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日常生活审美化背后的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138-02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观点的提出由来已久,但是,目前的学术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却没有确定的解释。如果把它当作是一个文化与美学的命题,则最早是由西方当代著名学者费瑟斯通和韦尔施率先提出来的。英国学者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给我们概括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艺术亚文化的兴起,在西方,这个潮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和超现实运动为代表,他们追求打破艺术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消解一切艺术的“灵气”。他们认为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或审美的对象。不管是大街小巷的废弃物,还是身体,偶发事件,甚至是便池,都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进入艺术的殿堂;二是将生活转换为艺术的谋划,具体指的是追求生活方式的风格化、审美化。而审美化的谋划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者波德莱尔,一直延续到福科等后现代主义者;三是日常生活符号和影像的泛滥。大众电子传媒的快速发展,导致今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符号化、影像化。它越来越像一面镜子,构成现实幻觉化的空间。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就是围绕着高雅艺术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而提出来的新命题。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提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层含义实际上给我们解释说明了审美化的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艺术领域内部的各个艺术种类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觉地逐步地冲破高雅艺术与普通大众生活之间严格的传统界限;第二个时期,普通大众越来越倾向于按照艺术来规划自身的生活,希望自己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艺术彰显和艺术气息;第三个时期,物质生活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形象化、图像化、幻象化,人们习惯于眼球冲击带来的心理审美愉悦感。由此可见,日常审美化的出现导致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与高雅艺术之间进行了很好的沟通和融合,逐步地拆解了普通生活与高雅艺术之间的隔阂。它们之间的距离在当代社会中不停地被拉近,逐渐变得模糊甚至是完全消失。这种趋势的产生非常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美学观念,把传统的艺术样式,诸如文学、音乐、美术、雕塑、戏剧等高雅艺术都普及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去,改变着普通大众的生活观念,深入地影响着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习惯。比如人们的穿衣打扮、饮食起居、家电装饰、电脑手机、汽车广告、甚至人们去进行美发、美容、美甲或是美体都是如此,美已经成为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因此说,日常生活极大地走向审美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同时,传统的美学范围已经不能更多地涵盖新出现的美学现象。所以,新时代的美学范畴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突破传统美学的范畴,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下的文化语境,更广泛地为普通大众服务。
  二、审美心理产生的原因
  审美心理是一种综合的文化意识体现,广泛地涉及政治观点、宗教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同时,它又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与时俱进的。因此说,“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也随着时代的改革和变迁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第一,上个世纪以来,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给生活大众提供了非常丰富和充裕的物质产品,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已经不再完全是注重商品的实用性,而将更多的目光关注到商品的美观性;第二,近十几年来,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一片蓬勃兴盛之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众的消费转向了非物质化,非实用性的商品消费形式。商品的包装和形式更能愉悦大众的眼球,刺激大众的消费。第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人们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为了最基本的吃穿住行去辛勤地劳作,人们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多,那么这个时候,审美的娱乐休闲因素就大大地凸显出来,直接导致了娱乐产业、美容行业、身体文化、文化工业等的大力勃兴。第四,大众传媒文化的迅速发展和大力普及,使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地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图像符号和影像:不管是伫立在街头大量的广告牌,还是丰富多彩的家居装修,无论是各大电视台的娱乐节目,还是各种类型的电影,甚至是流行歌曲的MV,或者电视报道美国和伊拉克的战争等等,我们都离不开影像的展示,而这些影像并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再现或者模仿,而且是主动地去影响现实构建现实。这样,就会导致现实世界与影像世界之间差别逐步消失,使得大众的日常生活以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第五,日益丰富的大量的物质产品,极大地提高了普通大众的经济消费水平,同时也快速地改变着大众的消费心理,人们除重视商品的实用价值外,更加看重商品的象征价值。这样,商品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产品,更多的是一个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吃穿住行的档次都成了衡量个人地位身份的标准体现,商品所包含的象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压倒了它的实际使用功能。人们对于各种商品外观的大力追求体现了他们审美心理的变化。
  三、审美心理表现
  (一)彰显个性
  现代社会,人们更注重追求生活感官享受和张扬欲望。以服装和发型的审美心理为例。
  1.纵观中西服装的发展,服装的演变过程最主要的是以强调功能为主线的,而服装最基本的功能是遮蔽身体,抵御寒冷。但是,随着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人们的消费生活正由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人们不再是仅仅满足服装的遮体保暖功能,而是越来越强调服装的美感以及服装怎样烘托自己的身价和个性气质的功能。个性和时尚结合,彰显鲜明个性的着装特点,是这个时代呈现的主流。人们追求服装的新颖和流行,追求着装的与众不同,而一些怪诞的服装正好满足人们的心理诉求。在现代人眼里,时髦、有创意的服装能够张扬个性,更好地修饰自我,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时代赋予它的特定内涵,比如在时尚界,“波西米亚”风格成了追求放荡不羁、自由浪漫的代名词,而“波西米亚”风格也成了演绎小资情调的最好方式。“朋克、嘻皮”是反叛精神,颓废思想的代表。而这些却是新一代认为的最流行的时髦打扮。   2.美发是现代社会极热的流行产业,染发烫发已经是一种流行狂潮。人们颠覆了对传统黑发的审美,把头发染成金色、红色,甚至绿色、白色、蓝色。更有甚者,一个头发染成五颜六色,来达到独特美的效果。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怪异的发型也日趋流行。而日趋怪异的服装和发型的搭配使人们颠覆了对传统美女帅哥的认定,女性和男性之间的界限似乎越来越模糊。男人女性装扮,女人男性装扮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潮流。而近年来,各种各样的选秀活动更是把这种彰显个性的行为推向极致。
  (二)释放自我的价值追求
  以文学艺术为例:文学艺术是对历史现实中人的关注,通过观察人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优秀的文学作品,表达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是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原创性美学精神,其衡量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尺度应当是审美、教化、娱乐功能的统一。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中,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中,人们日常生活的范围和审美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步地模糊乃至消失。文学艺术通过广告作品以及电视、电影等各种传媒手段日益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随着日常生活不断的审美化,在文学艺术作品方面也逐渐地展现出日常化的特征。作家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大众日常平凡的生活当中,开始叙写油盐酱醋和吃喝拉撒。我们把这种文学形态称之为“亚文学”。它不再与先锋文学挂钩,也不同于正统的有明确文学界限的文学。亚文学强烈地冲击了传统文学的定义和传统文学的观念。比如近年来非常盛行的名著揭秘以及戏说历史的影视作品都体现了大众的娱乐消遣精神,也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价值的追求,过一种轻松、自在、和谐的生活可能是现代人的需求。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大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大众更关注生活的内容和艺术性,倾向于对生活的审美体验。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异常丰富,商家要想牢牢地抓住消费者,就必须凸显物品视觉上的美感,极大地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另一方面,现代生活重重压力之下,大众为了更好地寻求释放,过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从而推动了艺术的媚俗化倾向,改变了大众的审美心理。

相关论文

审美心理生活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
浅析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
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研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