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论《辛德勒名单》的美学意蕴

  电影《辛德勒名单》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巨大轰动,并获得了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殊荣,它还原了当年那血雨腥风的场面,旨在引发我们对历史的沉思与反省。与此同时,影片在创作上采用了多种美学表现手法,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具体表现为暴力美、悲剧美和人格美,以下就围绕这三个方面来对其含有的美学价值进行解读。
  一、暴力美学
  所谓暴力美学,不是指纯粹意义上的暴力,而是在暴力背后隐藏的某种深层次意义,一种反讽、一种反思、一种批评,也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在文学艺术的创造中,描绘丑恶,正如构思美好的事物一样,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它可以成为追求美的工具,为美服务。
  电影《辛德勒名单》中展现暴力美学的场景俯拾即是,如一边是悠扬的钢琴曲,另一边却是咆哮的枪声,钢琴声和枪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观众以巨大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悦耳动听的旋律被无情的枪声打破,这一对看似矛盾的元素被融合在同一场景中,无形中放大了德军给犹太人带来的痛苦,其暴力背后向观众所要传达的是德军对犹太人残存的和平希望的无情绞杀,正是暴力对美的破坏和撕裂,才让我们更加珍视那份难以触及的美,也是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对暴力美学的精心阐释。
  电影在表现德军兽性残暴的同时,也通过暴力美学,颂扬了犹太人民的互助、睿智和勇敢。电影中一位医生因执意不肯丢下自己的病人而被德军当场击毙,这一场景让许多观众不寒而栗,一个是在救人,另一个却是在杀人,一正一邪、一美一丑,导演将道德评判的话语权交到了观众的手中,而观众心中的道德天平早已发生了倾斜,富有张力的对比就是对德军暴虐行径的无情鞭挞。从形式上说,暴力似乎主宰了一切,犹太人在德军的淫威之下只能任人宰割,但实际上在暴力与美的对垒中,犹太人的那一分善良之美压倒了一切暴力的形式,美在暴力中得到升华,并愈显鲜明和突出,死亡主题被表现得庄严又雄伟,它激起我们莫大的怜悯和恐惧,然后又使这情感在狂风暴雨的涤荡中得到了惊心动魄的洗涤。①
  在这里,暴力已然变得平常化,血腥的镜头充斥着整个荧屏,死亡本身不是真正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生,在于通过死亡来揭示生存的真谛。导演正是用镜头将暴力表现到极致,让战争所带来的一切丑恶无处遁形,进而呼唤美,唯有死亡与暴力才能将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于无穷无尽的磨难与痛苦中所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对二战伤痛的极大悲悯,更是痛定思痛之后对未来安静宁和愿景的期许。康定斯基说:“艺术仅仅是时代的产儿,无法孕育未来。这是一种被阉割了的艺术。它是短命的,那个养育它的环境一旦改变,它也就立刻在精神上死亡。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一种能够继续发展的艺术,它同样也发源于当代人的感情。然而,它不仅与时代交相辉映,共鸣回响,而且还具有催人醒悟、预示未来的力量。其影响是深远和广泛的。”这就是电影艺术的魅力之所在,也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
  二、悲剧美
  悲剧作为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中那些肯定性的社会力量在矛盾斗争中遭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引发人们在同情和悲愤中探索和追求,在强烈的情感激荡中奋发向上的审美对象。②
  在这部电影里展现了众多死亡式的悲剧,死亡与悲剧有着不解之缘,悲剧作为一个戏剧种类,从发生学意义上而言,它缘起于对死亡的观照和最终超越;从它借以引起怜悯恐惧之情,并使之得到净化的审美效果来看,死亡如艾伦?坡所言,无疑是最有魅力的诱发因素;而从它的布局结构上观之,死亡又早已成了悲剧的必然结局。什么是悲剧?显然悲剧无以回避对死亡的沉思。电影中各式各样的死亡无疑是在向我们演绎着一幕又一幕的悲剧。
  在德军闯入犹太人居住区进行大屠杀时,医院里的病人平静地服下了剧毒药水,尤其是当镜头定格在最后一位病人脸上时,在服下毒药的瞬间,她的脸上分明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此后,外面的枪声不再与她有关,血腥的杀戮和她也再无瓜葛,一切都将归于宁静。虽然此刻没有恐怖残忍的镜头,但如此的一个微笑却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阿瑟?米勒明确指出:“当我们面临一个在必要时准备牺牲生命去保卫个人尊严的人物时,他会唤起我们的悲剧感。”所以说,此时所上演的的确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悲剧,而这幕悲剧又确实碰触到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人的自由意志和乖戾命运的悲壮冲突,个体生命的毁灭唤起的巨大的怜悯和恐惧的情感,由此进入人人思考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这都可视为悲剧中死亡主题的永恒的审美价值。在死亡与尊严的单项选择中,其结果注定只能是一场悲剧。但是在这场悲剧中,病人对尊严的选择和对死亡的蔑视又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使人深切体味到从悲剧中所流露出的美。当自杀充分展现出人的某种本质力量时,可以具有多重的审美价值,当自杀成为对理想的一种献身时,有一种巍巍然气贯长虹的阳刚之美,这正是电影中的悲剧所揭示的真正主题。
