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国内外学习型高职院校建设比较分析

  一、国外构建学习型高职院校分析
  1.德国学习型高职院校分析
  第一,产学结合的“双元制”管理模式
  德国学习型高职院校采用的是产学结合的“双元制”管理模式。教育企业为“一元”,职业学校为另“一元”,“教育企业”由审核通过具有相关资质的企业担任。该模式将企业生产实践中需要的职业技能与学校的专业理论教育有机结合,将传统的“学徒”式培训方法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有机结合,是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双元制”的教学管理由两部分组成,管理体制上存在企业实训管理和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两条线。企业实训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教学费用由国家及州政府负担。通过学生在企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学习的方法,掌握最实用、最先进、最需要的职业技能,做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第二,“双元制”专兼职师资队伍管理方法
  师资队伍由企业的技术专家和学校的专职教师共同组成,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超过了教师总数比例的一半,如柏林高专等学校,兼职教师约有500多人,专职教师约300人,职业学院兼职教师比例则更多。尤其是专业技术性比较强的实践类课程,教学任务主要是由兼职教师承担。“双元制”的教学管理制度,相对于企业和学校而言都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系统,该模式促使教职工应不断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对教师的各项能力要求颇高。学生技能学习是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模块中进行的,学校和企业是学习的两个促进机构。教师由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实训教师和学校教授专业理论课的理论教师两部分人员担任。学生兼有双重身份,既是企业的学徒,又是学校的学生。
  第三,“双元制”管理具有明确的专业建设目标
  “双元制”专业建设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非常明确。强调职业教育是为特定企业培养“专门人才”,不是为全社会培养“通用人才”。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都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决定完成。每个专业都设有专业委员会,其成员由企业和学校的专家代表共同组成,其职责是制定和监督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整。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实验安排、实训实习次数、考试的组织和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进行研究制定。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
  第四,“双元制”的课堂教学管理
  “双元制”课堂教学以间接经验的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强调过程化教学,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采取研讨型小班化形式,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教学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通过项目任务的实现,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对具体的产品及生产过程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展开教学实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仅起到引导参谋作用。学生的成绩由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测评完成。基础理论课程成绩由学校组织考核给出,实习课程成绩由企业组织考核给出,部分任职技能考试由行业协会组织考核给出。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企业教师作为学生的第一指导教师,学校教师作为学生的第二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及成绩的评定,由企业和学校联合组织进行。
  “双元制”管理模式由政府、职业学校、企业、行业各负其责共同参与组织实施,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系统。“双元制”管理模式的实施需要预先制定管理方针和政策,对市场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细化考试、监督、协调等微观管理方面的工作。
  2.日本学习型高职院校分析
  第一,“产学合作”的管理模式
  日本学习型职业教育机构采取的是“产学合作”的管理模式。该种模式集职业院校与产业界合作办学、科研委托、人事交流、资金资助等方面于一体,成立学术振兴会,学院与企业形成了一种平等互利的新型关系,不断促进职业院校的学习管理能力。
  第二,学术振兴会在“产学合作”管理模式中的作用。
  学术振兴会是日本学术振兴事业的中心实施机构,其功能是促进职业学院的学术研究,促进职业学院与社会及企业的精诚合作,其工作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支持。学术振兴会下设的“综合研究联络会议”由产界和学界专家组成,对产学联合、未来发展的领域和推进发展的方法等进行综合调查、研究部署。“产学合作研究委员会”对技术开发、发表论文和重大课题研究负责攻关落实,下设的若干个专业委员会根据各研究领域的具体情况开展工作,最终使企业发展的技术需要和当前最新的科技成果在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得到贯彻落实。
  第三,“产学合作”的管理模式分析
  “产学合作”的管理模式由职业院校向产业界提供人才,输出最新科研成果,产业界向职业院校提供实践岗位,资助职业院校科技创新。该模式有利于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在人才、物力、财力上的资源共享,缩短科技人员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加速了科技人员的培养,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率。院校与企业的这种合作互相需要、互利互惠,提升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加快了企业的技术革新,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了职业院校的科研发展。
  3.澳大利亚学习型高职院校分析
  第一,TAFE管理模式
  澳大利亚学习型高职院校采用的是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管理模式,该模式由澳大利亚政府开设的TAFE学院负责实施管理,充分发挥行业的纽带和桥梁的作用,以实用为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全国统一的资格标准体系。澳大利亚全国通用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形式,有利于知识更新、思维开拓和人才培养。   第二,TAFE管理系统
  TAFE的决策系统。TAFE决策系统组织成员以各州行业的技术专家为主,相当于委员会形式,对TAFE的发展、企业岗位需求调研、学校专业设置、经费投入等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决策,行使权力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行业的主导作用。
  TAFE的管理系统。TAFE学院设有学院董事会,董事会大多数成员均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工程师。董事会参与制定学院办学宗旨及具体操作规范,研究学院的办学思路规模、校长选聘、人事安排、课程开发、经费筹措等学院发展重大事项。行业主导制定具体的课程开发,并由州政府颁布实施。
