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浅论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虚假性

  正如梅耶在《消费社会》的总序里面谈到那样,“砸烂这个如果算不上猥亵的,但算得上物品丰盛的并由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竭力支撑的恶魔般的世界,这个时时威胁着我们每一位的世界”(序言),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性地揭示了我们身处消费社会当中的事实,强调这个庞大的社会结构是如何挑起我们消费的欲望,把我们异化为只强调符号与象征的这种功能性个体。
  在阅读中,鲍德里亚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就是,我们正处于一个空前丰富的增长的消费社会中,在经历了生产社会当中对生产、劳动力、利润的极致推崇之后,陷入了一个能指泛滥的社会当中,系统通过宣扬大众传媒的“物化社会神话”的构想,我们对商品身上所拥有的非功能性表征符号的狂热追求,渐渐迷失了自我。
  我们生活在一个内爆的消费社会当中,一切都在变得商品化、物质化,随着消费神话的建构,物成为漂浮的能指,人们只看重物符号性的功能和价值,但是物在不断地更新中,人永远都在亦步亦趋,物渐渐奴役了人们。物已经反客为主,人受到了深深的异化。比如说从追求普通的手机到追求大屏智能手机再到追iphone6,我们应当看到这并非是对手机的追求,而是对其身上投射出来符号所传达的身份地位象征带给自己的刺激与满足的追求,在这个不断替代的现实中生活,以往的文明里物是一个见证者的存在,他能看见我们自身的产生、完善与消亡,而今天我们成为了一个见证者,因为物已经开始大量的繁衍。
  物的从不变到变化的过程,从见证者到一个主体者的变化,能看到物自身登上了舞台,我们成为了观众,随着它节奏的变化,我们狂热地追逐着,并不断更新我们的现实生活,以顺利地实现我们自己非功能性的符号价值,最终也指引着我们变成了官能性的人。
  首先,他是怀着一种很恐惧的心理来讲述物的,“这是一个没有眩晕没有历史的社会一个除了自身之外没有其他神话的社会”,“这种由人而产生的动植物,像万恶的科幻小说中的场景一样反过来包围人、围困人”,看似与马克思所提出的物化概念非常相似,但是在我看来,鲍德里亚更强调是对它作为一种有区分意义和价值的符号功能非常的看重,所以我们成为了一个真实的物恋者。
  在欲望的驱使下,需求已经降低到了一个浅层次,我们已经不再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而生存下去。当他看到人主体性的丧失,从商品拜物教到符号拜物教的转变,从实物到虚拟的符号一个转变,因为社会发展的无限性,势必会造成这种对符号追求越演越烈,越是玄幻,就越难发现它的欺骗性,反而会耽于这种神话当中不愿走出来。
  《消费社会》解密消费系统如何让人们心甘情愿地投入到消费当中,一方面揭露了系统通过宣扬一个丰盛的神话,去给普通民众洗脑,认为只要丰盛社会到来,人们就能平等地享有丰盛社会的成果,从而催眠他们,使得他们循环在消费活动当中乐此不疲;另一方面揭露了系统把消费过程仪式化、神圣化。
  其次,鲍德里亚在谈到丰盛的时候,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所宣扬的一个具有普世性质的充裕、美好、富足的神话,妄图以总量的增加,去抹杀掉实际上存在的深刻的结构性的差异,妄图用一种虚假的口头承诺和广告、宣传片等这些大众传媒的媒介来让他们努力地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为销售提供更广阔的市场。以“增长即丰盛,丰盛即民主”这样的观点,来让我们去拥抱即将当来的丰盛,用一种财富的形式上的平等抹杀了结构上的差异,也替代了交换社会的透明度。
  暗示民众,刺激民众去消费,并告诉他们只要你们打开口袋,就是为新的一轮增长做出自己的贡献。用一种魔幻的方式,崇高化了消费行为本身,让消费者有一种个人英雄主义情绪的滋长。比如生活当中,我们经常能够在商场、大型超市手拎大包小包的消费者口中听到“我这是为国家经济发展做贡献”这样的自我麻痹、自我陶醉。
  然而,大众传媒也在以自己的编码规则,对整个社会的丰富性、多样性进行赋值来切割、划分,从而过滤出带有它本身意识形态的话语来控制大众,“大众传播的这一技术程式造成了某一类非常具有强制性的信息:信息消费之信息,即对世界进行剪辑、戏剧化和曲解的信息以及把消息当成商品一样进行赋值的信息、对作为符号的内容进行颂扬的信息。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包装。”(131页)
  “电视、电脑媒介以自身作为技术媒介的优势,利用技术将一切都按照线性的排列方式排列出来,无论是世界杯的赛事、美国政府停摆、奥巴马出行访问或是西安音乐学院最美硕士妈妈照都根据同样的编码原则不加区别的播报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大众的思考,消解了事件背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各自特性,使得各种信息本身内容趋向于中性化,使得观众会不自觉地进入它预设好的理解规则中,用自己的编码程序在解读的同时更是被训导的同时人成为媒体的附属品,只能被规定如何去观看、思考、体验世界。在这个预设的模式当中,世界本身的真实就永远被悬置了,这些信息本身就先验地植入了大众传媒所代表的意识形态的力量。
  总之,消费社会通过宣扬一种极大的全面的丰盛社会来临,鼓励人们进行消费,通过单个物品的购买,造成一种消费总体性的幻觉,并通过激发、催生这种幻觉,达到麻醉消费者的目的,从而促使消费者去通过消费创造更多的丰盛。但是系统内部忽略客观存在的不平等,虚构出全民性的、普世性的神话,使用大众媒介引导人民进入这种游戏规则当中,以此来掩盖事实上的一种剥削。在这种媒介相互转播、借鉴的传播模式里,能指虚化并进而成为了漂浮物,使得我们离这个本真的世界越来越远。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相关论文

意识形态形态虚假意识消费
“共生共享”:平等视角下的教育形态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
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财务效应
关于农村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的现实形
浅析电子商务中的女性消费行为与网络
消费者撤回权扩张适用的立法研究
数学应用意识与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思考
加强高校行政人员服务意识的对策探讨
试论网购模式下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