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探讨电视民生新闻失实的因素

  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对知情权要求程度越来越高,媒体人在恪守新闻真实方面来不得半点儿含糊。因为,公众获得消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渠道都终将指向一个最基本的客观事实,也就是新闻真实。任何虚假的新闻、不实的报道都会对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一、新闻真实的含义及重要性
  新闻传播实践活动告诉我们,新闻是正在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毫无疑问,如果抛去新闻的时间性(正在传播、新近)和公开性(信息),真实应该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真实,是新闻客观性的要求,新闻所反映的必须是客观现实,必须真实,不能虚构。新闻真实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新闻事实真实准确,二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实认识正确。
  电视新闻是电视发挥舆论功能的基础,它把事物的本来面目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观众可观其形,听其声,其真实感毋庸置疑。正因为如此,观众很容易把电视上播发的新闻作为权威性的发布。民生新闻,因为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受关注的程度更高。可以说,每时每刻,我们制作播出的新闻都在接受着观众严格的检验。
  多年的新闻实践告诉我们,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媒体商业化趋势日渐明显,媒体市场竞争激烈。受经济利益和知名度的驱动,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出现了偏离真相,违背新闻真实性的行为。笔者认为,新闻失实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二、民生新闻失实的主观因素
  1.受利益驱动,炮制假新闻。部分新闻记者为了自己的名誉或者经济利益,不惜虚构事实,编造新闻。这不仅损害了个人的名誉,而且损害了新闻节目、新闻媒体的形象和声誉。
  比如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了新闻调查《纸做的包子》。该栏目编导通过暗访,发现在朝阳区东四环附近的早点铺中出售用废纸箱和肥猪肉做馅儿的小笼包。片子一经播出,全国哗然……不过,后经北京工商、食品安全部门甚至警方全力核查,最后发现该报道是编造的新闻,是编导为了完成任务,以喂狗为由,要求店家用浸泡后的纸箱板剁碎掺入肉馅,制作了二十余个“纸馅包子”。在店家不知情的情况下秘密拍摄了制作包子的过程。
  2.缺少求实精神与责任意识。好新闻是靠脚板走出来的,绝不是凭借想象、推理、经验,或者打几个电话,又或者在网页上复制粘贴得来的。部分记者在实际采访活动中,为应付差事,心不在焉,偏听偏信,到新闻现场露个面,简单问几句、采访几句,就草草了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事实不清,甚至背离新闻真实。所以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加强道德修养,培养责任意识。
  3.知识面窄,经验不足,难辨真假。有些假新闻的发生,真的是事与愿违。记者本不想发假新闻,但实在是囿于自己知识有限,对相关事件涉及的常识不甚了解,所以很难辨别新闻的真假,糊里糊途地进行了编辑报道。作为新闻记者,特别是民生新闻记者,应该深入生活、多多涉猎生活百科,就算是官方发布的消息,也不能盲目相信,要眼见为实,不能偏听偏信,努力避免因为无知造成的虚假新闻。
  4.出于竞争需要,为了新奇,放弃事实。有些时候,新闻传播者、新闻记者出于从众和猎奇的心理,抢先发布消息,以获得受众的关注。比如2016年的北京八达岭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为了求新、求特,有些记者在表述老虎伤人事件造成一死一伤的恶果之余,把“伤者为什么会下车”当作了最大的新闻点,于是各种猜测纷至沓来……作为民生新闻工作者,我们千万不可求新求奇而充当愚民的角色,枉顾广大观众对媒体的信任,以至于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
  三、民生新闻失实的客观因素
  1.部分人对媒体的利用。在媒体商业化运作模式下,有的媒体把新闻栏目或节目当成商品,一些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把电视媒介、新闻记者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的多个信息来源,不管它来自热线电话,还是匿名消息源,抑或是何种媒体,新闻记者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即,发布消息的人是有选择性的,他们宣扬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甚至会故意制造一些错误在里面。
  如果某些栏目或新闻记者为了抢发新闻,不考察信息来源的真实性,直接采纳,很容易误入歧途,制作出虚假新闻。当然,在媒体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下,也不排除个别媒体在经济利益面前,主动同生产企业或采访对象合伙炮制虚假新闻的因素。
  2.社会诚信环境不容乐观。每年的“3?15”都备受瞩目。如果打假盛行,就说明假东西太多。虚假现象多了,人们似乎就见怪不怪了,就有了耐受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包容虚假事物本身就是在助长造假。在这种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下,一部分新闻记者在认识上就有些模糊,觉得通过报道一两条虚假新闻来提高收视率算不得什么大事。更何况,就算播发了一两条虚假新闻也不需要承担多大的后果。
  3.媒体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v观全国各大电视媒体,常年跑新闻的群体集中在30岁以下。他们精力充沛、反应灵活,这固然很适合跑新闻。但是也应该看到,新闻记者群体的人员并不稳定,流动性比较大。究其缘由,他们常常被当作“新闻民工”来对待,不仅工作节奏快、压力大、收入低,而且没有相应的培训机制,不能获得业务上的成长,再加上自身存在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长此以往,年轻的记者也就失去了当初那股跑新闻的新鲜劲,采写的稿件也是每况愈下,应付差事的虚假新闻自然在所难免了。
  总之,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的基本责任和道德底线。为了树立媒体的公信力、为了我们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新闻工作者应自觉规避产生新闻失实的原因,努力创办出值得百姓喜爱信赖的民生新闻。
  (作者单位:锦州广播电视台)

相关论文

民生因素电视新闻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力资源回流的影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
试论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
试论企业税收激进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新闻短视频的配乐问题探讨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影响因素探讨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