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电影《入侵脑细胞》的精神分析解读

  电影The Cell中文片名为“入侵脑细胞”,上映于2000年,由塔西姆?辛导演,詹妮弗?洛佩兹主演,是一部惊悚、科幻类型的影片。影片的开展基于一项高科技的实验,通过这项技术,心理医生可以进入精神类疾病患者的潜意识,找到病因并引导患者打开心结以达到治疗目的。影片的女主人公凯瑟琳?迪恩是一位专业心理医生,故事的开始,凯瑟琳正通过这项技术进入自闭症患者爱德沃德的潜意识中,试图引导他和自己一起乘船出海从而走出自闭症的荒漠,但总是以失败告终。同时,一桩连环谋杀案正在发生,被害者的特征一致:金发肤白如同玩偶。警察通过追踪遗落在尸体上的狗毛,找到了罪犯卡尔?斯塔格的住所,却发现卡尔已陷入深度昏迷,为了找到最后一名幸存的女子,探员找到凯瑟琳并向其寻求帮助。凯瑟琳取得了某种程度的成功,帮警方找到线索救出被困女子的同时也帮助卡尔取得了解脱。凯瑟琳将对方引入自己潜意识的反向实验因为本次成功说服了技术研究人员,她得以将其运用于爱德沃德的治疗,从故事结尾看来,爱德沃德的自闭症应该会得到不错的治疗。
  整体的科幻背景,一波三折的情节发展,充满希望的结尾,华丽的画面效果,这些要素构成了一部典型的商业片,但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艺术要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的融入,使其具备了与普通商业片不同的特质。作为一部融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进行拍摄的电影,结合理论分析无疑是一种最直接的解读方式,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重要意象的指示意义、人物的行为动机,也可以了解影片的出彩以及不足之处。影片中,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在展示罪犯卡尔瑰丽而血腥的潜意识世界,在刻画他的两个子人格的同时,呈现了他凶残行为的形成原因以及自我拯救和被拯救的过程,本文将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对这一重点部分进行分析,以期解读《入侵脑细胞》的拯救主题。
  一、罪行的根源
  玩偶是《入侵脑细胞》的重要意象。现实中,玩偶第一次出现在卡尔物色第八位受害者时,他一边观察一边拿起了一个金发肤白的玩偶;第二次出现在警察们在卡尔家中地下室搜寻受害者时,他们发现了大量的漂白剂和数量众多的各式玩偶。在卡尔的潜意识中,玩偶第一次出现在凯瑟琳初次进入卡尔的潜意识时,她看见多个玩偶造型的女子在玻璃箱中以展览的形式出现;第二次出现在卡尔将一名女子制成玩偶时,这一次卡尔亲口提到自己在将受害女子做成玩偶。
  卡尔淹死并漂白受害女子后,本人在脊背和腿后的皮肤里穿上铁环,通过粗铁链吊起自己后,一边看着身下的女尸,一边听着录像中她们的临终哭喊达到性高潮。然而卡尔焦虑的动作神情和持续的谋杀表明这种享受仅仅缓解却没有消解痛苦。那么卡尔的痛苦究竟来源于何处?
  本我、自我、超我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三要素。本我(id)是人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是人的本能,也是最原始的欲望,它受到人类有意识的克制;自我(ego)是人类在现实环境约束下的自己,它调节本我和超我,避免纵容自我所带来的危险;超我(superego)是道德和伦理角度下的人,它形成于现实环境下的道德规范,与本我构成对立。[1]人类的行为是这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天生理因素和后天环境,尤其是幼年的成长环境,影响着自我的形成。由于意识层的隔离作用,当事人甚至很难了解到潜意识层是如何影响行为的,而在这部影片里,人类可以直接进入潜意识层,从而了解环境如何影响行为。