  TAFE的评估系统。行业负责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估和不定期抽检,经常性地开展职业教育和企业实训的满意程度调查,并及时反馈给职业学校和企业。企业和职业学校对反馈的意见进行整改修正,不断提高TAFE的教学质量。
  TAFE的师资队伍管理系统。TAFE学院聘任大量具有企业生产一线经历的高级技工担任教师,行业鼓励企业兼职教师到职业学校任课,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每学年要安排两周到企业工厂实习,确保给学生培训的是最切合实际、最需要的、最前沿的内容。
  TAFE的实训管理系统。行业通过帮助学校联系知名企业建立企业实训基地,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接待学生实训,企业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提供真实生产基地培训职业学校学生,同时企业为自己培养出大量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的新员工,做到了校企利益共赢。
  二、国内构建学习型高职院校分析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学习型组织分析
  第一,明确清晰的愿景目标
  “五位一体”的办学定位。“五位一体”的内涵是成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创新基地;成为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中心;成为区域中职教育师资培养基地;成为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成为高级工和高级技师的培训考核基地。这五项任务确定了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和属性,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和“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
  第二,开放式的管理体系
  学校“三个贴近”的办学方针,即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专业建设特色是紧密切合区域市场需要,深圳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就把专业办到哪里。该校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定专业,实行以职业素质能力提升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专业群建设新理念,紧追时代发展需求,积极参与地方现代化建设分工,主动承担起引导市场需求和创造市场需求的责任,专业设置不断更新,以积极的姿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严格按照生产过程化进行设计,仿真流程个性鲜明,针对性强。
  第三,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化
  制定校企合作办学制度,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与企业全方位合作、全过程参与、多层次推进。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聘请行业一线近1000名校外专家,与6000余家企业建立了各种联系。与企业全方位合作,共同承担培养任务。与企业行业建立公共技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互补、共同革新和共同服务社会。学校与企业建立企业培训学院,如华为3COM网络技术学院、海王星辰药店管理学院、海德堡印刷技术培训中心等,使企业与学院捆绑,把外来资源构建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院面向社会积极开展科技服务。近三年,学校承担横向课题97项、市科技项目55项、省科技项目12项,有7项成果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其中深圳市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有19项研究成果获得专利或软件著作权,据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公布的统计数据,该校授权专利数连续两年进入广东省高校前8名。其中,江世宏博士的“荔枝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三年累计推广200多万亩。近三年,学校承担各类科技服务375项,到款额2281.86万元,在全国同类院校处于领先水平,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学习型组织分析
  第一,管理体制灵活
  学校采取股份制办学方式,由法人股东和自然人股东共同出资建设。法人股东由区域经济实力雄厚、社会信用良好、具有共同目标的实业集团和组织担任,如江苏翔宇教育集团、苏州光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自然人股东由学院管理层担任。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倡导教职工参股参管,提高教职工参与建设的热情,实现现代股份制院校的集约经营和绩效管理,拓宽了市场化办学之路,拓宽了股本来源和优化了股比结构,在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专业课程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进一步凸显了股份制院校的体制优势。同时学校根据发展需要,股东会邀请了包括国内外知名高校,以及荷兰威特立创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VDL)、德国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BOSCH)、韩国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SAMSUNG-SESS)、芬兰诺基亚通信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NOKIA)等14家著名跨国公司组成学校董事会,在设备提供、技术支持、师资培训、信息分享等方面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灵活的办学体制,有利于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训基地建设、“双化”、“双师”队伍培养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校在没有政府财政拨款的情况下,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自主办学、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
  第二,以实为准“教学工厂”的管理模式
  学校坚持“先进、实用、必须、够用”高职教育原则,打破传统的课堂“填鸭式”单一学科教育模式,设计出与企业生产实际相匹配的仿真“教学工厂”实践环境,依托仿真教学模块实现学习与工作、教学与实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实习工厂不同,“教学工厂”将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引入到课堂教学情境模块中,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采用工作过程化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学习平台,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学些什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同时,“教学工厂”的真实生产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同步提升,缩短了学生的企业适应期。   第三,敢为人先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学校立足国际化发展之路,不断深化与外资企业和海外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打造“国际化”品牌,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培养“国际化”人才,积极与世界接轨,探索全球化发展道路。