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管理学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试论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路径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在培养时代所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院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丰富人才供给能力,应新工科与新文科建设协同。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在满足大众多层次高等教育需求,缓解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等方面作用重大。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国民办高校共计762所,其数量和规模已占到当前我国高校总量的四分之一。通过分析发现,目前民办高校专业设置大多偏向工科类,部分文科类专业在高校招生设置目录中占比较少。进入新时代,如何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形成宽学科门类覆盖的专业集群,如何以专业设置为支点、提升民办高校的综合竞争力,如何最大程度兼顾就业与育人目标等是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文章以行政管理专业为考察对象,结合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现状,思考推动高校文科专业发展一般性的结论。
  一、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专业,或者administration)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行政管理专业复建以来,全国各大高校掀起了一波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热潮。然而,随着专业改革进程的深化,在应用型高校建设导向下,行政管理专业发展后劲稍显不足,部分高校甚至因为不好就业取消了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和招生。另外,在与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及教育学等其他文科学科的发展对比中,由于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相对模糊,其学科地位也遭遇到了一定的认同危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公共管理方面人才需求有所扩大,虽然许多民办高校也纷纷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及课程,但这并没有改变行政管理在民办高校专业体系中的弱势地位。笔者统计了2021年河南省45所民办高校(含专科)行政管理专业开设情况,发现河南省民办高校设置行政管理专业的仅有3所(含专科1所),占比为6%。如果说民办高校的生源起伏波动较大,以理工科专业设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高就业率保证高生源率,行政管理专业事实上已经成为大多数民办高校“低就业”标签化的代名词。另外,部分民办本科高校对于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缺乏准确定位,不愿意将目标定位等同于职业学校或者高等专科院校,造成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专业课程开设偏多、偏杂,缺少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最终难以顺应社会发展需求。
  二、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困境
  马克斯·韦伯在研究现代社会时将人的社会行为作了深入分析,其中区别了两种不同目的指向的行为类型,包括目的合乎理性的行为(工具理性)和价值合乎理性的行为(价值理性)。人文学科的学科价值,除了工具性的表现之外,更重要的是其特定领域内含理性价值诉求的表达、传播和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同自然学科一样,人文学科在推动社会思想、管理发展领域具备独特作用。但对于价值评判,人们习惯于“二元对立”的判断和定性,相比理工科专业可量化的指标评价体系,文科专业输出为观念和思想,在价值量化上略显抽象。除了工具性操作层面困难外,行政管理专业发展还存在公域与私域、就业与育人、理性与感性认知等方面的偏差。
  1.身份界定:公域还是私域
  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即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创办的高等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教育是公益性的教育事业,这就决定了民办高校不能以营利为目的。相比公办高校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民办高校收入主要靠学费及少量财政拨款。虽然立德树人作为二者的共同目标,但在经费来源、人员管理、学生基础存在较大差异的背景下,二者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民办高校更关注生源,假如生源不足则会影响学校经费收入)有所不同。
  首先,在社会组织结构上,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思维影响依旧存在,社会及个人对公办、私立的主观感受和期待也左右了民办高校招生专业政策制定。例如,多数人认为公办等同于实力,编制等同于“铁饭碗”,在机会均等前提下,单就专业志愿填报,很难会有考生将民办高校作为第一选择的情形出现。其次,就专业而论,目前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偏重理论教学。受主客观因素限制,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还不完善,在竞价选择过程中,民办高校的优势(民办高校实验、实践条件相对较好,但无法提供行政管理专业实践场所)也自然被削弱。可见,公域与私域区隔,造成了民办高校归属感的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政策制定执行的空间。
  2.目标选择:就业还是育人
  据央视新闻报道,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为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毕业人数创10年来的新高。大学生就业,关乎学生的成长发展,关乎高校的社会声誉,更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谐。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高校等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全程育人”强调育人机制的完整性、持续性,利于实现“校内育人”到“社会育人”过渡衔接。理论上,作为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就业和育人目标是一致的。在“广义行政”及公共行政思想的指导下,行政管理学的学科知识内容更为丰富多样,包括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哲学甚至计算科学以及心理学在内的跨学科知识、理论及技术工具。从这个角度上看,行政管理学对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充实学生专业知识积累,最终与实现育人效果的渐进目标实现了高度契合。但问题在于,就业市场上出现的供需矛盾,庞大的毕业群体及结构性失业现象等加剧了人们认同焦虑。类似于“理科文科究竟该如何选择”“理科文科哪个好找工作”等问题再一次促使“工具性价值”与“价值”的剥离。
  3.社会期待:感性还是理性
  按照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表述:“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基层社区从事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社会服务等实际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这说明行政管理专业就业涵盖面广泛,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优势,符合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对各类管理型人才的客观需要。然而,大众却认为行政管理等同于“管理者”“领导者”,缩小了行政管理专业内涵,压缩了专业发展空间。按照大众的想法,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考取公务员或者成为部门管理者,但事实上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历年的省考和国家公务员考试专业设置中明确要求的行政管理专业岗位并不多,这也间接造成了“科班出身”者期望落差和行政管理专业“二等公民”身份的困境。
  高等教育发展遵循着客观规律,行政管理作为一门专业,不应按照大众主观感受被定义和改写。但感性和理性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产生有与之对应的社会存在。首先,民办高校文科专业发展既要考虑学校发展现状,又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其次,社会及家长、考生也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成才观;最后,推动家庭和高校教育力量整合,在顺应国家和社会发展潮流的前提下实现育人协同。
