需要员工独立应对瞬息变化的市场信息,独自做出相应的决策,独立开展公关协调工作,因此,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公关协调能力也是现代服务业对员工的特色要求。
  (五)卓越的服务精神
  现代服务业是为其他产业提供服务的企业和组织,其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质量。服务质量具有经济性,消费者或者购买服务的消费企业愿意为高质量的服务付出更高的代价,能够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服务品牌。服务质量的高低往往由服务提供者―员工提供,这需要现代服务业员工具有卓越的服务精神,才能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高职院校办学模式述评
  办学模式有宏观办学模式和微观办学模式之分。宏观的办学模式主要是指国家层面统帅下形成的办学模式,较典型的如德国的“双元制”办学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等。微观的办学模式主要是指院校作为办学个体在院校层面统帅下而形成的办学模式,它主要是院校从上到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涉及体制、师资、课程、实训等要素。
  德国的“双元制”办学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办学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办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与该国工业化进程和教育传统密切相关。这些模式虽然具有各国本土色彩,但由于不同模式的适应性,都超越了本土具有地区乃至国际性价值,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对于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探索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四、构建校企紧密结合型高职院校办学模式
  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特征,笔者提出当前面向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应该建立校企紧密结合型办学模式。校企紧密结合不是“校企一体”、“校企联合”,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校企紧密结合是强化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主动引导企业“有限度”进入学校,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平台和途径,全方位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共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校企紧密结合型办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1.成立校企紧密合型理事会制二级学院(系部)
  与企业紧密结合,共同成立校企合作型理事会制二级学院(系部),下设专业理事会,理事会成员聘任合作企业领导、政府机构人士、高职教育专家、研究机构专家、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理事会对二级学院(系部)的重大事项和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和部署,下设秘书处具体负责召集理事会,制定理事会运作规程。通过理事会机制,逐步形成“方案共定、课程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2.建设校企紧密结合型联席会议
  组建校企紧密结合型联席会议,联席会议成员由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与学校的骨干教师组成,每年召集一次。联席会议主要围绕实训、实习中课程模块改革和学生管理进行,通过联席会议增强校企联络,增强实训、实习的实效。
  3.建设校企紧密结合型俱乐部
  组建校企紧密结合型俱乐部,俱乐部成员由合作企业的总经理和学院的骨干教师组成,每学期组织一次校企合作高端沙龙,每次沙龙确定一个主题,着力在解决人才培养中的各种热点问题,推动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
  (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多年以来形成的以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这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学不能致用”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人才的要求。
  大力推进“校企互动分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吸引企业“有限度”、“分阶段”、“分层次”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校企互动”是指在校企紧密结合的框架下,依托理事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实施校企共建课程、共建师资、共建基地,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人才培养方案的拟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监控、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等各个方面进行互动,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分阶段”是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是阶段式的,学校与每一个不同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互动是阶段式的,学校与企业产生联络的角度是分层次的、交互式的。“校企互动分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强调,学校应该打破传统教学学期概念,按照学生职业能力获取的需要,兼顾企业市场发展规律的实际情况,重构学习时间,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校内理论学习、校内技能训练、校内证书考试、校内实践教学、校外顶岗实习、校内提升学习、校外二次顶岗实习7个学习阶段,实现理论学习-技能提升-理论学习-技能提升-顶岗实习-理论提升-顶岗提升的交互式多阶段学习。
  (三)课程体系建设
  校企紧密合作型办学模式倡导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应该充分依托合作企业开展专业调研,重点提取专业核心岗位与核心岗位能力需求,依托核心岗位和核心岗位能力需求分析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根据现代服务业岗位职业能力阶次培养的需要,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结合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能力成长的规律,建立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根据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构建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将高职院校学生的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过程,实施学分制管理。教学过程的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校本教材编写、教学质量控制、教学评价等全部“有限度”由不同的企业主体参与,在校企紧密结合理事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四)工学交替的实训条件建设
  1.校企紧密结合型“校中企”建设
  “校中企”是指在学校建设企业,但是不是由学校独立设立一家企业,也不是由企业在学校设立一个分支机构或者独自设立一个公司,而是校企双方紧密结合的产物:企业与学校共建“校中企”。“校中企”应该具备独立的营业资质,但是又不应该是一级法人资质,并且法人代表应该是企业而不是学校,学校承担共建责任和运营责任,企业承担法人责任和运营支持责任,合作共赢,利益共享。
  2.校企紧密结合型“企中校”建设
  “企中校”是指在企业建设学校,学校将课堂搬到企业,在企业中设立教学机构,投资建设教学设施,双方共同使用和维护。“企中校”为学生进入企业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场所,为学生进入企业短期学习提供便利,也成为校企双方产品研发、横向课题、社会服务、碰撞创意、合作项目的工作室。
  (五)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1.校企紧密结合建设“双向导师”制度
  依托理事会建设“双向导师”制度,学校每年在企业遴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经理人聘为在校专职教师的“企业导师”;同时,在学校选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职教师聘为企业管理人员的“学校导师”。学校专职教师作为“企业导师”的助理进行跟岗学习,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学校专职教师的助教进行跟岗学习。“双向导师”聘期为1年,签订责任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确定双方培养和学习的目标,跟踪考核,实现校企的紧密结合,提升专职教师的专业水平,增强兼职教师队伍的执教能力。
  2.校企紧密结合建设“教师考评”机制
  传统的教师考评机制主要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3个方面进行考核,尤其是只注重教学工作量和论文数量的考核方式严重阻碍了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建设校企紧密结合型“教师考评”机制,目的在于在现有考评体系之下,有限定的引入企业的员工的考评机制和方式,参考企业重职业道德、重业绩的考核指标,完善学校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探索企业、学校、社会、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考核方法,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和环境,提高教师参与教学与教改的积极性。
  论语
  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强化办学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实际需求的一致性,才能塑造教育品牌。办学模式改革终将需要遵循校企紧密结合之路,合理定位校企双方的作用,才能为行业提供更多有用和可用之才。

相关论文

服务业服务发展人才办学探讨
浅谈互联网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
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
后疫情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策略——以黑
陶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
拼多多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创新发展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