  当然,死亡只是悲剧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不是唯一形式,悲剧还表现在人与自我的悲剧冲突。一个人作为悲剧人物就必须或多或少地被赋予正面的价值因素,诸如美德、理想、正当要求、良知此类始终为人类所肯定的精神因素。一方面,阿蒙?戈勒展现给观众的是善良温柔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正是这两方面的冲突,塑造出阿蒙?戈勒这一悲剧人物形象。从本性上说,他是向善的,所以他对待女仆很温柔,但是,他又有着极为强烈的权利欲,只因这场罪恶的战争给了他杀人的权利,所以他变成了主宰他人命运的魔鬼,他所希望的是别人对自己的绝对服从,只因要满足自己那无限膨胀的权利欲,一切都可以成为他满足自己权利欲的手段。对于他来说,杀人成为他解决这一问题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人内心的冲突就是存在于人格之中的冲突,它具体表现为由人身上同时具有的善恶、美丑的双重属性所形成的情感与理智、欲望与道德、动机与效果的冲突,所以,阿蒙?戈勒身上本有着常人的善良和温柔,但是战争却让他变得疯狂,在战争与人性的交锋中,人性显得是那样不堪一击,情感的沦丧和理智的缺失让阿蒙?戈勒彻底疯癫,当人性的善良沦陷于战争的魔爪下时,这便就已注定只能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同时也为阿蒙?戈勒最终被处以绞刑的又一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可以说,阿蒙?戈勒这一人物是悲剧中的悲剧。   阿蒙?戈勒对海伦的感情同样也是一场悲剧。爱情本来是美好的,但是阿蒙?戈勒渴望与海伦的爱情,却受到德国视犹太人为低劣民族的影响,使得阿蒙?戈勒不敢轻易去碰触这条底线。黑格尔对于此类爱情的冲突也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爱情作为主体心灵中的一种本身重要的权利,就和其他权利与职责发生矛盾对立,使得心情把这些职责视为次要的东西而抛开,否则就要承认这些职责,而走到自己和自己,即和自己的情欲的威力,发生冲突。”令人憧憬向往的爱情在这场战争面前也变得脆弱不堪,有着其难以承受之重。当爱情夹杂着战争因素的时候,它就已经注定了只能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他们从一开始就不是站在一个对等的平台上。一个高高在上而且手握生杀大权,而另一个还在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无比担忧。所以,阿蒙?戈勒对海伦的爱情是徒劳的,但他对海伦爱情的执着和坚守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体现在后来的辛德勒名单这件事情上。当辛德勒向阿蒙?戈勒提出要将海伦列入自己的工人名单中时,经过一番激烈思想斗争的他最终还是答应了辛德勒的要求,他对海伦的爱是纯真无邪的而不是自私的占有,对于战争狂人来说,自己无法得到的东西别人也休想得到的强盗逻辑此时似乎已经完全失效,此时的阿蒙?戈勒似乎已不再那么冷血,而是更多了一分人情味,给人以温暖。但这也是阿蒙?戈勒无可奈何的选择,能够掌控一切的他却无法抓住自己的爱情,这不得不说又是一出悲剧。
  因此,阿蒙?戈勒是善与恶交织的产物,在我们对他痛恶万分时还掺杂着几丝悲悯,但只有对阿蒙?戈勒进行彻底的摧毁,才更能升腾起悲剧的气息,才能使人们在扼腕叹息中更加珍视人性中的那一分善与美,这就是悲剧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三、人格美
  进步的、积极的人生观是人格美的核心。人生观表现着对于人生价值的根本态度,是一个人的行动的内在根据和动因,它对一个人的品德,情操的形成,带有根本性的影响。
  在这部电影中,最能展现人格美的就是奥斯卡?辛德勒。电影并没有将辛德勒塑造成一位全能式的人物,他也有自己的顾虑,这样的刻画让人物更显真实,心灵美和伦理道德的美有着直接的联系,但又不同于一般所说的合乎伦理道德,因为心灵美不仅在于个体的生活行为是符合伦理道德的,而且在于伦理道德对于个体来说不再是一种由于利害关系不得不遵守的,或基于理智的考虑所必须遵守的原则,它已经渗透到个体内在的感情深处,被个体看作是人的生命的意义或价值所在,不惜牺牲一切去求得它的实现,并以此为最大的快乐。③人格美的光芒闪耀在辛德勒身上,这是他深受犹太人尊重和拥护的重要原因之一,人格美所释放的巨大能量让每一个人都难以抗拒,美不但是不以我们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使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情趣。
  一个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对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有所判断,形成并且坚守关于真、善、美的价值观念,进而对于自己所信守的真、善、美观念当成人生价值目标来追求。正是因为辛德勒心中自始至终都坚守着对至善至美的执着追求,所以即便倾家荡产仍是义无反顾。他为犹太人所做的一切早已被犹太人民铭记心中,他身上所展现的人格美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犹太人,所以当德军投降辛德勒即将开始逃亡生涯时,一位犹太人打掉了自己口中的金牙为辛德勒熔铸了一枚戒指,上面刻着犹太法典中的这样一句话:“当你挽救了一条生命就等于挽救了全世界。”这枚金戒指不仅仅是对辛德勒本人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他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性之美和人格之美的最高嘉奖和颂扬。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正是用暴力美和悲剧美等多种美学表现手法,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人性交织的善与美,含有丰富的美学意蕴,对它的挖掘,可以更深刻地体现《辛德勒名单》这部电影的美学价值。
  {1} 陆扬:《死亡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2}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90页。
  {3} 王杰:《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02页。

相关论文

辛德勒意蕴美学名单
宗白华的精神人格与美学之路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
浅谈悲剧《俄狄浦斯王》的美学特征
福贵形象的电影美学价值
论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实践的现实意义
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
柏拉图音乐美学思想浅析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