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隐性课程(因素)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价值研究

  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在《课堂生活》一书中提出的,传到我国是在80年代中期。目前对于隐性课程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表述。但综合各家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隐性课程,它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通过非教学形式隐蔽地作用于学生,会对学生的价值、情感、意志等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因素。因此,国内学者又将其称为“潜在课程”、“第三类课程”、“隐蔽课程”等。
  思想政治课是担负着通过教育学生使其在思想、道德、品格、心理等方面按照期望的方向获得全面发展的重任。思想政治课效果关乎到学生的发展。如何上好这门课,如何教好学生一直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就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内容。
  一、德育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说过:造成青少年教育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的。而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在教学中一味的强调对知识的灌输,忽视了知识背后隐藏的德育因素,把理论和学生的实际割裂开来,无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出现“假、大、空”的现象。使得思想政治课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最多只能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德育实效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学生品德的发展,要靠学生自身的感悟和体现,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而不是靠外力强加的。思想政治课的理论灌输只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在影响因素,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学生内在的对知识的转化。离开了学生自身的体验和对知识的内化,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意义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思想政治课应该采用体验式教学。使学生通过亲历的过程达到对理论的真正理解,并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认知体系中,指导其日常的道德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重点不是经由教学获得了多少知识,还在于对学生内心世界的触动,彰显出学生的价值和主体性。这种教学更适合发挥隐性课程因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深入学生的情感内部,促成学生道德品质的内化。
  另一方面,在一般性智育中,教学的重点是抓“知”,而且只需要抓“知”。因为智育过程主要是一个认知过程,学生只要知道了,就会相信,从而就会“行”。例如,知道“天冷容易感冒”,人们就会相信,就会多穿衣服。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不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既要抓“知”,也要抓“信”和“行”。这是因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信、行统一的过程。仅仅重视“知”的环节,忽略其他环节,缺乏生动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也会导致德育实效的低下。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情、意、信的培养往往是在师生之间亲密的互动中,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在教师不经意地一句表扬中,这都是隐性课程因素价值的最好体现。“润物细无声”就是对隐性课程因素的最好诠释。学生做到知、情、意、信、行相统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才算真正得到实现。
  二、智育价值
  首先,隐性课程因素可以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进而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能否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样是思想政治课,有的老师可以把课堂气氛调动地非常活跃,讲课栩栩如生,学生乐于听课,并且能积极参与进教学活动中去。而有的老师却把课堂上成了“一言堂”,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却昏昏欲睡,不知所以然。不能不说隐性课程因素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调动需要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隐性课程主要偏重的就是对学生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影响。例如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课堂氛围、教室环境、教师的言谈举止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当然,如果对这些因素控制不当就会起到相反地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这些隐性因素的利用,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效果服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隐性课程因素可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这是因为一方面,隐性课程因素可以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地发展,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可以为智力因素提供肥沃的土壤。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在和谐的师生氛围下,就会注意力集中、精神振奋、思维敏捷,学习的效率就会提高。另一方面,隐性课程可以对显性课程起到补充作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隐性课程因素包含的丰富内容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学的局限性,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反过来又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思想会更加广阔,对问题的看法不再拘泥于课本,这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无裨益。
  既然隐性课程对思想政治教学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来发挥这种价值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有人说,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就是一种人际关系互动。这话不无道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包含着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会对学生的认知、情意、人格等潜在地产生影响。在互动中,师生不仅有语言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有眼神、情感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就会很快地调动起来。课堂氛围也在互动中得到升华。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通过自身的体验,知识的学习就会转化为信念的坚定。这些都是隐性课程因素所具有的独特功能。试想哪个学生会热爱一个从来不和学生互动的老师?这样的老师上课只能是自说自话,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连基本的“知”的目标都实现不了,更不要提情感、信念等更高层次的目标了。特别是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一般都采用的是大班教学,很多学生上第一次课如果对老师的教学产生抵触心理,可能以后就会选择逃课。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多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关注,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去,让学生爱上思想政治课的学习。   第二,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树立榜样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其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示范。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就更应该如此。教师的思想、价值观往往会暗含在教学内容中,也许只是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对心智还不成熟的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
  一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在给学生讲课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们不要羡慕我们大学毕业时会分配工作,这种分配是强制的,如果分到农村,谁会愿意去”。这种话语中暗含地对学生的误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大忌。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其人格魅力、政治态度、个人修养无一不对学生起到感染熏陶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外表的形象,如穿衣、发型、举止等,还是内在的人格魅力都将作为隐性课程因素,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来说,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对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去关注甚至是模仿。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教育学生不要随地吐痰,自己却不这样做,学生就会产生困惑,甚至是对教师的抵触心理。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使其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完美结合。
  第三,注重对教学模式的选择,发挥学生主体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把理论传授给学生,学生对这些理论是否理解,是否能够把知识内化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进而形成外在的道德行为都不得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消极的接受。他们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隐性课程因素也没有被置于课堂之外,导致教学过程的僵化和简单化。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并发挥隐性课程因素的潜在价值,教师应该采用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体验去感悟所学的知识,触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的信念,而且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培养了动手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这些隐性课程因素的功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是填鸭式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启发式教学同样如此。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参与中,自发地养成道德品质。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课程形式,正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对隐性课程的重视体现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人文性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思想政治课不再拘泥于教学本身,而是更多地关注到一切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具有影响的因素。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因素,并使其在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以实现思想政治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

相关论文

政治课因素过程思想政治
国有企业混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建筑设计企业中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
浅谈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与西方历史上人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力资源回流的影
浅谈政治理性的公共内涵
试论企业税收激进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
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影响因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