  在卡尔的潜意识中,父亲以暴虐的形象出现。在6岁的年纪,卡尔肉体上需要忍受父亲随手抽出皮带、拿起电熨斗等施以家暴;精神上,卡尔甚至被他强按脑袋去看母亲的阴部。在父亲的阴影下,懦弱的母亲像玩偶一样任由他摆布和伤害,无力保护卡尔。童年的不幸成为卡尔双重人格的起源,一个是暴虐如父亲的魔王,一个是懦弱如母亲的幼年卡尔。对于卡尔,精神分裂为他带来了两重痛苦,一重是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致使他无法区分现实和潜意识世界,对他而言,黑暗血腥的潜意识世界是真实的,魔王像暴君一样统治潜意识世界也是真实的;另一重是杀害和希望杀害终止之间的斗争,善良的想法懦弱地潜伏和争斗,直至警察在第七位死者身上发现了品种独特的狗毛从而找到他。
  二、自我拯救
  凯瑟琳再次进入卡尔的潜意识时,看见卡尔坐在浴缸边将第一个被他杀害的女子做成玩偶。卡尔说,童年时候他曾救过一只断了翅膀的鸟,但是被父亲发现,他认为父亲一定会用残忍的手段杀死它,所以自己亲手溺死了那只鸟,卡尔认为亲手杀死女人可以使她免受魔王的伤害。而他与父亲最大的不同之处正在于,他的动机是爱。
  卡尔确实与父亲不同。从动机来看,卡尔杀害女子以避免遭受魔王的伤害,有其懦弱而善良的一面;从过程来看,父亲始终困在家庭关系中,影片中他并未发现虐待妻儿有何欠妥之处,卡尔通过杀害、自虐进行自我拯救,在他的潜意识中,大量后现代艺术作品中场景的再现告诉我们卡尔自我拯救的方式还有转移利比多和幻想。
  弗洛伊德假设人的本能分为爱恋本能和死亡本能两种。爱恋本能与死亡本能同行共进,最终的目的是到达死亡后得到真正的平静。学说认为人有走向毁灭和侵略的本能,对内时,较轻的表现是自责、抑郁,较严重的表现是自残甚至自杀;对外时,表现为寻衅、谋杀等侵略性行为。[2]影片中卡尔除了一条狗之外没有其他朋友,为了将自己从这种封闭和孤独中拯救出来,他攻击、绑架金发女子,在淹死她们以躲避魔王伤害的同时将她们做成玩偶与自己相伴,并给每一个玩偶都套上了专属于自己的项圈以示占有。在使用玩偶时,卡尔拉起铁链将自己吊起。杀害并占有、自残自虐这两种行为方式缓解了卡尔的痛苦。   由于痛苦主要是一种感觉,弗洛伊德在归纳摆脱痛苦的方法时,提出了通过精神调节来摆脱痛苦的三种方法:掌握需要的内在根源以扼杀本能、转移利比多、幻想。[3]影片在卡尔的潜意识中再现了多个后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场景。凯瑟琳在卡尔的潜意识中看见了一匹被玻璃切成数片而依然维持正常心跳的马,这个创意和英国装置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的作品《获悉万物内在形态后之欣慰》极其类似;在追寻幼年卡尔的过程中,凯瑟琳看见他跑在阴森高大的房子边缘的楼梯上,场景和瑞士超现实艺术家汉斯?鲁道夫?吉格尔的油画《沙赫特》设计得近乎一致;在一群被困在玻璃箱内造型各异的玩偶中,有一个穿着短裙、昂着头、背着手在圆台上不停旋转的女人,和埃德加?德加的雕塑作品《十四岁的芭蕾舞女》颇为神似;而FBI探员彼得?诺瓦进入卡尔的潜意识去寻找迷失了的凯瑟琳时,首先看见的就是三个短发女人依次坐在干涸的田埂上,双手交叉在胸前,张大嘴巴望向天空,这幅画面几乎就是挪威画家奥德?纳德卢姆的油画《黎明》的翻版。艺术家通过创作转移利比多,受众欣赏作品,在与作品的共鸣中转移利比多。当受众的经验和艺术品的精神实质达到共鸣时,艺术品本身即可代替受众本人的表达。卡尔更进一步,他在潜意识中通过幻想再现了这些艺术品中压抑而痛苦的场景,直接宣泄自己的情感。
  但是卡尔的玩偶易腐,艺术对于他的生活也仅有微弱的慰藉作用,卡尔无法仅凭自己来摆脱痛苦。
  三、拯救卡尔
  凯瑟琳将幼年卡尔与魔王割裂对待,想从魔王手中拯救出幼年卡尔。对幼年卡尔而言,凯瑟琳不仅同情他的不幸,还与魔王争斗以保护自己,是母亲一般的存在。在这种前提下,凯瑟琳认为如果逆转程序,只将善良的幼年卡尔带入自己的潜意识,那么卡尔可能会得以治愈。凯瑟琳擅自逆转程序后将幼年卡尔带入了自己的潜意识,并以圣母的形象出现,幼年卡尔对她诉说了自己的恐惧。恐惧起源于洗礼仪式,父亲将他放进溪水,让他将近窒息,前来观礼的人只是祈祷,没有人将他从濒死状态中解救出来,是父亲在结束仪式后将他从水里托起,“救”了他,但回家后就打断了他的下腭和肋骨。对于暂无行为辨别能力的卡尔来说,拯救自己的父亲是好人,挨揍是自己罪有应得,此后活在罪孽感之中成为他生存的常态。
