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是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人们对社会现状的普遍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心态问题的高度关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现状:主流健康与问题突出并存,必须客观看待
  总体来看,我国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心态是好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文明建设持续稳步推进,社会成员心态日趋理性成熟。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改革发展攻坚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矛盾冲突集中显现,种种因素叠加让不良心态不断滋生。这些不良心态虽不是主流,但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产生抵触消解,对社会共识的凝聚形成明显阻断,必须正视并认真加以解决。归结起来,不良心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群体焦虑凸显。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竞争加剧,很大一部分人因工作生活压力增大,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2011年3月,日本发生核泄漏后,竟然在我国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抢盐”风波,就是这种焦虑恐慌心态的集中反映。目前,焦虑心态已越来越普遍:有人为买房子而发愁,有人为找工作而焦躁,有人为待遇低而抱怨,有人为粮价低而纠结……这些心态的出现,源于物价涨、就业难、房价高、看病贵等带来的压力,也源于对生活的不安全感。研究表明,焦虑与幸福感呈负相关,焦虑越多,幸福感越少。相比改革开放前,我们的物质生活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按理说人们应该感觉更幸福,可事实并不尽然,一些社会群体的幸福感却有所下降,很大程度上是焦虑心态在作祟。同时,社会焦虑还会导致人们丧失基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降低社会的合作程度,助长整个社会的短期逐利行为。
  ――弱势心态蔓延。调查表明,当前人们的阶层认同普遍偏低。无论是扛着编织袋进城的农民工、拿着简历奔走于招聘会的大学生,还是月收入上万的白领、工作稳定的公务员,都纷纷给自己贴上“弱势”标签,自认为是弱势群体。网络上,“?潘俊闭飧鲎猿耙馕妒?足的词迅速爆红,网民不论贫富贵贱均以之自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弱势心态的泛化。这种心态的产生,源于人们“向上比”的心理习惯。当人们跟拥有更多财富和更高社会地位的人比较时,自然产生心理落差,感觉自己是弱者。特别要警惕的是,人们对不公平、不公正造成的“非竞争性弱势化”尤为不满,这种不满主要指向贪污腐败的官员、为富不仁的商人。任由这种心态扩散蔓延,将导致“仇官”、“仇富”情绪越来越严重。
  ――社会信任降低。近年来,“周老虎”事件、曹操墓之争、三鹿“毒奶粉”事件、唐骏“学历门”等多领域造假丑闻频出,折射出了社会信任降低的现实。在诚信成本太高,失信又几乎没什么损失的情况下,违约、造假、欺诈每天都在上演,互不信任情绪正在越来越多的人群中扩散。这种不信任既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上,也体现在人们对“权威”声音的质疑中。最典型的就是每年统计部门公布的平均工资水平和收入增长速度,几乎一边倒地遭到质疑。“被增长”、“被中产”这类词汇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易于流传的“俏皮话”,也是公众不信任情绪的直接投射。
  ――人情冷漠加剧。2006年,在南京发生的“彭宇案”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当事人彭宇知恩不图报,好心救人反被讹诈的事实,使人们意识到了“当好人”的风险,对社会信任基础造成严重破坏,加剧了人际之间的冷漠。冷漠心态具有较强的弥漫性,从“彭宇案”后,全国各地先后发生了多起见死不救、麻木围观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老人跌倒路边无人相助,救人之前先索要高额回报,公交车上歹徒行凶所有乘客袖手旁观……这类行为令人倍感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漠。特别是2011年10月,广东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遭两车碾压,十余路人竟无一人出手相救,更是让人疼彻心扉。这些冷漠行为的发生,究其根本在于社会的道德风险持续增加,人们宁愿选择冷漠对待、承受道德的谴责,也不愿“惹祸上身”。
  ――浮躁心态泛滥。在自由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下,浮躁成了社会的一种通病,各类人群都深受影响。一些先富起来和有权有势的群体或是骄横狂妄、肆无忌惮,或是盲目攀比、大肆挥霍;一些弱势群体或是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或是急功近利、铤而走险、迈向犯罪深渊。特别是受拜金主义的影响,很多人视金钱为万能,认为有钱就有一切,把拥有钱财的多少当成衡量自身价值和判断是非的标准,既想追求更多财富,又受不了麻烦,耐不住寂寞,不愿付出相应努力。在此情况下,热衷于选美选秀渴望一夜成名、沉迷于彩票中奖指望一夜暴富等社会现象越来越多。放任这类心态蔓延,会导致整个社会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造成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严重后果。
  ――暴戾情绪滋长。近年来,全国发生了多起针对儿童、妇女的恶性暴力事件。从社会心态的角度看,这类事件的发生,与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进而产生报复社会的暴戾心态有直接关系。当前,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利益协调危机。利益受损的群体会滋生出“群体性怨恨”,甚至采取极端手段来寻求利益表达。社会情绪的极端化和暴戾化,是对社会稳定的重大威胁。如不能有效遏制,极有可能因一个很小的偶然因素,引爆整个社会的激愤。2008年6月,发生在贵州瓮安县的围攻政府部门打砸抢烧事件震惊全国。这一事件起因并不复杂,仅仅是因为一名溺水身亡的女学生,其家人对公安机关鉴定为自杀的结果不服。但事件暴露出的暴戾情绪引发群体激愤,从而造成严重后果,需要我们高度警惕。   根源: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必须全面把握
  不良社会心态的滋长蔓延,归根结底是社会现实与公众心理相互影响的结果,既折射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也体现出人们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社会公平的偏差。当前,我国正经历着空前的社会变革,引发不良社会心态的矛盾和问题集中凸显。尽管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了社会公平缺失、贫富差距拉大,人们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机会不均等,社会成果分配也不公平,相当一部分人由此感到很不平衡,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和挫败感,怨恨、焦躁等不良心理自然随之产生。调查显示,人们最关注的社会问题均与社会公平状况紧密相关,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贫富分化和腐败问题。特别是当前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一方面削弱了人们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另一方面又使一些人产生想腐、羡腐的畸形心理。
  二是社会阶层的分化。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结构模式,形成了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外企从业人员等新社会阶层。不同社会阶层在思想意识和心理感受上呈现出不同特征,并加速传播和相互影响,导致少数人的消极情绪极易扩散成一种不良社会心态。与此同时,由于较低阶层向较高阶层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较低阶层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还将弱势心态放大与泛化,从而加剧情感冷漠和伦理对立,导致宣泄不满、抱怨权威、怒指官员等更多不良心态衍生。
