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多元化评价:民族高等教育的诉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4.001
  Diversified Evaluation: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Appeal
  ――Based on Questionnaire Analysi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Ethnic Meta-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CHEN Zizhuo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the two national teachers and schoo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a whole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national college level education,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national reform trends in higher education-related views were analyzed, and select the part of the problem in schools inter and data between minority and Han made cross analysis.
  Key words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diversified; evaluation
  1 调查目的
  高等教育评价研究的实质不局限于纯粹理论的探讨,其更多在于实践中的应用,民族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形式,其所受到的评价的公正性以及其在实践中的认可程度应该受到关注,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即为了解民族高等教育主体对民族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民族高等质量评价的现状,民族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相关看法和见解,探讨建立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是否为民族院校师生共同的心声,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对象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与标准是否为民族院校师生的诉求。以期达到引起人们对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关注,形成民族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共识。
  2 调查过程
  项目组自行编制了《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研究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借鉴了相关学者对高等教育评价研究成果,经项目组多次讨论修订而成。问卷调查的问题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问卷问题分配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10月和11月在z大和s大对师生发放,合计发放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11份,其中z大144份,s大162份,调查结果处理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3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3.1 整体问卷的频率统计分析
  3.1.1 对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认识的调查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结果绝大多数不对外公开,民众对高校教育质量最直观的认识只能求诸于网上流行的“大学排行榜”,在校师生应该对大学排行榜比较热心,以此为参照物来调查民族院校师生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认同度较为可信,在调查数据中:认为“大学排行榜”能够反映民族院校真实办学水平的占18.6%,说不清楚的占54%,不能反映民族院校真实水平的占27.3%;在问到后一个问题“榜中排名与实际办学水平相比较而言”, 33.8%校师生选择榜中排名滞后于实际办学水平,53.7%的师生选择差不多,12.5%选择榜中排名领先于实际办学水平。对这两个问题,超过半数人均持中立意见,忽略中立数据,在前一个问题的认识上,明确认为不能反映真实水平比例高于认为能反映的,后一个问题,明确认为“榜”不符“实”的占46.3%,而且其中73%人认为所在学校“榜”落后于“实”,这说明师生们整体上倾向于认为 “大学排行榜”是不能反映民族院校办学水平的,“大学排行榜”降低了民族院校的排名。
  在对民族院校教育质量与重点院校产生差距的原因的调查显示,20.6%认为是硬件设施跟不上,20.4%认为是生源质量低,26.3%认为是师资力量,16.5%认为在于学习氛围,9.0%认为是大学精神传统,7.2%认为是其他。从两所院校的整体数据来看,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生源质量以及学习氛围是影响民族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3.1.2 对民族院校教育质量评价现状认识的调查分析
  在对当前民族高等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的认识上,11.4%认为管理性职能被放大,19.7%认为被评价者处于被动状态,26%认为是应付评价致使评价趋于功利,16%认为评价“重硬件、轻软件”,22%认为评价不符合教育规律,4.9%认为还有其他问题。对造成高等教育评价问题的原因,25.4%认为是我国长期以来的集权控制、政府体制,25.3%认为是国情决定的,17.3%认为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20.8%认为缺乏第三方机构的参与,11.2%选择其他原因。   针对教育评价发挥的作用:在改善民族院校办学水平上,32.5%认为有很大作用,60.8%认为作用不大,6.8%认为没有作用;在能否激发个人的学习(教学)动力上,30.9%认为能,54.3%认为关系不大,14.8%认为不能;在对当前评价体系引导民族文化的传承上,35.7%认为有逐渐加强的趋势,24.4%认为和以前没有什么变化,37.3%有逐渐退化的趋势,2.6%有完全忽略的趋势。
  在对当前民族高等教育评价的认可度上来看, 61.4%认为当前民族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能反映出民族院校的真实水平,87.8%认为应该建立起适合民族院校自身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综合上述统计结果分析:师生们认为民族高等教育评价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以政府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评价造成了评价主体和客体地位的不对等以及这种外部评价由于过于统一、死板以及崇信量化等因素而忽略了民族教育中丰富的文化气息和人文特征;师生们对当前教育评价所发挥的作用还是持正面看法的,但是从数据上来看,其效度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在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上,大家的认识上存在模糊性,也可能是两所院校对民族文化传承上存在差距;在整体满意度上,可以看到大部分师生是不认可当前教育评价体系所反映出的民族院校教育水平,绝大多数人都认为需要建立与民族院校相匹配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3.1.3 对民族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应然趋势的调查分析
  对评价的主体的选择上,选择频率最高的是依次为学生(21.9%)、教师(19.2%)、学校(15.4%)、家长(13.4%)、社会人士(11.6%)、政府(9.6%)、权威专家学者(8.9%)。 对参与评价的组织机构的认同度依次为教育部(23%)、学校自身(21.3%)、地方教育行政组织(16.2% )、社会第三方组织(14.2%)、国家民委(13.2%)、用人单位(12%)。
  在评价对象的选取上,依次为教学(18.7%)、办学条件(17.7%)、毕业生质量(16.3%)、科研(14.8%)、社会服务(12.0%)、管理者领导水平(11.4%)、教育评价本身(9.1%)。
  对民族院校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上,认为当前的评价是以政府为导向的占31.2%,以市场(学生、家长)为导向的占39.9%,以学术为导向的占28.9%,三者差别不大,认为当前最缺失的是人文取向,占42.8%,其次是市场取向和学术取向,分别占34.7%和22.5%。