  三、新文科驱动: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动力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高等院校的新文科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并强调“新文科建设不仅影响文科本身,影响工农医教育,更影响高等教育全局”。新文科建设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创新尝试,更为提升文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专业整合优化提供了战略机遇期。在我国,知识分子通常是指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从事教育、科研、文化传播、技术应用和企业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的脑力劳动者。从政策制定到职业归类,行政管理专业与人才需求均对标社会发展目标,这意味着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与“大育人”格局内外联动的机遇已经到来。
  1.政策出台,推动民办高校“去标签化”
  自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以来,困扰民办高校的“三本”身份标签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将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拉通招生,这说明国家对民办高校办学实力的认可,这种改革意味着教育质量的“竞争对抗”,只有办学水平高,办学实力强,办学有特色的学校才能得到考生和社会的青睐。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等联合为建设实施“双一流”工程下发系列文件,一流民办高校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迎来政策红利。2016年《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实施政策扶植拓宽了办学筹资渠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19年1月修订)规定了民办学校的分类性质,提出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在党中央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坚强领导下,一系列政策与法规的出台,改变了长期以来民办高校“弱势群体”的地位,赋予了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等的法律身份地位,也为民办高校探索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输入了强大信心和持续动力。
  2.“三全育人”,呼吁“就业思政”体系建立
  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三全育人”的理念,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完整拓展了育人的主体、时间和空间,为做好就业工作提供了明晰的系统思维框架。健全“三全育人”机制,贯彻《新文科建设宣言》精神,必须强化就业育人工作。一方面,要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帮助大学生就业择业、解决生计;另一方面,改变传统文科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提高实践性教学课程占比,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教育,最大程度上减少结构性失业规模。
  就行政管理专业而言,单纯的就业导向的前置程序,已经不能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按照就业前有指导,就业中有帮扶,就业后有跟踪的闭环育人机制要求,通过凝练样板特色,建立可衡量的指标评价体系,提高民办高校的整体竞争力。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国家对于管理型人才需求非常迫切,社会上流行的“毕业等于失业”的言论混淆了专业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将国家人才需求和个人成长割裂,不利于实干兴邦品质的养成。二是完善产业、创业等帮扶协同机制。民办高校要发挥创业孵化优势,为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提供条件,同时深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推动高校与地方人才、管理需求间的无缝对接。三是就业效果反馈评估与评价。按照“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流程,建立毕业生技能提升与德育成长校友档案,为后期相关文科专业开设及优化提供参考咨询。
  3.改革发展,助力学科价值评价科学化
  新时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需要在遵循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的基础上,从理论范式、路径选择、指标体系等多角度多层次,服务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大局。
  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14.4万亿元,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一伟大成就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及民办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和风险挑战。如果说科技创新是突破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重要路径,人文社科专业无疑是解放思想、聚集新的管理观念方法、坚定文化自信的推进剂。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还存在着优质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地区升学压力较大,社会对于更高水平教育与更充分就业的期待所产生的矛盾等问题。赋能驱动高校专业优化是要牢牢牵住依靠改革发展这个“牛鼻子”,把握人才培养质量这个关键点,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是要以新文科建设为依托、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养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要引导社会及家庭转变更新观念,摆脱传统学科认知上的路径依赖,形成尊重学科发展,尊重大学生“大成才观”的客观规律。新文科、新工科的建设持续向前,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理工类专业和人文社科类专业实用性观念差异。产教融合2.0时代,民办高校何以实现综合育人能力稳步提升,进而形成各类高校公平健康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等既是“高校之问”也是“时代之问”,只能在不断深化的时代改革浪潮中找寻答案。可以肯定的是,诸如行政管理等人文社科专业,绝非旧事物,更不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行政管理在民办高校专业谱系中的暂时退却,恰恰反映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迈入新的阶段,说明国家已经跨过受西方科技掣肘困境走进教育文化再度复兴的新的发展阶段。
  结语
  教育关乎国家前途命运,专业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缩影,对于推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民办高等学校大有可为。纵使在改革攻坚阶段民办高校在人才引进、专业设置、管理自主性等方面和公办院校仍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瓶颈尚未突破,但在国家政策、资源的支持下,在多方力量参与协同下,民办高校必将沿着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行。

相关论文

新文科民办高校行政管理
浅析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实施的途径
浅析文秘行政管理能力培养
浅谈档案行政管理平台建设
浅谈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优化思路研究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法学课程教学改
新时代优化行政管理的成效思考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
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创新途径探讨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