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红色教育的路径选择??

  红色文化属于一个时代的特殊记忆,充满正能量的红色文化有着很强的传承功能、人文价值和感染力。研究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问题,做好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新时期,我国青少年的自身素质整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随着全国红色旅游的广泛开展和红色影视、红色文艺的广泛传播,借助于各种红色文化资源的红色教育也逐步被人们重视起来,这为进一步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更新红色教育观念
  1.树立以青少年为本的理念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红色教育,必须树立以青少年为本的理念,认同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把传统教育中的单向灌输转换为现代化教育中的双向交流。
  首先,确认红色教育中教育者和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在学校里,红色教育工作主要由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他们是教育者,对红色教育的认知程度较高,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他们是红色教育的一个主体。同样,青少年作为红色教育的受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和教育者是平等的,不能把他们简单看成教育过程的“附属品”,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实际上,红色教育的真正客体是所要进行教育的内容,即党史国情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等,这些教育客体是联结教育者和青少年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其次,红色教育的双主体原则要求青少年主动影响教育效果,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以青少年为本。青少年作为红色教育的受教育者,他们是教育过程的一个主体,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对教育活动进行干预,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他们的作用,考虑用他们的需要和接受方式来进行红色教育。每个青少年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和价值观念都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需要重视对这个主体进行差异性研究。因此,以青少年为中心,满足其需要才是红色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红色教育中,以青少年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认真把握其本质特征,不断增强红色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2.树立实效意识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这篇著名的文章中强调:“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1]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谈话中也深刻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2]显然,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背道而驰,求真务实、敦本尚实才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具有的品格。事实上,在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时,由于缺乏明确有效的评判标准,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务虚”。目前,国家十分注重青少年教育工作,但在青少年接受红色教育的问题上,不同程度上拘于形式,实践效果较差。
  首先,要彻底根除青少年红色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就要从主观上清醒地意识到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脱离的危害性,自觉从思想上重视这项教育活动,把它当做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提高反对形式主义的能动性和自觉性,走出“对上负责”的怪圈圈,增强红色教育的实效性。其次,要将形式与形式主义区别开来。形式不等于形式主义,形式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红色教育必不可少的载体和教育手段。利用某些重要纪念日、节假日组织青少年在教育基地开展思想教育,要结合青少年的年龄、心理、受教育程度等特点,结合社会主旋律和主流价值观,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针对性,避免搞一些外强中干的花花架子,使青少年误以为这种教育形式就是形式主义,而对这种活动丧失信心。
  二、完善红色教育评价机制
  在针对青少年开展红色教育时,如果缺少一套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就无法为教育活动提供有效的保障。建立健全青少年红色教育工作评价机制,对于把这项工作循序渐进地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对教育者的评估。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树立以青少年为本的理念,不是要否定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教育者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实施者和主要力量,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教育者的评估,是青少年红色教育评价机制的重要环节。具体来讲,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评估,主要看其是否按照岗位职责来开展工作,主要提出班级红色教育计划,及时召开与红色教育内容有关的主题班会,检查活动的落实情况,指导班级党(团)活动,发展学生团员或党员以及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教育力量加入到红色教育活动中来,等等。目前,学校政治理论课是开展青少年红色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对承担课程教育的教师来讲,其评估主要集中在考察教师按照学校教育目标要求完成教学情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思想实际,增强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注重实践体验,把知识和红色文化内化为青少年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
  二是对教育过程的评估。对青少年红色教育过程的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学校红色教育工作计划的评估。对学校工作计划进行可行性研究,考察其是否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校周边红色资源实际;考察红色教育工作计划能否落实到位,责任是否落实到人。二是对教育内容的评估。教育内容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重要因素,是青少年红色教育的重点。评估教育内容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青少年红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党史国情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等,同时,还要考核它们在校园主流媒体和主要活动中的建构情况。
  三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学校红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真切的爱国情感,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自觉地学习党史国情的基本内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对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状态的评价是整个评估的中心内容,也是深化红色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与经济活动相比,思想观念的形成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具有隐蔽性和潜在性,不会达到立竿见影的功效,因此,在评估终极效果时,应重点考核以下几个指标体系: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对人的考核与对人的思想的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与重点考核相结合以及纵向考核与横向考核相结合等,力求考核结果从最大层面反映红色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实际产生的影响。   三、创设红色教育社会环境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影响人,环境造就人。良好的环境对人的成长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不利的环境阻碍并制约人的成长与发展。因此,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探讨如何创设红色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弄清两个问题。第一,在教育工作中,环境影响与个人的作用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这一论述指明了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第二,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环境对人施以各种环绕力,能使人的思想和心理的发展按照环境的作用力被改变、被同化。
  1.发挥政府在青少年红色教育中的调控功能
  当前,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在快捷的信息传递作用下几乎失去时空的距离,学校正面教育的效果对社会大气候的依赖越来越明显。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人类的生产生活几乎“无死角”开放,青少年思想教育问题也不例外。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的局限性凸显,这个力量只有在学校内部才可卓有成效地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个强有力的外部粘合力来促进社会环境在青少年红色教育中发挥良好作用。这一外部粘合力就是来自具有配置和整合社会资源能力和条件的政府。首先,必须明确政府在青少年红色教育中的宏观管理功能。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政府不可能也不必要事无巨细指导青少年红色教育,但还是要发挥其宏观管理功能,挖掘教育主体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整合,避免资源的闲置浪费。学校作为青少年红色教育的主阵地,理应承担主要任务。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亦不能忽视。这两者在教育中的合力较容易形成。社会环境在青少年红色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养成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但社会这一大环境不会自觉形成良好氛围,也不会主动发挥综合依托和教育功能,则需要政府的介入和指导。新闻媒体、文化创作机构、社区单位等社会系统的子系统都是青少年红色教育的重要力量。政府应逐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为青少年红色教育提供经济保障,扩大教育基金来源渠道,创设具有感染力的社会氛围,用法治来促进和保证青少年红色教育的发展。再次,政府还要自觉主动地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资源,避免三方面“各自为政”,出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不良环境“拖学校教育后腿”的现象,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以利于红色教育形成最大的合力。
  2.创红色文化精品,以优秀的作品感召青少年
  首先,要树立精品意识。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并进一步指出:“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因此,要准确把握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精神传承,实施精品战略,努力打造红色旅游景区文化、红色影视作品、红色歌曲、红色书籍、红色网站、红色舞台剧、重大节庆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等优秀作品,传播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念和红色文化精神,将追求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放在第一位,在人们接触“精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内化其精神追求,最终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其次,组织红色教育活动,创造红色文化精品,要充分考虑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4]青少年群体是最有活力、最富创造力、最具可塑性的群体。红色文化精品对青少年来讲,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当前,在我国各种各样的红色作品数量较多,但质量参差不齐,适合青少年群体特点、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红色文化精品较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有些作品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和经济价值,作品中出现了丑化英雄人物、扭曲历史事实、善恶美丑不辨、颠覆主流价值观、浮躁奢华等不良现象。这对于辨别力尚低、自我意识正在发展、情感日益丰富、情绪热烈而冲动、探知事物隐秘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的青少年群体来讲,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和挑战力。因此,创造适合青少年群体的发展规律,遵循思想教育原则的红色文化精品,用优秀的作品感召青少年、吸引青少年,仍是当前一项艰巨的任务。

相关论文

路径青少年红色选择教育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思考
浅析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的有效
浅谈新时代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实现路
论沉浸传播的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实践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
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
浅析我国建设统一大市场的路径与挑战
浅析后疫情时代高职来华留学生教育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产品跨境电商发展路
浅谈图书馆在数字人文服务研究中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