  在对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关系上,13.2%的师生认为民族高等教育评价应该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共性相符合,20.9%认为应与民族院校的个性相符合,65.9%的人认为两者都应该兼顾。
  在对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选取上,17%认为应该与普通教育完全相同的指标,28.6%认为应该与普通教育遵从同样的指标、不同的标准,26.7%认为应该与普通教育遵从不同的指标体系,同样的标准。27%认为应与普通教育遵从不同的指标和标准。
  据上述统计结果的分析:
  (1)对民族院校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与对象的分析:对评价主体选取最多的是学生、教师及学校,这说明在教育质量评价中,应该考虑突出教育主体的作用;在评价组织及机构的选取比例分布上来看,最多的是教育部和学校自身,地方教育行政组织、第三方组织、国家民委以及用人单位均占有一定比重且不分伯仲,而且选取教育部与学校自身的比例与其他相比并不是特别突出,这说明师生们认为在评价组织机构的选择上应该朝着扁平化、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从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对象的选取数据分布上来看,是一个平缓的阶梯状分布,也是扁平化的。
  (2)对民族高等教育评价导向的分析:在对民族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价值导向的数据显示,当前教育质量评价价值取向是多重的,三种导向差异并不明显,而在对缺失的价值导向,认为缺失人文导向的占最多,这说明民族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不仅应该重视对民族先进文化的传承,也体现在对民族师生的尊重与关怀上,体现出人是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即“人为标准”上。在对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共性和个性的认识上,大多数人认为应该兼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民族院校的个性。在指标选取和标准评定上,绝大部分都认为应该采用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完全相同的指标和标准,排除指标相同与否的判定后,大部分形成了不该与普通高等教育遵从同样的标准的共识。应该说无论从追求共性和个性的认识上以及指标和标准的选取都体现出了民族院校对教育质量评价的人文导向的需求。
  3.2 对部分问题区分样本的交叉分析
  为验证本次问卷调查的是否能代表民族院校的普遍认识以及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对有关认识的差距,选择了院校和民族成分与部分调查问题进行交叉分析。
  3.2.1 两所高校对教育质量与重点高校差距认识的交叉分析
  由于两所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行政级别、办学条件、师资水平、资源等等都不同,其对各自与重点高校的差距的认识上应该存在差异,为验证是否存在差异,对这个问题做交叉分析,得出的输出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两所学校师生对各自学校与重点高校教育质量差距的认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z大认为主要差距依次为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和学习氛围,s大认为主要差距依次为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和生源质量。
  两校师生形成统一的认识的是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这两点无疑可以代表民族院校教育质量的软肋,师资力量尤其能说明提升民族院校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还不够,当前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对民族院校教育质量评价有失公允可能是其中原因之一;生源质量占有稳定的比重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反思,如果将学校看作是一个系统,系统的优良性不仅仅体现于输出水平的高低,而更应该取决于该系统的放大倍数,面对特殊的民族教育,当前的评价体系按照教育输出水平的高低来评判教育质量是不公平的。两校师生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是硬件设施和学习氛围,硬件设施差异表明院校级别等不同导致办学经费投入存在很大差距,学习氛围的差异可能是受高校周边环境氛围所影响,z大地处城市中心,而s大地处民族地区。   表2 认为学校与重点高校差距主要在* 所在学校 交叉制表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民族院校与民族院校之间,其对教育质量的追求都有所不同,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短板和优势,民族高等教育评价指标的建立必须要全面合理,不可偏颇于某些方面。
  3.2.2 当前评价体系下两所高校对当前民族文化传承趋势的交叉分析
  为验证上述频率统计中民族院校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趋势,以所在高校和民族院校中民族文化传承的趋势做交叉分析,输出结果如下:
  表3 当前评价体系下民族院校对民族文化传承有* 所在学校 交叉制表
  可以看出,两校间的数据差异并不是很明显,认为逐渐退化的人数只占微弱优势,两校间的数据并未能够明确表明当前民族院校中文化传承的趋势,民族院校师生对着一问题的认识上确实存在模糊性,进一步分析,可做出初步推断,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下民族院校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引导不够,致使民族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处在不愠不火的状态。
  3.2.3 民族成分与是否需要建立适合民族院校自身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交叉分析
  为弄清建立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否基于少数民族自身的需要,以民族成分和是否需要建立民族院校自身评价体系做交叉表分析,得出的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建立适合民族院校自身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少数民族和汉族共同的需要,合理的评价切实关系到民族高等教育主体自身的利益,甚至汉族选择需要的比例还要高于少数民族,这可能反映出民族院校中汉族对我国的民族政策的认同度与敏感度要高于少数民族。
  表4 民族* 是否需要建立适合民族院校自身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交叉制表
  3.2.4 民族成分与民族高等教育评价指标和标准选择的交叉分析
  为进一步弄清少数民族与汉族对民族高等教育评价指标和标准选取的倾向,以民族成分和高等教育评价指标和标准的选取做交叉分析,输出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民族高等教育评价指标和标准* 民族 交叉制表
  由表5可以看出,少数民族选择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指标体系不同的标准最多,汉族选择最多的是与普通教育同样的指标不同的标准,汉族的选择倾向可能受到当前民族教育政策的影响,只注重于标准的多重化而不注重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否合理,显然少数民族选择不同的指标体系和不同的标准更加体现了其对民族高等教育评价多元化的需求,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在选择与普通教育完全相同的指标和标准的比例上,少数民族明显高于汉族,从少数民族视角来看,民族教育评价体系可能缺少对民族心理的关注。
  4 结语
  民族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民族教育的最高成果,其所受到的评价不应该成为其发展的瓶颈,有针对性地建构一种多元的评价体系,不仅是民族高等教育主体的呼声,也是民族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

相关论文

诉求高等教育多元高等民族评价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路径
浅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对
浅析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
浅析高校英语个性化教学系统设计及效
浅谈创新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浅谈铁路交通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