学校管理国际化,邀请14家跨国董事企业和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加拿大尼亚加拉学院、比利时鲁汶工学院3所海外董事学校参与管理,为实现学校的国际化管理提供了体制保障。师资培养国际化,依托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芬兰帕堪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比利时鲁汶工学院3个稳定的学校海外师资培训基地,以及紧密合作的外资企业,为学校“双化”师资队伍培养搭建了平台。课程标准国际化,引入国际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嵌入课程体系,积极推行双语教学,实施学分互认,推进课程标准的国际化。学生交流国际化,通过学生到德国、比利时、韩国等国的海外就业,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比利时鲁汶工学院互派留学生,建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国际研习基地(Suzhou-SIPIVT)”、芬兰帕堪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IVT实训基地”等途径,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同时,拓展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3.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学习型组织分析
  第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学校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中心,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成立市场部,整合校外资源。实行学校两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建设服务平台,推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双赢合作,形成了校企资源互补优势共享合作平台,丰富了知识,开拓了学校视野,提升了办学水平,推动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发展和地方建设作出了贡献。紧跟市场需求,主动牵头寻求多层面、多角度合作,广泛开展员工培训、技术服务、企业宣传等工作,积极融入到区域社会大环境的发展中,不断从中汲取新鲜的先进的科技知识。目前有330多名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工作,与校内教师一起组建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其中有2个团队被列为“国家级专业教学团队”。
  第二,建立资源共享体系
  为提升各部门执行力,学校按照“小机关、大教学、强管理”的原则,以重点专业为主干,相关专业为支撑,设立专业群建设项目。按专业门类整合师资队伍,选拔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建由行业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为主的教学团队,通过教研室学习、说课比赛和经验交流等活动,全面促进了师资队伍专业授课能力,提高了教师的团队学习能力,增强了社会影响力。对有条件的专业教学团队,引导向科研型团队拓展,通过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增强发展后劲。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实施绩效管理。将校内资源整合为4大基础实验中心和9大专业实训中心。为充分满足专业教学和社会培训要求,校内实验(训)设备实行共享和对社会开放,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通过指导教师负责制、预约登记制、后勤服务保障制等一系列制度,加大实训中心的开放力度,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和受益面。运用网络技术建立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开发了1000多个课程模块,建成12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和61个职业资格培训资料题库,这些集成优化的教学与培训资源,既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行业企业开展职工培训提供了技术服务。
  三、国内外学习型高职院校建设比较分析
  1.选用开放式学习系统
  职业院校开放式学习系统以目标任务为指向,积极与区域经济实体联系,积极融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通过政府、社会、企业、学校等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相互促进,相互学习,按照市场需要进行专业设置,按照岗位技能进行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系统。不孤立自己,不闭门造车,使学校的教育产品有市场需求,努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学习方法灵活,学习内容实用,不拘泥于教材,不拘泥于课堂。师生从以往的被动学习向现在的主动学习转变,从课堂学习向课外学习转变,从学校学习向工厂实习转变,发现问题就解决,出现不足就改进,一切以实际出发,与市场紧密联系,做到了自由学习,自主学习,把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和终身学习有机结合。
  2.选择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该模式的教学与改革紧密相连,促进了教学不断适应科技、生产和经济发展。按企业岗设置专业,提高了教学实用效果。学生由于在工厂实习中增加了认识,对课程内容提出了各种意见和建议,从而推动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加强校与企合作力度,密切教学与生产的联系,促使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由此可见,产、学、研相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学校、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办好学习型高职院校、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加快企业现有人才的学历教育,有利于企业提升生产力,有利于高职教育可持续化发展。
  3.创建学习资源共享机制
  由“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建立涉及面广、服务面宽的资源共享平台,满足了各方需求,达到了各方共赢。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制定相关法律政策,积极推进教育界与企业界的良性合作,有条件地促进和推动校企合作。职业院校与企业出于双方自身利益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支持、互动共赢。行业组织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师资培养、学生就业和办学质量评估等工作积极发挥自身的监督引导作用,全面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引进竞争机制,使校企双方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建立一个含学校、政府、社会、企业等在内的资源丰富的学习共享机制。

相关论文

学习型高职国内外院校分析国内
保险精算课程教学分析
大同旅游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试论学分制下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适应电子商务的福建省老年教育需求分
浅谈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升
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陶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
电商营销模式的新变化分析——以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