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试论家庭教育应融入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210-02
  王阳明(1472-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心学之集大成者。他不但精通儒释道各家学说,而且还能够统军作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王阳明作为士大夫,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之人。
  一、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王阳明以种树来比喻人的培养教育过程。他说:“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
  1.王阳明以德育为根,强调教育只有把德育放在首位,才能“迨夫举德而任,则使之终身居其职而不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轻重、劳逸为美恶,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出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当是之时,天下之人,熙熙??,皆相视如一家之亲”。在德育方面他又首先强调“立志”,他把立志比作种树,不植树根而只培土浇灌,都是徒劳。他说:“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他还借喻树的生长规律指出“立志贵专一”。
  2.王阳明以育树比育人,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教小孩子以洒扫应对、向师长作揖致敬等,这便是“童子的格物致知”,因为“童子良知只到此”。从孩子到圣贤,从卖柴人到天子,都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做格物致知的工夫。“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A上,便浸坏他了。”致良知要随各人的能力,根据良知的省悟程度进行扩充,与人论学也要根据对方的资质禀赋,刚发芽的小树,如果一桶水全浇上,就会被淹死。
  3.教育重在引导儿童思考而不是机械灌输。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得其乐,儿童的天性是乐嬉游而怕约束,就像草木刚开始萌芽,舒畅了就枝条发达,摧残它就枯萎衰败,教育儿童也必须顺其天性,他们受到鼓舞,心中愉快就会不断进步,好比花木受到春风雨露的滋润萌芽生长,如果遇到冰霜侵袭,就会生机萧条,枯萎下去。王阳明认为,学习贵在于自得于心,独立思考,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认为是谬误的,此话即使出于孔子之口,也不能认为它是真理;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认为是真理,此话即使出于常人之口,也不能认为是谬误。他还指出,如果儿童的学习是出于内心,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那么这种学习就是有效的;反之,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4.教育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的动机是为实践他致良知的教学内容。是要人们把一切恶念禁绝于萌动之处时,特别强调人们在致良知时戒勉空谈。他把“知”和“行”的关系解释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行。
  二、家庭教育的重点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家庭教育”曾下过这样的定义: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全人指导的终身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重视和优化家庭教育,不仅是社会繁荣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个性,保健身心,使人享有快乐人生及家庭幸福的需要。”
  在西方国家,父母育儿着眼点在生存、社会等关键词上,他们着重培养孩子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他们更加注重从实践角度培养孩子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情商与智商。此种观念与方法较为实用,在实践中学,在行动中学。所以西方国家的儿童较早的了解社会、并在各种实践中模拟社会生活,他们较为独立,并有一定的生存能力。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普遍很高,希望子女将来能有大的成就。中国的父母普遍认为读书时读好学校才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能一生平顺。因此中国的父母更加注重孩子的智育,父母们仍然信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们只在意学习的结果,或者说只在意考试的成绩,并不在意学习本身,孩子的学习过程是否快乐,是否有成就感,是否在智力上真有提高,这些几乎不在父母考虑范围内。潜意识中父母们认为学习就是一件苦差事,但如果想将来出人头地,就必须吃苦。为了开发孩子智力,父母从来不吝惜金钱投入。至于生活的教育已经完全被忽略,孩子的心理成熟度是否与年龄相符,孩子的独立能力是否足够强,孩子是否有自己的成熟的想法,孩子是否对社会有应有的初步的认识等等。父母们认为那些是以后的事情,并且随着孩子的成长,那些都是自然收获的事情。
  我们用孩子全面成长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孩子对知识的学习,殊不知这样的偏颇不仅对智育无益,更会妨害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会泯灭孩子未来无数的可能。智育不是会做多少题,而是思维方式的培养,各种学习方式都应该为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服务,而不应该本末倒置。如果孩子陷入无尽的训练中,那么他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总结和思考,就很难有开悟的时刻,训练就成了无用功,还会泯灭孩子的兴趣和想象力,然后是创造力。
  父母们在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这件事上用力过猛,反正妨害了孩子的无限可能。其实这种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的心态本身有功利的因素在,本身就不该出现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是为了实现父母未完成的夙愿才出现,他应该是家庭爱的结晶,是家族智慧的延续,是人类社会能量的发展。
  另一方面,父母在给孩子赋予了过高期望的同时,却并没有教给孩子实现期望的方法。父母希望孩子品质优秀,智力超群,才华出众,成就不凡,家庭幸福,人生美满。这其中不光需要智育,还需要德育,美育,良好人格的培养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我们现在做的更多的是在智育和德育方面提出要求或期望,很少解释原因提供途径,孩子多数盲目遵从,也有少数会造成孩子叛逆反抗。其他方面的教育基本忽略,所以我们的孩子现在聪明但不智慧,缺乏独立精神但却普遍自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应承担的责任不是给孩子提供物质保障,排除一切干扰让孩子考得好成绩。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是教孩子学做人、做事,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并阻止或减少社会的一些不良影响。因此父母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调整,人生没有起跑线,人生而不同,只有发掘个人的创造力,才能成就一个独特的非凡的个体。其次父母要从方法上进行调整,在消解过高期望的压力的同时,要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发掘自己孩子的特质并进行培养和发展。而这些在中国明代的心学创始人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早有论述,我们需要抛弃功利思想,根据孩子的特质及成长规律来教育孩子,并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读死书。

相关论文

王阳明教育家庭教育思想家庭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
基于诚信文化思想的中国企业税务筹划
浅谈双系抚育视角下的离婚对农村家庭
试论我国特色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研
浅谈大学语文教育中我国古代文学教学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思考
浅析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的有效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
浅析后疫情时代高职来华留学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