  三是社会建设的滞后。民生问题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同时,群众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期望和落差,又深刻影响社会心态的发展。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缺口大,社会建设欠账多,就业难、住房难、就医难、上学难、养老难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依然是牵动社会心态脉搏的关键因素。特别是社会管理服务不到位的问题突出,在部分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往往得不到及时帮助,失望、无助情绪不能及时有效疏导和缓解,加之这些受害者更容易博得公众同情,此类事件一经报道,往往容易产生很大的社会反响,导致更大范围的负面社会心态产生。
  四是价值引导的乏力。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新形势下,原有的价值教育引导手段已难以发挥应有作用,新的教育引导方法途径尚在探索,一些不良文化肆意传播,特别是西方一些错误思潮潜移默化的渗透,轻易误导人的思想,搅动人的正常心态,拜金主义、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有泛滥之势。当今传媒业高度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手机等的广泛应用,使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出自己的声音,众声喧哗、观点纷呈下,往往容易形成此起彼伏的舆论热潮,对社会心态产生深刻影响。加之我国网络技术相对落后,监管能力不足,任由少数媒体和网站滥用“情绪表达”,层层放大了负面情绪和畸形价值观,客观上助推了负面心态的蔓延。
  五是心理服务的缺失。社会心态是由个人心理集合而成的。不良社会心态说到底是个体心理问题的叠加和放大。面对急剧变化的现实社会,很多人不具备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遭到削弱,患上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经验证明,完善的心理干预能够帮助人们尽早发现和治疗心理疾病,避免个体心理疾病辐射弥漫成不良社会心态。然而,恰恰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
  对策:治标与治本结合,必须综合施策
  影响社会心态的各种因素纷呈交织、互相影响,培养积极健康社会心态,不能仅停留在就事论事的疏导化解,而要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系统研究、综合施策、全面推进。既要重视“无形”的心理疏导,倡导公民树立良好精神风貌,也要积极解决“有形”的现实问题。
  在培育引导方面:
  一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用24个字概括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开展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提供了基本范畴,也为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提供了强大武器。要按照要求,深化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积极探索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群众辨别是非能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调适好自己的心态。
  二是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发挥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及时跟踪网络舆论,加强正面引导,让主流声音占据各类媒体的重要位置,为培育健康社会心态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建立社会心态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汇集、分析社会舆情,准确把握社会心态波动规律,为有效疏导各种负面的社会心态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是切实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加大心理卫生投入,建立心理诊疗机构和心理咨询网络,为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加强对心理偏执者、残障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心理干预。坚持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及时有效地帮助人们化解思想情绪,尽早发现和治疗心理疾患。
  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
  一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可以有效淡化不良心态。要扎实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社会分配关系,真正使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趋向公平?采取多种方式,结合岗位工作特点,逐步缩小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和管理层与被管理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提高劳动收入的比重,通过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出台优惠政策等措施,确保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有效提高。强化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监管,为中低收入者减支增收。
  二是加大保障民生力度。进一步完善公共政策,努力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加强就业、教育、收入分配、医疗卫生等领域改革,消除群众不安全感,促进社会心态良性发展。完善社保体系,提高保障标准,实现应保尽保,为积极健康社会心态“托底”。打破社会层面的二元结构,扭转社会阶层固化趋势,为贫穷家庭和低收入阶层创造上升渠道。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努力帮助弱势群体、边缘群体解决实际困难,稳定弱势群体情绪。
  三是加强社会管理服务创新。建立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体系,创造公平发展的空间和平台,让社会成员能够平等参与社会竞争。把社区建设作为优化社会心态的重要举措,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支持人民团体、各类企事业单位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约束,加强对公权人员的教育管理,坚决制止腐败行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是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是消除非理性心态的有效的解药。要整合信访机构、公众听证、调查系统、网络传媒、各种热线的功能,为利益诉求、思想交流、情绪表达、压力释放提供有效载体和渠道,优化社会成员的心理空间和心理氛围。关心帮助困难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和诉求,做好点对点、面对面的思想工作,从根本上化解群众负面情绪。在规范现有各种利益表达方式和渠道的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为群众搭建新的诉求平台。

相关论文

心态积极社会健康
风险社会背景下过失犯判断逻辑的思考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路径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
试论应用于历史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
浅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助推国家治理现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影响因素探讨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