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高校周边城中村的特点、问题及改造思路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103-02
  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高校开始了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带来了高等文化权利的下移,实现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同样的,随着高校扩招也带来了高校的大面积扩建现象,即新大学校区及原有大学新校区的大规模建设,高校周边的村庄很多成为城中村。本文选取优势理论为视角,通过研究高校周边城中村的改造优势,从而探讨其改造策略。
  一、高校周边城中村发展的特点
  高校周边城中村表现出与其他城中村相似的外部问题,诸如:道路狭窄弯曲、建筑混乱密集度高、公共卫生服务差、社会治安问题多、人口结构复杂、各项管理措施滞后、社会保障缺失等。但相对于一般的城中村,高校周边的城中村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性集中表现在:从城中村的形成、发展及演进过程中,处处都有高校对其深刻影响的痕迹。
  (一)商业市场指向明确,拥有特定的服务群体
  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消费倾向及能力,使得高校周边城中村的商业规模不断扩大,从前期的小型零售、小型餐饮发展成为发达、完善的一整套服务体系,进而形成了城中村特有的经济结构。随着商业市场的不断演进、发展、成熟,城中村提供的服务囊括衣、食、住、行、用、娱乐等各个方面,其消费对象也覆盖了整个高校的大学生。
  (二)傍校的地理区位,对高校依赖性较强
  高校周边城中村往往与高校比邻而居,或被几所高校包围或半包围,与高校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与其他城中村最大的差异表现在,高校周边城中村的发展一旦离开了高校的支持,此类城中村往往便会迅速地衰落下去。高校周边城中村的店铺开停业也具有很强的周期性,一般随着高校教学周期来经营运作,高校寒暑假期间,周围城中村往往也就没有了往日的“繁荣”景象。
  (三)为高校学生提供服务,弥补高校部分缺失功能
  目前高校内部的商业还比较单一,除学生食堂外,设置了一些简单的超市、银行ATM、小吃店等设施,师生可以就近购买生活必需品。但是,高校学生消费能力比较强,校内现有的服务无法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而许多紧邻高校校园的地方自发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业街,给高校群体提供了餐饮、住宿、娱乐等便捷丰富的消费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部分功能的缺失。
  二、高校与周边城中村存在的多元矛盾
  高校周边城中村正逐渐以其独有的形式融入高校师生的生活,成为高校发展不得不面对的一种特殊存在。高校在享受其带来的便捷廉价的生活服务的同时,也势必要承受城中村引发的各种负面的生活成本,诸如:安全、卫生、低俗文化等。高校与城中村间无法剪断的共生关系,必然在高校与城中村、师生与村民间产生一种文化震荡与磨合,这种磨合的过程也是不断产生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高校与周边城中村间的多元矛盾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设施共享方面的矛盾
  城中村与高校毗邻,村民不可避免地想要共享学校的公共设施,如:操场、热水房、健身器材、商店等等,而且村民整体素质不高,很容易造成公共设施的损毁。这样一方面造成学校人员鱼龙混杂,混乱不堪,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校的管理成本。学校为加强管理,只能采取封校等消极措施,这样往往会加剧村民的反弹,激化双方的矛盾。
  (二)安全方面的矛盾
  1.村内提供的多样性住房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住宿需求,但是这些住房大部分设施简陋、房屋加盖严重,且学生身处校外,高校对学生的安全管理难度加大。
  2.虽然高校周边城中村人员构成相较于一般城中村来说比较简单,但是仍有一部分外来务工及流动人员,这些人大多来自社会底层,背景相对复杂,且没有一个机构对其身份信息、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这就给高校周边的环境带来治安隐患。
  3.随着城中村内出租行业的发展,村民开始加紧住房建设,昼夜施工。一方面,施工噪音影响学生正常作息;另一方面,因村民建房施工导致道路受阻,甚至有的施工设备直接悬挂在巷子里,没有安全围挡,对过路行人和学生都存在危险性。
  (三)卫生方面的矛盾
  1.高校周边城中村中虽然为学生提供了餐饮、零售等廉价的商品和便利的服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于食品多样化的需求。但村内进行食品加工与销售的商户往往属于自发组织,没有健康卫生方面的证明,而且难以管理,这些都为学生的健康埋下隐患,从而给高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村中环境以“脏、乱、差”为典型特征,道路狭窄肮脏,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小商小贩流动性大,店铺装修简单,且缺少公共绿地和开敞空间。而随着高校管理方式的开放化,校园与村庄的边界更加模糊,学生有很大一部分的时间是在城中村度过,更加激化了学校与周边村庄的矛盾。
  三、高校周边城中村的可改造优势
  (一)毗邻高校的地缘优势