  卡尔成年后痛苦不断加重,影片通过探员彼得透露,在获得解脱之前卡尔不会停止谋杀。幼年卡尔希望凯瑟琳溺死他以获得解脱,在他的潜意识中有一个外貌和母亲有几分相似的金发女子身着白色长裙,在装满水的水箱中快乐舞动,可以这么认为,在卡尔看来,死亡后可以保留尊严,不再受到伤害。如果当年在洗礼仪式中被溺死,之后他不会活在家暴和罪孽感中,溺亡是自己和那些被害女子最幸福的归宿。
  影片最后的高潮出现在魔王擅自从水池中钻出时,凯瑟琳与他进行了决斗,魔王被刺伤后,幼年卡尔和魔王一样奄奄一息,直到此时凯瑟琳才不得不接受魔王和幼年卡尔原本为一人的事实,幼年卡尔无法通过魔王的死亡获得救赎。凯瑟琳最终把幼年卡尔放进水池,让他接受了出于祝福的真正洗礼,埋葬了过去。在幼年卡尔结束生命的同时,魔王终止了挣扎,现实中的卡尔也在死亡中获得了真正的宁静。
  影片的最后,被囚禁的女子在即将被淹死的一刻被警察救出,爱德沃德也走进了凯瑟琳的潜意识,在由幕布布置的大海中走向凯瑟琳。很多心理医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缘起于自己并不顺畅的人生经历,凯瑟琳似乎也不例外,影片中有她播放实验动画自我治疗的场景,在影片的最后我们也可以看见她的潜意识也和爱德沃德是同样的一片荒漠,但是正如拯救卡尔的无私行为,她在努力自我治疗和拯救的同时,用善良和博爱尽可能去拯救他人。
  四、结 语
  《入侵脑细胞》表层描述受害女子被解救的过程,主干描述卡尔的自我拯救与被拯救,深层影射凯瑟琳本人的自我拯救。科幻手法利用人类对虚幻世界的恐惧感赋予犯罪惊悚片全新的展现方式;在卡尔这条线索中,精神分析学理论的使用使卡尔自我拯救与被拯救的过程具备理论依据,故事逻辑显得紧密;超现实主义艺术要素的融入使卡尔血腥黑暗的潜意识以非常直观的形式展现于观众面前,这些是影片的成功之处。然而影片的不足之处也同样在于这两点。
  卡尔住在以白色为主色调的屋子里,驾驶一辆老式但干净的皮卡,养着一条白色但非名贵品种的狗,穿着干净的衬衫和夹克,看起来生存环境并不糟糕,但因为受教育情况、工作状况被隐去,影片对超现实主义作品的大规模使用就显得有些突兀,在艺术复制时代了解超现实主义艺术作品是容易的,但没有对卡尔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获知这些艺术作品进行描述,影片的布置便显得不够合理,与其说是卡尔的设计,不如说是涉足装置艺术的导演塔西姆希望通过它们显现华丽的视觉效果,比如《十四岁的芭蕾舞女》,如果说《黎明》等作品可以合理展现卡尔压抑的潜意识世界,那么《十四岁的芭蕾舞女》却并不是必需的。
  在精神分析学理论的使用方面,本片结合了弗洛伊德的意识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本能理论,意识层次理论主要用于搭建故事的两个背景,大背景是人类可以通过高科技进入他人的潜意识,小背景是卡尔无法区分真实世界和潜意识世界,这两个背景作为故事的重要前提存在,不置可否。本能理论限于架构故事的骨架,它的使用使卡尔杀害女子和虐待自己的变态行为在具备合理性的同时显得新颖而不落俗套。人格结构理论是影片重点使用的理论,幼年时父亲的虐待成为卡尔痛苦的根源,并使他形成了双重人格,理论使用是合理的,但相较于描写卡尔不幸的成长过程,故事更加着重于刻画凯瑟琳与魔王之间的多次冲突,冲突带来高潮,推动故事发展,这是商业影片的重要特征,但也是影片略显单薄的原因。

相关论文

脑细胞精神分析电影
试论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分析及对策
实证会计和分析式会计研究方法的融合
保险精算课程教学分析
大同旅游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
适应电子商务的福建省老年教育需求分
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陶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
电商营销模式的新变化分析——以淘宝