  1.高校优美的校园及人文环境。高校周边城中村大多位于中心城区,生活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高校良好的校园绿化环境为周边城中村的村民提供了开敞的绿化空间,同时,其健全的操场、教室、道路、健身器材等设施,使得周城中村可以有效地实现公共资源的共享与借鉴。而高校优美的人文环境是一种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可以为村民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和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从而提高村民整体素质、转变村民的思想、提高村民的就业技能。
  2.学生消费群体带动下的商业发展潜力。高校周边城中村与高校临近,学生就近消费的倾向选择,使得沿街两侧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许多高校周围自发形成了一定经营规模的商业街,成为在校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学生的消费观念及能力客观上刺激并带动了周边城中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即从传统的农业体系转变为以服务学生的第三产业为主。   (二)积极寻求改变的人缘优势
  1.高校周边城中村的村民和一般城中村的村民一样,都是失去了土地、没有了生活来源的人。“土地对于农民来说,不但具有生活资料的功能,同时也具有生产资料的功能,上面承载着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土地继承权、资产增值等”[1]。在这种情况下,村民失去了世世代代依托其上的土地,其改变自身境遇的意愿和需求会更加迫切。
  2.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传播载体,以其独有的方式传播着自身的思想、文化,不断影响着城中村的文化氛围。村民在承载传统教化风俗的同时,也要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因此,高校周边城中村的村民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村民,有强烈的改变自身经济状况的需要,他们中的很多人希望借助高校的教育资源,学习知识和技能,积极寻求生存境遇的改变。
  四、高校周边城中村改造思路
  对于上述的高校与周边城中村既相互依存又关系紧张的现象,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从城中村自身的优势着眼,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引导城中村村民自主改造的积极性,走“政府、高校与城中村”三方联动的改造模式。
  (一)政府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担任“领导者”的角色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政府相较于高校、村庄具有行政决策上的优势,可以从宏观上对高校、村庄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把控。一是政府统筹总体改造规划,除必要的住房商业等的规划外,还要采取必要措施完善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作为高校与村庄的沟通媒介,将高校的培训行为合理合法化,并把村民的就业纳入就业制度的统筹范围。三是政府能够对村民自主改造过程中出现的过分追求利益引发的问题加以行政控制,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与摩擦。
  (二)高校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担任“扶持者”的角色
  1.高校可以利用其环境、城市规划、经济、公共管理等相关学科优势,将周边城中村作为一个课题、项目的载体来进行研究,为政府提供科学合理的规划改造建议。
  2.高校在建设规划过程中,客观上的这种征地行为已经剥夺了村民部分生活的权力。同时,高校作为一个文化传播与扩散的教育主体,适时地针对村民适时开设一些关于资产经营等方面的免费培训,可以通过提供某种智力支持,使村民能够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进而为解决村民今后的就业问题提供帮助。
  (三)村民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担任“执行者”的角色
  考虑到城中村改造的阻力,采取村民自主、政府主导、高校参与这种自下而上的模式,削弱政府与村民间的对立矛盾,让村民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担任“执行者”的角色,使村民真正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到人居环境和经营环境的改造过程中来,从长远来看是具有可行性的。因为村民是城中村改造后居住和生活的主体和核心,只有达到村民尤其是村民中的“精英”的认可和满意,城中村改造才能说是成功的。
  总而言之,高校周边城中村的改造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要把高校和城中村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形成“政府、高校、村庄”三方联动的改造模式。其中,政府统筹城中村改造的大趋势和方向,高校提供智力支持,发掘城中村自身的资源优势,最终实现高校、城中村和谐发展双赢的局面。

相关论文

思路改造周边特点高校
试论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新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法学课程教学改
浅谈高校美术教学与现代艺术的关系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构想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浅谈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